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陆文学自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把握传记的一般特征和本文的特殊性。
(2)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独特的个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陆羽坚持不懈、自强自励的精神。
2学情分析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是否就只是教给学生阅读写作方法、应试技巧?当今学生面对的是“拼爹”等不良风气,《陆文学自传》虽然是一篇扩展阅读,但是文章中的陆羽面对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以及是一个孤儿的现实条件并没有自伤自怜,而是刻苦努力,以超凡的意志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当今比较浮躁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二的学生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处于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目的——文化情感的熏陶、精神的传承、思想的教育,我选择了这篇课文,也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探讨,人物自强自励的精神学习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探究课文,理解作者独特的个性,学习陆羽坚持不懈、自强自励的精神。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陆文学自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看到讲台上的茶具,想必大家能猜出老师要做什么,(学生疑问:泡茶吗?)没错,梅雨天气,老师给大家泡上一杯茶,驱赶这梅雨般的心情。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普洱茶、花茶……每一类茶对水质、水温、茶的用量、茶具的要求,以及冲泡方法都不一样。今天我给同学们泡的是乌龙茶。
茶艺表演。(配乐)
边表演边介绍:乌龙茶的冲泡有八道程序——山泉初沸、白鹤沐浴、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品啜甘霖。
茶文化博大精深,有关于茶的历史,茶的分类,不同茶的功效,制茶的工艺,十九种茶具的作用,以及不同茶的泡制等等都收录在《茶经》这本书里,而《茶经》也是真正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并且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今天我们在第一课时理解字词、句意的基础上,一起来探讨《茶经》的作者——陆羽的人物形象,他到底是何许人呢?
二、研习过程:
1.回顾课文:选择重点或疑难语段自由朗读。
2.小组探讨
小组讨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本文状写奇人的奇行,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哪里体现了“奇”,从中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提示:“奇”可以理解两层意思:
一是奇怪,奇怪可以包含两个角度,传主本身奇怪的行为表现以及作者不同于人的表述;
二是不寻常(不平常,不普通的意思,例如:面对同一种情况,一般人会如何做,但是作者却不一样,或者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作者做到了)。
(1)作者独特的表述: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明确:
“不知何许人”,“未知孰是”,为什么作者写自己,不知道自己何许人?
教师追问: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明确: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独特的个性,心酸的经历。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作者写自己貌陋、口吃,却还要把仲宣等人也写上。
教师追问:仲宣、孟阳、相如、子云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自比于这些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
明确:之前布置学生查找这四个人的资料。这四个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作者拿他们来比说明他的一种坦然自负。
(2)传主陆羽的奇行: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明确:
“为人才辩,为性褊噪,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暴躁,喜欢辩论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独来独往
“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愆也。”——守信用
“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清高,不同流俗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独来独往,洒脱不羁
归纳:独特的行为表现造就了作者独特的性格特征,因此被人称之为如接舆一般的狂人。
教师提问:为什么陆羽的性格特征如此奇怪?
(3)不同寻常的行为表现: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明确:
积公历试贱务时,陆羽仍然“以竹画牛背为字。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主者打他的时候,陆羽并没有埋怨,而是
“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甚至是痴迷,也体现他好学刻苦、意志坚定,迎难而上。
教师明确:陆羽奇怪的性格特征是因为:陆羽曾以生理上有缺陷的汉魏晋四大才子自喻,以激励自己的进取奋发精神,企求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是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要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人才辈出的大唐帝国的社会里,获得地位、荣誉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赢得人们的同情,往往是与其出身门第、才华学衔、仪容风度,或有异能特技,或善于交际等等紧密相关的。而陆羽是孑然一身,清贫如洗;不仅相貌有些丑陋,兼有口吃,且还有一个社会弃儿、十年童僧和充当过“伶人”的经历。就以一般的世俗观念来看待陆羽,也难免不遭到社会的冷遇。因此,当理智与抑制力控制不住其内心世界那种巨大冲击力的情感波涛,他只有把自己的凄苦、抑郁的情绪排遣出来,才能暂时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于是便有了奇怪的行为表现以及性格特征。
3.小结
陆羽:何许人也?
学生归纳,教师明确: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陆羽做过十年童僧,充当过“伶人”,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意志坚定,最终学有成就,且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大家之评论: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三、情感升华
陆羽面对自身的不足,面对现有的已经存在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的环境,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坚持不懈自强自励,最终,他以超凡的意志力,取得了成就,生活中除了陆羽,还有这样一些人:
尼克·胡哲视频
(http://video./11216055/12383655 ab01
)
四、总结:
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不会散发清香。只有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会释放出四季的风韵。而那些吹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茶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也就是说: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绽放出如茶般的芳香。
陆羽如此,尼克胡哲如此,而我们也如此,要想高三后绽放出如茶般的芳香,需要经历高一高二的磨炼,这就是陆羽教给我们的。
五、课外作业
学习完《陆文学自传》,你有何感触?请以“我的2015”为话题,联系实际,展望未来,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陆文学自传
奇
1、奇怪
作者的表述
传主的角度
2、不同寻常
【教学后记】
《陆文学自传》是一篇自传体,它以记叙作者经历为主体,有一定故事性,学生初读课文还是能够了解大意的。因为文章涉及一些文言字词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背景知识,所以还是花了一节课梳理文章。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探究人物形象上。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是运用“二先二后”的方法,以学生填写表格的模式,先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做,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表格说答案,但是想了很久,我觉得此方法不妥当,原因有两点:一、表格的形式会把文章分割成一块块,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了解课文、探究人物形象;二、以“二先二后”形式,填表格说答案,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让老师上课束手束脚,由此我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任何学科,任何课文都适合“二先二后”?“二先二后”模式有没有一些弊端?考虑再三,我在录像的前一天重新设计了课堂流程。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我去掉了表格,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奇”,以这个点推动全文,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一一拋出与人物性格有关的小问题,进而层层深入,通过理解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再探讨“奇”的原因,以此了解陆羽的人物形象,最后做一个情感升华——播放尼克·胡哲的视频,对学生作一个人物自强自励精神的思想教育。我认为高一高二没有必要过早去灌输方法技巧,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课润物细无声地传授他们包括方法在内的知识,以此提高他们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看似没有从方法入手,但是过程中学生通过人物言行探讨性格特征,这又是一种方法,也是照应了高考文言文的主观题题型,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还有语文的一个使命,那就是对学生的文化、情感的熏陶以及思想的教育。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全实现不知道,但是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到结尾情感升华环节,学生看视频的那种震惊,我觉得还是有所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