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2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已比较熟悉,对文言知识也掌握的不错,因此课前先让学生直译课文,并在翻译过程中找出难点,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4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联系背景设置悬念导入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对一向胸怀大志,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意外的是在黄州,遇到了阔别19年的好方山子,但方山子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此时的他已弃荣华富贵归隐深山,这令苏轼颇有感触,于是作此传,寄托自己情感。那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一起学习课文《方山子传》。
活动2【讲授】字词句疏通及内容分析
作者与传主简介(印发资料)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挖出一两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逮捕入狱,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元丰三年(1080年),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方山子: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居于河南湖北的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陕西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方山子的妻子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吃醋,常常当着客人的面与方山子争吵,让他下不了台。苏轼曾写诗嘲笑方山子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直译全文。科代表收集学生翻译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句。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一、疏通文意
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书面直译全文,并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句,写在纸上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汇总后交给老师。
2、教师在PPT上显示学生直译时未解决的难点字句,师生共同释疑。
这学习过程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问题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附PPT显示的学生提出的疑难字句:
环堵:四周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使:爱好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岂……哉:怎么(哪里)……呢
使:假使
穷:偏僻
无得:无缘无故
然:如此、这样
……
二、知识检测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并解释
①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②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
③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④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享乐)
2、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
④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3、翻译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注意“堵”“而”和“妻子”的翻译)
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然而他都抛开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怎么是没有缘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无得”的翻译)
三、合作探究
1、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姓名:陈慥绰号:方山子身份:隐士
籍贯:洛阳现住址: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庭背景:世有勋阀,当得官。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家庭情况
当前状况: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成长历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晚年: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方山子有哪些异于他人之处?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3、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不是。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也是作者被贬到黄州后真实心态的折射。
作者与传主简介(印发资料)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文中挖出一两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逮捕入狱,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元丰三年(1080年),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方山子: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居于河南湖北的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陕西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方山子的妻子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吃醋,常常当着客人的面与方山子争吵,让他下不了台。苏轼曾写诗嘲笑方山子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直译全文。科代表收集学生翻译过程中不理解的词句。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一、疏通文意
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书面直译全文,并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句,写在纸上交给科代表。科代表汇总后交给老师。
2、未解决的难点字句,师生共同释疑。
这学习过程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问题为主,教师适时点拨。
疑难字句:
环堵:四周墙壁
萧然:空寂的样子
使:爱好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岂……哉:怎么(哪里)……呢
使:假使
穷:偏僻
无得:无缘无故
然:如此、这样
……
二、知识检测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并解释
①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②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
③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④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享乐)
2、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
④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3、翻译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注意“堵”“而”和“妻子”的翻译)
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然而他都抛开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怎么是没有缘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无得”的翻译)
三、合作探究
1、在苏轼看来,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姓名:陈慥绰号:方山子身份:隐士
籍贯:洛阳现住址: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庭背景:世有勋阀,当得官。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家庭情况
当前状况: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成长历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晚年: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
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方山子有哪些异于他人之处?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3、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不是。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也是作者被贬到黄州后真实心态的折射。
活动3【练习】拓展延伸
四、拓展延伸
(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翻译下列句子。
(1)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宋濂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1、(1)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2)(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2、实事求是:宋濂如实回答皇上与客人饮酒。
敢于直言:当别的大臣批评茹太素的奏章时,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即劝皇帝广开言路。
参考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些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出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说:“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呈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是不敬,这样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二)练习册第42页课外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