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8、方山子传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0:58:54

文档简介

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苏轼;
2、通过细读全文,分析方山子言行的“异”,学生能够归纳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传主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提炼并表述观点的
能力。
2重点难点
通过细读全文,分析方山子言行的“异”,学生能够归纳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3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4知识链接
1、苏轼
(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22岁进士及第,名动天下,刚中进士就获得欧阳修“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和“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的美誉,先后任凤翔鉴判和史馆之职。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离中央,历任杭、密、徐、湖四州地方官达七年之久。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四年。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由高太后听政,尽废新法。苏轼被命知登州,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擢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兼侍读。 因受新旧两党夹击,兼洛蜀党争,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被召还京,重任翰林学士,以“清要之地,众所奔趋”,再遭群小诬陷,遂自请离朝,先后出知颖、扬二州。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拜礼部尚书。勉强就职,又遭台官弹劾。高太后去世,哲宗起用新党,苏轼又请求外放。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继贬英州,再贬惠州、儋州达七年之久。哲宗病逝,苏轼被迁北还,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
2、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3、方山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 “方山冠似进贤(冠),以五彩毅为之。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方山冠是汉代乐师在祭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在当时的政教背景中,作为天与人之间的传语者,参加宗庙祭祀的乐师,是极受推崇与信任的代言者形象。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吗?
(请学生回答)
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幻灯片展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角。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苏轼的《方山子传》,走进方山子的人物世界。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准备的过渡语:
同学们,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就是他的“异”。现在先请同学个人独立完成第一大题的两个表格的任务,即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并通过把握细节,把握细节,体会方山子“异”的深层内涵。
活动2【活动】二、学 & 三、研(群学)
要求:1、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独学);
2、小组内部交流,选出展示内容和展示代表,并准备展示。(群学)
3、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认真听并进行相关记录。
(一)读文识人,明“异”处
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请细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时间
事例
衣着打扮
生活行为
思想
待人接物(对故人的态度)
家庭及家人
少年
冠服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世有勋阀
园宅壮丽
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稍壮
折节读书
晚年
所著帽,方屋而高
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
遁于光、黄间
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把握细节,体会方山子“异”的深层内涵:
时间
三个角色
两个细节
“异”的深层内涵(性格、价值取向等)
少年
侠士

