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六一居士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散文创作的有关知识;
了解“号”“金石”“拓本”等文化知识;
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来鉴赏文句;
掌握赋通过主客问答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展开情节的艺术手法。
2.方法和过程
(1)学会用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欣赏阅读、探索阅读、批判阅读的方法学习唐宋散文;
(2)学会在阅读唐宋散文时,注意作者通过外在的事情来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和体会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2.
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欧阳修的《卖油翁》,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了欧阳修《醉翁亭记》,对作者欧阳修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以人生快乐为主题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学生在第二册第四单元文言文(1)中学习了《赤壁赋》,接触了赋常用的主客问答形式。因生活经历简单和人生体验单薄,估计学生对作者辞官隐退,向往“六一”之乐的思想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宜去”的真正原因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五物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2.分析作者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3.
分析作者“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原因;
4.理解作者选择的是“五物”而不是“轩裳珪组”的真正原因;
5.
理解作者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
6.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教学难点】
1.
分析作者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2.理解作者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
3.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散文创作的有关知识;
了解“号”“金石”“拓本”等文化知识;
2.方法和过程
(1)学会用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欣赏阅读、探索阅读、批判阅读的方法学习唐宋散文;
(2)学会在阅读唐宋散文时,注意作者通过外在的事情来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和体会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4.1.2学时重点
1.体会五物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2.分析作者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4.1.3学时难点
分析作者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着作者对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的晚年生活追求;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介绍作品
《六一居士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自述作者晚年生活的情趣,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表达了作者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
2.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江西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欧阳修的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3.介绍作者欧阳修散文创作成就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成果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释秘演诗集序》、《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是这方面的佳作。欧阳修的赋也极具特色。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欧阳修又是个博通古今的大学者。他与宋祁(998—1O63)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第一段,朗读时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初谪(zhé)滁(chú)山
衰(shuāi)颍(yǐng)水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号”的文化知识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号为自取,称自号;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一、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陆游,号龟堂等。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姓氏拆字、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二、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
3.以封爵、谥(shì)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等。
3.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自主梳理第一段的文意。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贬官
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古:辞退官职
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
第一段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更号的原因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请探讨作者从自号“醉翁”到更号“六一居士”的心路历程。
仕途
号
文句
心态
初贬夷陵
达老
益慎职,无饮酒
充满朝气、奋力拼搏
初谪滁山
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安于职守、与民同乐
再贬蔡州
六一居士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急流勇退、修身
活动4【活动】自主学习
1.分主客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客有问曰……聊以志吾之乐尔”,朗读时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遗(yí)文
此庄生所诮(qiào)
大喘(chuǎn)
2.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自主梳理课文第二段“客有问曰……聊以志吾之乐尔”文意。
(1)文言词语
1.三代:指夏商周
2.是为五一尔尔:通“耳”,罢了。
3.奈何:怎么样
4.以吾一翁以:把,介词
5.逃名:逃避名声。
6.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诮:责备讥讽畏:害怕走古:跑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7.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姑且以:用,用来志:记,记述尔:通“耳”,罢了。
(2)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1.何谓也
宾语前置
2.老于此五物之间
状语后置
3.是岂不为六一乎?
是:代词,这
岂不……乎?:难道不是……吗?
(3)文化知识介绍
金石:指古代镌(juān)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金石遗文:指欧阳修所收集的钟鼎和石刻文字的拓(tà)本。欧阳修撰有《集石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著录金石的专著。
拓本:“拓本”是用纸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进行椎拓所获取的书法或图象。拓: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涂上墨,蒙上一层纸,捶打后使凹凸分明,显出文字图像来。
典故: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庄子·渔父》说:“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疾速)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说的是一个人极力躲避自己在太阳底下的身影,最后活活累死。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 ”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 ”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是什么?其背后蕴含着作者对晚年生活有怎样的追求?
