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2.鉴赏文章中的冬夜图和春景图,学习白描、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光色相错的写景手法。
3.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感受文章在清寥优美的冬夜和生机勃勃的春山的描绘中蕴涵着作者和友人裴迪的真挚友情。
4.培养学生对美丽多姿、富有活力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单元中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单元中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瞑》,对作者和山水田园诗有一定的了解,对王维作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必修二第四单元文言文(1)单元中学习了林觉民《与妻书》,接触了文言书信体文章。在必修二第一单元学习了吴泰昌的《冰心:巴金这个人》,对以友情为题材的文章已经有了学习。学生还在必修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学习了柯灵的《鱼书》,课文中作者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可以缩短心灵的距离,词意恳切,感情自然流露的书信亦可成为文学隽品,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很好的基础。但学生情感体验尚简单,估计较难理解作者在描绘冬夜图和春山图中蕴涵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各段以及全文的文眼来梳理文意,品读感情;
2.鉴赏作品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鉴赏骈偶句式、清词俪句在文中的艺术表现;
3.
学习作品的借景传情、借景寄情手法;
4.
分析本文独特的书信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在景物的描写中蕴涵的作者和友人裴迪的真挚友情;
2.理解作者在闲适生活中的闲怡萧散的情趣。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年),中国唐代诗人、
画家。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
(721)进士。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
有归隐心。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
辋川,亦官亦隐。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
集》。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
是维摩诘jié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
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外
号“诗佛”。今存诗约400首。是唐代山水
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还精于绘画。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
沟通,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
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
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
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
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
佳句,如“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
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2.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
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南八里的山之口,辋谷水出山口北流入灞水。
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
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
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
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
治风险。
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
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封信给裴迪,约请
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裴迪(Péi)
饭讫(qì)
曩昔(nǎnɡ)
夜舂(chōnɡ)
仄径(zè)
憩(qì)
轻鯈(tiáo)
矫(jiǎo)
青皋(ɡāo)
朝雊(gòu)
黄蘗(
bò)
2.认真听录音范读,感受文章
因多以四字句为主带来的和谐婉转
的音韵美。
3.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感。
4.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自主梳理文意。
梳理时注意理解如下的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1.通假字
无忽(“无”通“毋”,否定副词)
2.古今异义
①景气和畅(古义:气候;今义: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也指兴旺)
②僮仆静默(古义:指已入睡;今义:寂静,没有声音;不出声;全场肃立,表示哀悼)
③不一(古义: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今义:不相同,不固定)
④非子天机清妙者(古义:天性;今义:比喻自然界的秘密,也比喻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3.词类活用
①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作动词,吃饭)
②夜登华子冈(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露湿青皋(形容词作动词,打湿)
4.特殊句式
(1)猥不敢相烦(宾语前置)
(2)憩(于)感配寺(省略句、状语后置)
(3)明灭林外:(于)林外明灭(省略句、状语后置)
(4)步仄径:(于)仄径步(省略句、状语后置)
(5)携手赋诗:(我们)携手赋诗(省略句)
(6)非子天机清妙者(判断句)
(7)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宾语前置)
5.参考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区
很值得一游。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
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就离去。
等到涉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
郭。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
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
村中舂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此时)僮仆都已休息,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
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待到来年春季,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
片新绿,小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
有了,你能不能与我一起来游赏呢?如不是你这样
天性高洁超尘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相邀
呢?然而,这中间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千万不可疏忽错过。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
一一详述。山中人王维说。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1.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叙述了独游故山的经过
2.请找出第一段的“文眼”并赏析。
独。
“独”的原因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区很值得一游。
)
原因2: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为下面邀请裴迪
春游埋下伏笔。
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
“独”的经过: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就独自去
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就离去。)
“独”的感觉:孤独寂寥,索然无味。(无事无景可叙,几笔
带过
)
3.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冬日独游故山的孤独
寂寥、索然无味的感觉。
4.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意。
描绘了山中冬夜清寥优美景色和追忆了往昔与裴迪同游的情景。
5.请找出此段的“文眼”并赏析。
思
“思”的时间:夜
“思”的地点:华子冈
“思”的环境:“清月映郭。”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这
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只见辋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
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月色、水声、林火,光色相错)
“思”的背景音: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僮仆静默”(还可以
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村中舂米的声音,
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休息。】(犬吠、夜舂、疏钟,以动衬静)
“思”的内容: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
清流旁伫立。】
“思”的手法:
对比。
“此时”和“曩昔”,“独坐”和“携手”。两两相对。曩昔“携
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的兴会和“此时独坐”的孤寂的鲜明对比,
衬托出作者对裴迪的强烈思念,从而引出了和友人“春中”同游的热烈期待。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第一自然文眼是“独”。叙述独游故山的经过,为
下文邀请裴迪春游埋下伏笔。
第二自然段文眼是“思”。描绘了山中冬夜清寥
优美景色和追忆了往昔与裴迪同游的情景。表达作
者对裴迪的强烈思念之情以及和友人“春中”同游的热烈期待。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2.鉴赏文章中的春景图,学习白描、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3.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感受文章在生机勃勃的春山的描绘中蕴涵着作者和友人裴迪的真挚友情。
4.培养学生对美丽多姿、富有活力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2.2学时重点
1.通过鉴赏第三段以及全文的文眼来梳理文意,品读感情;
2.鉴赏作品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2.鉴赏骈偶句式、清词俪句在文中的艺术表现;
3.
