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 )
②前十有九年( )
③往往阳狂垢污( )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1)适
过岐亭,适见焉
(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
(2)使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
)
使骑逐而射之
(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
)
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
②余既耸然异之
( )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
④岁得帛千匹( )
⑤庵居蔬食
(
)
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
②何为而在此?(
)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④使骑逐而射之(
)
5.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
④徒步往来山中(
)
⑤庵居蔬食
(
)
二、阅读提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岐亭,适见焉 适:刚好
B.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C.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奋力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相类似
7.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俯而不答,仰而笑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8.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
(3分)
例句: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黄州快哉亭记》)
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9.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10.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
三、思考练笔
11.方山子和苏轼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呢?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段,说说你的见解。
《方山子传》评测练习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
2.【参考答案】
(1)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2)纵使,放纵,动词;派遣,让,动词;假如,副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作动词,尊崇,敬仰。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庵,名词作状语,在草屋
4.【参考答案】①和,连词,表并列
②不译,连词,表示承接③然而,连词,表转折
④并、接着,连词,表承接
5.【参考答案】①判断句
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状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⑤宾语前置句
6.【参考答案】B使……跟随
7.【参考答案】A
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转折。
8.【参考答案】B
都是状语后置句
9.【参考答案】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0.【参考答案】
①(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
②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11.【参考答案1】
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际遇,但我们却能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苏轼的“不屈己志,坚持到底”是一种豁达,是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姿态。被贬谪到密州,他依然有“西北望射天狼”豪壮;被贬谪到黄州,他依然笑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谪到儋州,他把朗朗书声带到天涯海角。无论生活给他什么,他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他都能享受生活的赐予,不屈己志,坚持到底。这不正印证了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对他的评价: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参考答案2】
我更欣赏方山子的人生态度,方山子的“不屈己志”是一种“不为不斗米折腰”的坚守,而方山子的“归隐避世”是一种淡泊,是一种放下,对那些牵绊住自己的利禄的看淡,对于自己无用的功名的看轻,在淡泊中守志,在庵居蔬食中享受一份生活的悠然与宁静,这是智者的人生。陶渊明因为有了内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泊,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雅志。相信方山子正是有内心的这份淡泊守志,才能“环堵萧然,却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