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陆文学自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虚词“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2)了解传记的文体特征,掌握唐宋传记散文的文体特征。
(3)探讨并掌握唐宋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充分认识作者裁剪
人物生平事迹、以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视角与方法。
2.方法与过程
(1)学习用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欣赏阅读、探索阅读、批判阅读的方法学习唐宋传记散文;
(2)学会运用描写的方法去鉴赏文章,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揣摩人物的言谈举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增进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3)感受传主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
(4)学习传主历经磨难不屈服,敢于挑战的精神。
2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2.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必修二第四单元文言文表达交流活动《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中学习了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
3.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必修1第二单元中学习了传记作品,其中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是一篇自传,学生对传记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过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较少,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对文章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唐宋传记散文的文体特征。
2.探讨并掌握唐宋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充分认识作者裁剪人物生平事迹、挖掘人物心灵世界的视角与方法。
3.
学会运用描写的方法去鉴赏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历经磨难不屈服,敢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去鉴赏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格魅力,领略传主刚毅的性格特征以及历经磨难不屈服,敢于挑战的精神。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1.导入语: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英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位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今天,让我们认识唐代一位叫陆羽的“茶圣”和“文学之士”,通过他的一篇自传来理解他的奇特个性,感受其历经苦难却永不屈服的精神。
2.播放陆文学专题片
3.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陆羽虚年二十九岁,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下这篇自传。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败,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仍然频繁地发生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湖北家乡,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这样,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全体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褊(biǎn)
豁然(huò)
多瞋(chēn)
愆(qiān)
苕溪(tiáo)
扁舟(piān)
短褐(hè)
犊鼻(dú)
接舆(yú)
终鲜(xiǎn)
后嗣(sì)
圬墙(wū)
青衿(jīn)
懵然(měnɡ)
谑谈(xuè)
见遗(wèi)
属文(zhǔ)
涕泗(tì
sì)
2.根据如下注释,自主梳理文意。
(1)未知孰是:不知谁(说的)对。孰,谁。
(2)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
(处事)多自己做主。
(3)不杂非类:不与非同道者相处。
(4)杖击林木,手弄流水:用手杖敲打树木,用手拨弄流水。杖,名词作状语,用杖。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5)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自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有关脱离世俗束缚的书籍。育,表被动,被收养。属,撰写,编辑。
(6)灰心木立:
心如死灰,如木头站立。木,像木头一样,名词作状语。
(7)鞭之:用鞭子抽打他。鞭,名词作动词,用鞭打。
(8)折其楚乃释:(直到)折断鞭子上的刺才停手。楚,责罚人用的荆条。
(9)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伶正,主要角色。
(10)念尔道丧,惜哉:
想你佛道丧失,可惜啊!
(11)以吾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因为我弟子众多,现在顺从你的愿望,可以抛掉乐工书了。以,介词,因为。捐,弃。
(12)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以为不平常。黜,贬斥。
(13)白驴乌犎,襄阳太守李恺见遗:白驴、乌犎牛,是襄阳太守李憕赠送的。遗,赠送。
(14)由是俗人多忌之: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
(15)皆见感激当时:
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感激,心情激动。
活动3【测试】巩固测试
1.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带有“以”字的句子,并说明“以”的用法和意义。
A.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学习写字用竹子在牛背上画着写字。以,介词,翻译为“用”。
B.以门人之伯主焉:让门人中的老大监管他。“以”,动词,翻译为“让”。
C.以吾门人众多:因为我的弟子众多。“以”,
介词,翻译为“因为”。
D.固特以相赠:所以特地把它赠送给他。“以”,介词翻译为“把”。
2.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结庐于苕溪之湄。(状语后置句)
B.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状语后置句)
C.陆子盖今之接舆也。(判断句)
D.往往独行野中。(状语后置句)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1.描写人物按角度可分为什么描写?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描写手法来刻画传主的形象?体现了传主怎样的性格特征?
(1)正面描写:
A.语言描写: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敢辩善辩、决不屈从)
B.动作描写: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刻苦好学);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奋起反抗)
C.神态描写: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执着追求、矢志不移)
其中
“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等语句中也运用了细节描写,把传主刻苦好学之状刻画得栩栩如生。
(2)侧面描写:
(1)王粲、张载等人“貌陋、口吃”,这些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体现传主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的个性,(另一方面客观介绍自己,性情毕现,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2)结交的名士都比自己要大,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赏识器重他、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都是自己的心爱之物,他们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这段记叙侧面烘托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当然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怀念。
2.第三段中“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一句,对“伶”处断句你有无自己独特的看法?为什么?
此句最好不要在“伶”字后断句,因为
“伶”,是古代乐宫名(“伶人”,旧称乐工或戏剧演员),在文中为“戏剧中的表演者”,“伶正”则可表示一个词,即戏剧中的主要角色。“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翻译为:以自身为主要角色,表演木偶“假吏藏珠”之戏。在第四段中尚有“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可见陆文学很有表演才能,
以此也可作为参考,因此,“以自身为主要角色”也就合符情理了。故应在“伶正”后断句更为恰当。
3.作者一生历经磨难,你最佩服他的哪种精神?为什么?联系自身,谈谈自己是如何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
敢辩善辩、坚持己见、执着追求、奋起反抗等等。如:当作者要追求儒学经典,而积公要求他学佛学时,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面对积公的惩罚,他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最后奋起反抗,逃离寺庙,加入戏班......
4.板书:
名人自比,坦然自负
隐居生活,情趣高雅
陆文学自传
少年求学,历经磨难
半生经历
结交名流,受到提携
作品众多,才干杰出
活动5【活动】赏析
赏析《陆文学自传》的艺术特色;
1.善于剪裁,详略精当。
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全文紧扣与自己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如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笔带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过程
,更是完全省略,只字不提
2.善于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传主形象。
正面描写:少年求学所经历的各种磨难。充分体现出他执着的追求、超凡的毅力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侧面描写
如写传主结交名士,体现他志向高洁
、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以及少年才俊的风采。
细节描写:
“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等,把传主刻苦好学之状刻画得栩栩如生。
活动6【讲授】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为自己立传,追述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善于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写;在处理材料时详略处理精当,全文紧扣与自己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如积公如父,但以苦年磨砺了他;而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笔带过。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其中还应用了不少细节描写,突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表达了传主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我们要学习传主面对恩情而敢辩善辩、备受折磨而矢志不移、追求理想而奋起反抗等精神。
活动7【作业】课外作业
1.
阅读补充资料1《陆文学自传》翻译;
2.
阅读补充资料4《唐宋书信散文》;
3.
阅读补充资料3陆文羽的《茶经》;
4.
阅读补充资料2陆文羽的《六羡歌》;阅读补充资料5《庄子.人间世》中的“楚狂接舆歌”
;
5.熟读课文;
6.完成思考探究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