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作者对晚年生活追求:功名利禄淡薄,生活情趣高雅。
活动6【讲授】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了解了和文章有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梳理了文意,研读了文章。
第一段作者先简要交代了谪滁时自号醉翁,现在来知蔡州,又更号为六一居士。第二段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主客问答交代清楚何谓“六一”,解释了之所以取名为六一居士的主要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乎”。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来鉴赏文句;
(2)掌握赋通过主客问答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展开情节的艺术手法。
2.方法和过程
(1)学会用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欣赏阅读、探索阅读、批判阅读的方法学习唐宋散文;
(2)学会在阅读唐宋散文时,注意作者通过外在的事情来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2.2学时重点
1.分析作者“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原因;
2.理解作者选择的是“五物”而不是“轩裳珪组”的真正原因;
3.理解作者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
4.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2.3学时难点
1.理解作者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
2.体会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感受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理解了作者更名六一居士主要目的是“聊以志吾之乐乎”。那么,“吾之乐”如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五物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吧!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分主客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客曰:“其乐如何……区区不足较也”。朗读时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涿(zhuō)鹿轩裳珪(guī)组
恻(cè)然赐其骸(hái)骨偿其夙(sù)愿佚(yì)
2.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梳理课文第二段“客曰:“其乐如何……区区不足较也”文意。
(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1.吾之乐可胜道哉乐:乐趣胜:尽
2.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方:正当其:指作者自己
得意:获得乐趣,沉醉状语后置
3.阅大战于涿鹿之原阅:观看状语后置
4.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足:能够喻:形容其:自己的适:舒适
5.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为吾累者众也
状语后置患:忧虑不得:不能
极:尽情累:形容词用作动词,拖累
6.其大者有二焉大者:大的方面
7.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身体外:外面
8.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已:已经悴:憔悴
9.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乞:请求一日:某一天
恻然:恻隐之心哀:哀怜
10.庶几偿其夙愿焉
庶几:表可能、期望夙愿:平素的愿望
11.此吾之所以志也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2.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
子:您累:使……劳累其:自己的
13.累于彼者已劳矣状语后置
累: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彼者:官场
14.吾其何择哉宾语前置其:指代上文所说的两方面
15.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足:值得较:比较
课文第二段“客曰:“其乐如何……区区不足较也”
参考译文
客人说:“你的乐趣怎么样呢 ”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到意趣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 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赐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差不多就有希望实现自己素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记述我的乐趣的原因。”客人又笑着说:“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累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劳累心力吗 ”居士说:“不是这样。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我将选择哪方面呢 ”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来,握着手大笑说:“停止辩论吧,区区小事是不值得比较的。”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1.作者说“吾为其名,聊以志吾之乐尔”,五物之“乐”体现在哪里?作者写“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一乐为“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疾雷破柱”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务,作者对之置之不顾,比喻其沉醉在五物之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二乐为“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比喻其沉醉在五物中快乐而且舒适。
作者用比喻手法写出他陶醉于五物以及五物给予他的快乐舒适。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生动地写出了五物给他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和惬意。
2.作者“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原因是什么?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3.“世事之累”体现在哪里呢?
“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 )
——表明世事令作者烦忧,渴望能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4.欧阳修为什么选择的是“五物”而不是“轩裳珪组”?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我被官场拖累,已经劳苦了,又有很多忧愁;被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庆幸没有祸患。)
——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第二段通过主客对话写了“六一”之乐和作者沉醉于“六一”之乐的原因。本段占全文四分之三的篇幅,设为客主问答。这种构局可谓精心结撰。这一大段中包含的内容,如果不用这种设为问答的特殊形式而改用直接议论抒情,该多么板滞沉闷!用了这种形式,使文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变板滞为活泼多姿,化沉闷为轻松流走,借问答而层层推进。通过客主问答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举重若轻”、“娓娓而道”的风调。
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第三段,朗读时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讫(qì)无称(chēng)彊(qiáng)
2.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自主梳理课文第三段。
文言词语
1.已而叹曰已而:不久之后
2.夫士少而仕士:读书人仕:做官
3.吾素慕之素:一向慕:羡慕
4.宜去一也宜:应当去:离职
5.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乃:连词,表假设,如果以:凭借彊:支撑筋骸:身体
过分:古:过多的今: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
荣:荣耀禄:俸禄
3.课文第三段参考译文
过后,居士叹息说:“读书人从年轻时开始做官,到年老时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岁就退休的人。我素来羡慕他们,这是我应当离职的第一点理由。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最终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强壮时尚且如此,现在既老又多病,凭着难以支撑的身体去贪恋超越的职位俸禄,这将会违背自己平素的志愿,自食其言,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三点理由。我有这三点应当离职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种物品,(我)离职也是应当的,还要再说什么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活动6【活动】合作探究
1.请找出作者隐退的理由?
(1)老而休。——必然规律
(2)讫无称。——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3)“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功成身退、知足常乐
三宜去
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3.结合第二段,说说作者要求隐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
2.“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第三段在第二段主客对话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三宜)。
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举凡一篇的胜义,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系于一结,那精警的一结却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六一”命篇,中心意旨却并不在表现作者晚年徜徉琴棋书酒之间的至乐,而在于表明亟于辞官归老的心情;结尾“三宜去”,才是一篇幅的归趣。前面写“六一”之乐,只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这种“乐”只有在辞官归老后才能变为现实。预想“六一”之乐,旨在求得“三宜去”之早日得到理解和实现;把“三宜去”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及其执政者“恻然哀之”。
活动8【讲授】课堂总结
第一段:更号的原因
六一居士传第二段:六一之乐向往归老
第三段:三宜去
文章的题面虽然是“传”,其实不是一篇记叙性的传文,而是一篇借议论以抒情的散文。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最后说出了自己渴望退休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的心情。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
文章真实反映了作者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渴望归隐的思想,同时也很好体现了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兼有明哲保身、远身避祸的大智慧。在作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观点的充分体现。
活动9【作业】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思考探究练习1、2、3、4。
3.阅读《宋史欧阳修》(节录)。
4.阅读《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