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潇洒豪放
稍壮
学士
有志用世
晚年
隐士
①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俯而不答,仰而笑
(分析此两个细节的作用)
特立独行
怀才不遇、愤而归隐
(注:学生展示,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渗透字词的讲解。红色字体为参考答案。)
为下一个环节准备的过渡语:
刚才我们通过方山子一帽、一俯、一仰、一笑的细节,看出了方山子的特立独行,是一个怀才不遇、愤而归隐的高士形象。方山子因为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壮志未酬,舍弃世俗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与世无争的大自然,这种人生选择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惊世骇俗,与众不同。认识传主方山子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感受传主的精神品格,积累作文素材,激励自我人生。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把传主方山子的事迹或生活细节自选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写一个片段。
(二)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要求:自选角度,对传主方山子进行以下仿写。
提示:价值观点连接基本格式:从(事件或某句话)得出:(价值观点)。
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表
课文
《方山子传》
传主资料
姓名
陈慥
生活年代
北宋
作者
苏轼
国籍
中国
外号
方山子
传主大事记或生活细节
传主的品质与特征
适用的写作主题
事件1
方山子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的经历
表现了方山子不贪图富贵,有自己的追求
放弃、心灵的选择
事件2
方山子由侠士、学士到隐士的三个人生经历
特立独行
舍与得、进取与退却、追求
价值观点连接
1.从方山子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的经历得出:放弃需要勇气,需要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魄力。有时,放弃要面对各种的压力,或来自社会,或来自世俗。
2.从方山子由侠士、学士到隐士的三个人生经历,
得出:在人的一生中,会出现很多挫折后的疲惫以及急功近利时不分是非的无奈境况,在那一刻,退却可以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超脱与宁静。然而,时光飞梭,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科技、高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惟有进取——不断追求,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注: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红色字体为参考答案。)
活动3【讲授】四、展 & 五、评
小组讨论后,进入展示环节,或口头表达,或投影展示。
展示要求:1、展示者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语速适当,表达通畅;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思考、记录,准备质疑、点评、补充。
活动4【作业】拓展阅读资料
1、李泽厚:“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不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是事实上的‘退隐’、‘归田’要更深刻更沉重”。
2、《方山子传》疑难详解——兼评《方山子传》参考资料的若干说法(有删减)
陈慥的侠、隐人生,记录最为详尽的还是《方山子传》。但《方山子传》系传中变调,“别于寻常传体,通篇只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
苏轼作于黄州或稍后的诗、词、文中,多处涉及陈慥其人及其人生。“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写陈慥之潇洒风流。“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写陈慥之待客豪爽。“长安富儿求一过,干金寿君君笑唾”,写陈慥之鄙夷富贵。“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写陈慥之胸襟气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写陈慥之武略文韬。“独秀惊凡目,遗英卧逸民。高歌对三白,迟暮慰安。”惊世骇俗的逸民,诗酒风流的豪士,格高韵绝的“异人”,从引诗中,可概见陈慥其人之品格。
3、《隐逸文化与文学休闲功能》(有删减)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他的本性就是率真自然。陶渊明曾几出仕,但或官或隐之后最终归于田园,他是真正的隐者,最能代表古代隐逸文化的人。他的归隐,不是为彰显名声,以求闻达;亦不是像传闻附会的那样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更不是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是与统治者不合作。他的归隐,主要是因为他的率真自然的性格,因为他对田园自由生活的热爱。
4、《论北宋隐逸文化的特质》(有删减)
宋代整个社会,上至皇帝宰辅,下到黎民百姓,皆十分尊重隐士,崇尚隐逸,隐逸之风在两宋盛炽不衰。北宋隐逸思潮兴盛主要原因主要有:
其一,宋朝十分重视教育,兴建了大量的官私教育机构,为更多人提供就学机会,社会上的士阶层空前壮大。读书人剧增的结果,便是更多的文人名落孙山,许多文人被迫成为隐而不现、居而不仕的隐士。
其二,宋代生产力大大提高,宋代文人归隐之后,物质层面的自力更生不成问题,又可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一些文人在挂冠归去或绝意仕途时才能那么毅然、决然。
其三,宋代日益加剧的冗官闲官政治,增加了文人士大夫候补待职的困难,所以文人淡化用世情结,以归田、退隐的心态和形式为自己营造一个超然独立、闲适宁静的世界。
第四,频仍的党争和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成为北宋隐逸思潮兴盛的政治和思想土壤。观宋代文人,极少有不经贬谪、闲置的。仕进艰难,文人便需要一个制衡点,需要一个退守的阵地来平衡精神上的矛盾,而这个制衡点,便是“隐”。
5、余秋雨《东坡突围》节选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课件14张PPT。《方山子传》苏轼你知道成语“河东狮吼”的意思吗?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请细读全文,完成以下表格。
要求:1、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独学);
2、小组内部交流,选出展示内容和展示代表,并准备展示。(群学)
3、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认真听并进行相关记录。学与研读文识人,明“异”处1、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学与研1、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方山子“异”的具体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学与研2、把握细节,体会方山子“异”的深层内涵:隐士特立独行的隐士的标志,
他内心皈依古礼的象征,
隐隐地流露着他的抱负与执著、梦想与追求。 方山冠2、把握细节,体会方山子“异”的深层内涵:隐士特立独行
怀才不遇、愤而归隐要求:自选角度,对传主方山子进行以下仿写。
提示:价值观点连接基本格式:从(事件或某句话)得出:(价值观点)。
要求:1、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独学);
2、小组内部交流,选出展示内容和展示代表,并准备展示。(群学)
3、小组长要组织好小组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认真听并进行相关记录。学与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表 学生写作素材积累表 教师下水片段:读书交流会推荐书目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