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方山子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通过了解方山子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感知方山子的独特形象,从而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精神范式。
②提高学生通过人物事迹感知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传记阅读能力较低,缺乏通过人物事迹感知人物形象的技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方山子的典型事件,分析其性格特点,并结合时代境遇,理解其性格和人生选择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感知方山子的独特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一般精神范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介绍苏轼
清代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诚然如此,以诗词论,苏轼开启了豪放词派之先河;以文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文人,而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恰恰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文一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一篇传记——《方山子传》。
说到传记,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初中我们学过了《五柳先生传》,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也多为古代人物传记。传记作为一种记事记人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一般通过记叙传主的生平事迹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方山子其人其事。
活动2【活动】初识方山子
师: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一段,重点理解: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方山子的性格特点的话,应该用文中哪个字呢?
明确:“异。”
活动3【活动】分小组讨论,探析方山子之异
请同学们分小组自读课文,并讨论方山子有哪些奇异之处?(时间3分钟)
分组:第一组:第一段。第二组:第二段。第三组:第三段。第四组:第四段。
活动4【活动】感知方山子之异
请同学们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说说你从文中读出方山子哪些奇异之处。
一、第一段。请同学们说说第一段中,方山子有何奇异之处。
生回答: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明确:经历奇异:侠(少)——仕(壮)——隐(晚)
生回答:行为奇异: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师:从“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等词句中能看出方山子怎样的心态。
明确:可以看出一个怀才不遇、愤而隐居的方山子。从“弃”、“毁”、“不与世相闻”等决绝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方山子的愤懑。
二、第二段。这一段记述了作者和方山子在次相遇的情景,请同学们说说从中能看出方山子有何奇异之处。
生回答:行为奇异:“俯而不答,仰而笑”。
师:为什么当方山子知道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后,会“俯而不答,仰而笑”?这一笑中包含了方山子怎样的心境?
生:当方山子知道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后,作为同样怀才不遇而隐居黄州的方山子仰天大笑,表现出他对朝廷黑暗的深刻了解,对苏轼遭遇的深刻理解。方山子作为一个不遇之人,早已看惯官场黑暗,饱尝仕途艰辛,对苏轼的遭遇并不感到意外。此时,方山子能说什么呢?安慰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丑恶见多了,看惯了,也就不值一提了。唯有仰天长笑而已。
生回答:心态奇异: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方山子?
明确:“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就更不用说方山子了,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自得而乐的方山子。
三、第三段,请同学们说说第三段中,方山子有何奇异之处。
生回答:才华奇异: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师:方山子拥有文韬武略,可见方山子不遇非无才,他恰恰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代表。
四、第四段,请同学们说说第四段中,方山子有何奇异之处。
生回答:家世奇异: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师:可知,方山子家中世有勋阀,功名利禄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的。可见,方山子不仕非不能,可富而不取,更可见出方山子独特的人格情操。
活动5【讲授】再识子方山子
五、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翻译第五段,并思考作者这句话的用意?
翻译: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明确: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 ”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也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生活的向往,评价便也就意在言外了。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总结:方山子——阳狂
六、联系古代的阳狂之人。
竹林七贤: 阮籍醉酒拒亲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故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最终司马昭只能作罢。
魏晋风流人物多以怪异疯癫的行为来表达对黑暗世道的不满。
《南史·隐逸》:“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
阮籍在佯狂的表面下有一颗痛苦的心,方山子也如此。
七、方山子其人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认为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
方山子是一个怀才不遇、愤而隐居、阳狂避世的异人。隐居只是他表达对世俗不满的方式罢了,而他借佯狂奇异的行为来掩饰心中怀才不遇的痛苦。
活动6【讲授】写作意图探究
八、请同学们思考: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传》?
明确:方山子怀才不遇,隐居黄州,而苏轼自己也被贬黄州,全文虽为方山子立传,但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方山子传》就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折射。这也是这篇传记的奇异之处:写法奇异,全文没有一个字直接写自己,但却能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课件14张PPT。《方山子传》苏轼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初识方山子姓名:?
字:?
号:?
身份:?
性格特点:?
初识方山子姓名:陈慥
字:季常
号:方山子
身份:隐士
性格特点:异
?
探析方山子之异 请同学们分小组自读课文,并讨论方山子有哪些奇异之处?第一段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1、经历奇异
侠(少)——仕(壮)——隐(晚)
2、行为奇异
一个怀才不遇、愤而隐居的方山子第二段3、行为奇异
俯而不答,仰而笑。
4、心态奇异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一个自得而乐但内心深藏痛苦的方山子第三段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5、才华奇异
不遇非无才
一个才华横溢、满怀理想抱负却怀才不遇的方山子。第四段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6、家世奇异
不仕非不能,可富而不取。
第五段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方山子奇异的实质:佯狂
阮籍(竹林七贤) 醉酒拒亲??? 司马昭一直想拉笼阮籍,故派人到阮籍家提亲,要娶他的女儿为媳。? 阮籍很清楚司马昭的用意,于是,他就拿出了绝招——“醉酒”。他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罪,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最终司马昭只能作罢。
魏晋风流人物多以怪异疯癫的行为来表达对黑暗世道的不满。穷途之哭 “(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阮籍一个人独自驾着车,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尽头没有路了,于是大哭而返。
《南史·隐逸》:“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夫遇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不得已而然故也。”
阮籍在佯狂的表面下有一颗痛苦的心,方山子也如此。
方山子其人你认为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山子是一个怀才不遇、愤而隐居、阳狂避世的异人,隐居只是他表达对世俗不满的方式罢了,而他借佯狂奇异的行为来掩饰心中怀才不遇的痛苦。
写作意图探究 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传》?
7、写法奇异
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方山子传》就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