学习作品的借景传情、借景寄情手法;
4.
分析本文独特的书信特色。
4.2.3学时难点
1.理解在景物的描写中蕴涵的作者和友人裴迪的真挚友情;
2.理解作者在闲适生活中的闲怡萧散的情趣。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围绕文眼“独”
。叙述独游故山的经过,为下文邀请裴迪春游埋下伏笔。
第二自然段围绕文眼“思”
。描绘了山
中冬夜清寥优美景色和追忆了往昔与裴迪同游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裴迪的强烈思念之情以及
和友人“春中”同游的热烈期待。本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学习第三自然。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和谐婉转的
音韵和诗的节奏感。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一
1.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描绘终南山生机勃勃的春景,向裴迪发出同游的邀请。
2.请找出此段的“文眼”并赏析
趣。
趣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春趣: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
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待到来年春季,草树蔓
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小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野鸡鸣叫。)(动静结合)
第二层:友趣:从我游
子天机清妙(你天性高洁超尘)
第三层:情趣:作者闲适山水之中,享受田园生活的生活情趣。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二
1.王维工诗善画,苏轼评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有人
认为此文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文中有诗,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
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
文中有画,是本文的最大特色。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幅色调各异的水墨山水画。冬夜
的幽深清冷,春日的明丽欢快,各有一番情趣。
冬夜图中,远近错落,光色相错。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
巷寒犬,吠声如豹。”
远山上的火光在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
深巷中传来像豹子叫的犬吠声。
由远及近,有光有色,层次清晰,错
落有致。
动静相衬。
辋川寒山冬夜图中在自然图景中点染几声犬吠、夜
舂、寺钟之声,使整幅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了。以声显寂,营造出一种
“静中有动”的艺术情趣。
春色图中写草木、麦田是静景,写游鱼、
白鸥却是动景,动静结合,生机盎然。
冬夜图和春色图不仅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友人思念之情深,
而且寄寓着作者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传达出作者一种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
2.本文骈散结合,体会骈偶句式、清词俪句在此文中的艺术表现。
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写景多用四言句,犹如
四言诗。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
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
灵活,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读来活泼明快,于
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3.请赏析借景传情、借景寄情手法在本文中的运
用。
借景传情、借景寄意。作者之所以在这短短篇
幅中,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描绘春天的美景,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
叙述朋友的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
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昂然,
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
诱和邀请。
本文的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期
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4.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书信特色的?
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
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
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
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
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
线索。像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
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全文自始至终都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
之情。
活动4【讲授】课堂总结
独:故山殊可过
猥不敢相烦(伏笔)
思:山中冬夜清寥优美景色多思曩昔(思念)
趣:春中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有深趣(邀请)
独游(实)——冬景(实)——春景(虚)
趣:一种闲适生活中闲怡萧散的情趣;在观照自然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更美好的
生活的向往。
活动5【作业】作 业
1.熟读课文,认真体会本文骈散结合
的艺术表现。
2.思考·探究·练习3、4。
3.
朗读王维山水田园诗《终南山》、
《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
《新晴野望》
、《蓝田
山石门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