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0: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引导学生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写法。
2学情分析
高二(30)班是一个文科班,班级语文成绩在年级属上游水平。经过前面五册必修课本以及前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互动讨论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因为是文科班,班级女生较多,大多数同学性格恬静,需要较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来调动课堂气氛。
3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以“河东狮吼”的故事导入
苏轼曾写诗调侃他的朋友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季常名陈慥,字季常,是工部尚书陈希亮之子,号龙丘居士,当时的人都称他“方山子”。
活动2【活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生共同完成重点字词及难句的翻译: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翻译:年轻的时候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对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
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翻译:方山子奋力驾马独骑而出,一箭就射中了乌鹊。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翻译:假使在朝中任职,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名声了。
4.此岂无得而然哉?
翻译:这难道是无缘无故才如此?
(详见ppt)
活动3【活动】品读课文,体会情志
1.通读全文,以一个字概括方山子——异
2.为方山子填写一份档案:挖掘方山子的“异”的表现
方山子档案
原名:陈慥
字:季常
号的来历: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人生经历:少时
侠士,豪士(仰慕侠士,使酒好剑,用财如土)
稍壮
文士(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中年
隐士(庵居蔬食,不与世闻)
“异”之处:服饰异:自毁冠服而著方山冠
经历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态度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作风异:勋阀田宅而皆弃不取
3.问题探讨:
(1)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异人用意何在?
教师点拨:异人的“阳狂”是一种掩饰,掩饰对现实的不满,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方山子不也是如此吗?末尾苏轼说“方山子傥见之与”,答案应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苏轼借光黄间异人衬托方山子,表达了他对方山子及其生活的向往。
(2)苏轼为何写这个异人?
·苏轼与方山子有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苏轼见到方山子时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
思考: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劝诫苏轼要对名利成败看淡一点,洒脱一点。
活动4【讲授】教师总结
4.教师总结:苏轼的写作目的:
(1)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2)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3)表达对方山子的隐居生活和超然心态的向往。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1.联系以下材料及大家对苏轼的了解,比较方山子和苏轼的人生态度。
补充资料:
苏轼之挫折:“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黄州,
44岁;惠州,
58岁;儋州(海南),
61岁
苏轼之政绩:
执事惠州,率众造桥;推广先进农事工具,建造水磨;施医散药,救死扶伤。
到海南,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海南岛至今还留有“东坡书院”。
他一生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有的老百姓家里挂着他画像,饮食间祝颂,有的甚至建立生祠,念其功德。苏轼晚年诗作《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请用一句话评价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
方山子: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轼: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2.小组讨论,畅所欲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呢?
活动6【作业】课后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②前十有九年()
③往往阳狂垢污()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适
过岐亭,适见焉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2)使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使骑逐而射之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⑤庵居蔬食


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骑逐而射之(

5.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庵居蔬食


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岐亭,适见焉适:刚好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方山子怒马独出怒:奋力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相类似
7.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俯而不答,仰而笑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8.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
(3分)
例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黄州快哉亭记》)
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9.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10.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
三、思考练笔
11.方山子和苏轼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呢?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说说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