6、六一居士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新设计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
由于本学期是高二第二学期,而且是尖子班的学生,在高一和高二第一学期已经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平时经常出现的文言现象就略讲,新的文言知识重点讲,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文言知识。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六一居士传
(一)导入1、我们曾经接触过欧阳修的散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可记得当中的名句?答:《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同学们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么?明确: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就是其中之一,其中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都是欧阳修的学生,都受其大力提拔。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文章《六一居士传》。
活动2【讲授】六一居士传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著有《欧阳文忠集》。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欧阳修的著述,今存《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全集》。(三)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重点的字词句朗读课文,并解答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1、“谪”、“更”、“胜”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可增加古代有关授官、升迁、贬谪等常用词语的积累。)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改变吾之乐可胜道哉:尽2、一词多义而常置酒一壶:摆,设置之,区区不足较也:放弃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是为五一尔,奈何:代词,这是岂不为五一乎:代词,这觉今是而昨非:正确余将见子疾走:急速疾雷破柱而不惊:快速,急速君有疾在腠里:疾病疾恶如仇:厌恶,憎恨聊以志吾之乐尔:标明此吾之所以志也:标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动词,牵累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动词,使牵累累于彼者已劳矣:名词,牵累累于此者既佚矣:名词,牵累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动词,使劳累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动词,使劳累(四)解读文意(1)“六一”指的是什么?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2)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明确: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3)“五物”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明确: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4)文中居士得了“五物”之乐没有?为什么?明确:还没有。“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补充写作背景的介绍: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5)“世事之累”体现为什么呢?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6)居士以官场为累,“五物”亦是外物,为何他不以为累?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官场事物不仅劳形,还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7)探究题: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结合课后“资料信息”苏轼的话回答。)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亦可。)(五)解读第三段(1)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B、“讫无称”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2)结合第二段,作者要求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六)全文把握(1)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都不一样,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是这样理解快乐的,你觉得醉翁的快乐是什么呢?《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素来是儒家学者的传统,你觉得欧阳修做到了么?从何得知?明确:做到了。居士官场不得志则请求告老归隐田园。
活动3【活动】六一居士传
(五)翻译重点句子(让学生自己根据对文意的解读来解决)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译文: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活动4【练习】六一居士传 1.“屡易其号”中“屡”的意思是: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体指什么?3.欧阳修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参考答案1.多次2.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3.聊以志吾之乐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活动5【测试】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传》同步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滁州 雏形 刍议 踟蹰 B.颍水 新颖 影音 应届 C.轩裳 宣纸 喧闹 煊赫 D.轶事 造诣 安逸 肄业 答案 B 解析 “应届”中的“应”读yīnɡ,其他读yǐnɡ。 2.下列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愉悦 恻然 置之度外 B.逻缉 荣禄 无限感概 C.逃避 宦海 自食其言 D.悠闲 迂缓 依阿取容 答案 B 解析 缉—辑,概—慨。 3.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六一,何谓也 B.此吾之所以志也 C.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D.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答案 C 解析 C项与例句同,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4.下列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 B.累于此者既佚矣 C.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D.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 答案 D 解析 活用词语:A项“劳”,B项“累”,C项“病”。
活动6【作业】六一居士传
课后作业1、翻译重点字词句。(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3)吾其何择哉?
课件64张PPT。六一居士传欧阳修简况: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其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他还善于论诗 《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初贬夷陵益慎职又贬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再贬蔡州六一居士充满朝气,
奋力拼搏安于职守
与民同乐?青年中年晚年急流勇退、修身养性 晚年的欧阳修 熙宁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号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作者此时已经65岁了,春蚕丝尽,蜡泪将干,作者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赵宋王朝,应该得到休息的时候了。况且,在宦海沉浮中,三度贬官,历尽坎坷,濮仪之争:
弹劾案一:
弹劾案二:薛宗孺 监察御史里行蒋之奇
更多内容请看 :百家讲坛康震讲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字词注音 初谪(zhé)滁山 颍(yǐng)水
此庄生所诮(qiào) 涿(zhuō)鹿
轩裳珪(guī)组 恻(cè )然
赐其骸(hái)骨 偿其夙(sù)愿
佚(yì) 讫(qì)无称焉课前思考
1、欧阳修自命名为“六一居士”之前
有别的名号吗?
2、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
3、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探究第一段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自命名为“六一居士”之前 有别的名号吗?
第一段字词解析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退休谪:贬官3、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隐退闲居
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2、既老而衰且病既……而……且……:又……又……又…… 本段特殊句式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被动句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状语后置句 翻译: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探究第二段 结合注释通读本段,思考下列问题:
1、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
2、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第二段:由主客对话组成。第二段字词解析1、何谓也?译:讲的是什么呢?“谓何也?”(宾语前置句)2、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通“耳”,罢了。奈何:怎么样?3、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以:把,介词。为:只是。(表判断)状语后置句4、是岂不为六一乎?是:代词,这岂不……乎?:难道不是……吗?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放置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罢了,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把我这一个老头,加在这五种物品中间终老,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7、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诮:讥讽 畏:害怕
走: 古——跑
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8、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姑且 以:用来/用(它)
志:记,记述 尔:通“耳”,罢了(……也,表判断)
客人笑着说:“您是一个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自己的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在阳光中奔跑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但是名声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脱;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述我的乐趣罢了。”
9、吾之乐可胜道哉乐:乐趣 胜:尽
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10、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方:正当 其:指作者自己
得意: 获得乐趣 沉醉1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虽:即使。 阅:观看。12、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足:能够 喻:形容
其:自己的 适:舒适
客人说:“那乐趣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正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获得乐趣时,泰山在前面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能够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探究第二段 结合注释通读本段,思考问题: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13、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患:忧虑 不得:不能
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拖累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
(原因)是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14、其大者有二焉
大者:大的方面15、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身体 外:在外面 官车、官服、符信、印授(指官场事务)
从外面使我的身体劳累。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应“为吾累者之世事”)16、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动,生病
已:已经 悴:憔悴
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
显得憔悴。但是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给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的身体没有生病却也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却精神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
探究第二段主要目的为“聊以志吾之乐尔”
——“姑且用来标志我的志趣罢了”
“乐”
之
何
如? (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3)轩裳珪(guī)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其乐无穷
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17、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乞:请求 一日:某一天
恻然:恻隐之心 哀:哀怜
18、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差不多夙愿:平素的愿望虽然这样,我向朝廷请求自己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自己,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同回归到田园,大概就可以实现自己平素的愿望了。19、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20、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子:您累:使……劳累其:自己的21、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拖累彼者:官场22、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足:值得较:比较这便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居士说:“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还选择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沉醉于“五物”的好处: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
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
第三段字词解析1、已而叹曰已而:不久之后2、夫士少而仕 士:读书人 仕:做官3、吾素慕之 素:一向 慕:羡慕4、宜去一也宜:应当去:离职5、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乃:连词,表假设,如果以:凭借筋骸:身体过分古:过多的/
今: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 荣:荣耀 禄:俸禄探究第三段 :
不久之 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大概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向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赞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是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恋过多的荣耀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具备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读书人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大概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向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赞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是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恋过多的荣耀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与“六一”相对,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1)“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2)“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重点研讨 文章结构六一居士传一、更号原因
二、“六一”之乐三、三宜归去向往归老写作特点 1、传记形式别具一格。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2、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个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务,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一谈“六一”与“三立”的关系。课堂练习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节选)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
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附着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
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所有的德、功、言必须在封建思想允许的范围内,稍有逾越必斩尽杀绝。现在的人们理所当然的要摒弃那些过时的以及貌似先进其实陈腐的观念,在社会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自行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决定自己的作为,走一条全新的“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过去的“立德”主要讲的是私德,个人修养多年,一遇外部社会的冲击,瞬间即可土崩瓦解。
现在要讲的首先应是公德。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这种秩序和规范需要人们自觉去维护,这甚至包括遵守规则,对所交往的人讲诚信等等。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人会有很好的品行。不仅是修个人之身,养个人之德,还应立足自身,心怀天下。关注与人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世界和平等;生活中,用心于做一个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民主精神,提高民主素质,注重人文修养,达到爱人如爱己的境界,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戒律。
这时候的立德,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人都是不可回避的。真正无穷的力量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榜样,所以没有必要呼唤圣人或“雷锋”出现,每人自觉或不自觉的“立德”,就将形成真正文明的社会环境,这比起塑造一些头上有光环的道德大师供人们去瞻仰实际得多。
当“立功”不再为某个朝廷所驱使的时候,这个词会因其平民化而显得生气勃勃。什么是“功”?
现在可解释为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一个企业家办好他的工厂,一个科学家取得科研的突破,一个工程师完成了某个项目,一个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获得丰收……等等,都和军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一样,立下了功业。在人们完成自己的事业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
“立功”从来就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的事,而是平民百姓对社会的贡献。问题只是在于,做成的每一件事,不仅要利在当代,更要功在千秋,这个“功”方才立得起来。 除了立足本身的行业,创造出卓越的成绩;还应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和固有观念、已有成果的禁锢,敢于创新,勇于挑战权威,颠覆经典理论。以包容一切,学习一切的胸怀,怀疑一切,挑战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在知识时代的浪潮中勇做稳立潮头的弄潮儿! “立言”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当年司马迁因说直话而遭到宫刑,到明清的文字狱使无数小知识分子丢掉头颅,直至前几十年文化被“革命”,使人们觉得立德易立功易而立言最难。其实,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这个世界留下人类的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是只有勇气就可以办到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立言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要总结历史,要研究现实,要预测将来,还要敢于说真话。而历史是扑朔迷离的,现实是错综复杂的,谁能洞若观火?!能够“立言”的人,中国还是有一些的,但毕竟不多,象鲁迅那样的人算是吧。 古人所说的三不朽:
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
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
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 立德者或许没有机遇或者天赋,难于立功立言。
立功者可以立德,却难于立言。
立言者也可以立德,却难于立功。 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主观上离不开“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观上也就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物质财富抑或是精神财富。那么怎么去做,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立德立功立言”一说还真如古人所论,“虽久不废”,始终是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规范。 练笔:古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说,请你谈一谈“六一”与“三立”的关系。提示:注意两者不同之处——前者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为国效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后者意志消沉,寄情于物,独善其身。课堂练习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2、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3、吾其何择哉? 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受,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
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课堂练习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
阅大战涿鹿之原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赐其骸骨
累于此者既佚矣
而讫无称焉请给下列红色词注音,并解释其涵义( zhé )贬谪
( yǐng )颍水,淮河支流
( qiào )责备,讥讽
( zhuō )涿鹿,地名,在今河北
( guī )一种玉制礼器
( hái )骨头。“乞骸骨”,归死故乡
( yì )通“逸”,安逸
( qì )通“迄”,至今本段特殊句式1、六一,何谓也?
(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也,表判断)
3、方得意于五物也
(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
4、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奏”之前)
5、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
6、此吾之所以志也
(……也,表判断)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