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特色与行文构思方法。
3.了解本文虽为书信,却具有诗歌美感与韵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王维散文如诗如画的特征。
2.通过小组探究,学会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散文写景的技巧。
3.通过设疑,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赏析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潜心意识到友情在人生道路上的珍贵。
2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面上中学的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偏低,教学时,本人一般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运用作为备课方向,以期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冬夜对景色描写的文段。
2.作者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情景的文段。
二、教学难点:鉴赏散文写景特点及技巧,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友情。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在学选修1文本时学过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请同学背诵一下。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二、听录音,找出不会读的字词。
三、教师范读全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标注不会读的字词。
五、教师订正难读难写的一些字词。
裴:Péi
猥:wěi
辄:zhé
僧:sēng
憩:qì
讫:qì
灞:bà
吠:fèi
舂:chōng
间:jiàn
曩:nǎng
仄:zè
鯈:tiáo
矫:jiǎo
皋:gāo
雊:gòu
檗:bò
六、题解:“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信)?(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点拨: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山区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常与朋友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时候。“书”,古代一种应用文体。其名还有:启、笺、简、帖、教、状等。一般分两类。一类叙写生活琐事,往来应酬,一般是短函,也就是所谓的“尺牍”;一类涉及社会民生、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等有关问题,叙事说理或抒情言志而又篇幅舒展,即“书”。同时,指明这一单元的单元内容,点拨书信体的特征。(板书:书,古代一种应用文体,分为“尺牍”和“书”。)
七、疏通文意。
八、布置作业:熟读本文。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特色与行文构思方法。
3.了解本文虽为书信,却具有诗歌美感与韵律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王维散文如诗如画的特征。
2.通过小组探究,学会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散文写景的技巧。
3.通过设疑,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赏析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潜心意识到友情在人生道路上的珍贵。
4.2.2学时重点
1.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冬夜对景色描写的文段。
2.作者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情景的文段。
4.2.3学时难点
鉴赏散文写景特点及技巧,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友情。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二、文本分析。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山区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常与朋友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时候。
补充背景:王维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在蓝田山区购买了辋川别业。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以及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政治情况下,他早年经国济民的政治抱负开始冷淡,每到休假之时,便回到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想洁身自好,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躲避政治风险。
三、文本理解探究。
1.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
为什么作者只邀请裴迪而不是其他朋友?请找出具体语句佐证。
3.作者邀请好友同游故山。为什么不邀请朋友到其它地方去游玩?文本中,有一个词语说明了此山的与众不同,请找出并探讨其所包含的内容。
4.作者在文本描绘了辋川风景中哪两幅典型的图画?通过描写,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点拨:1.目的是邀请好友裴迪同游故山。从原文语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可以看出。
2.作者与裴迪可谓是意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原文有三处可作佐证:一是注解告诉我们,作者和裴迪在辋川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此例告诉我们,理解文言文尤其是诗歌,应特别关注注解)二是原文第二段最后写道:“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三是作者在第三段称赞裴迪是“天机清妙者”,与自己意气相投,看破官场险恶,寄情于山水。
3.因为在作者看来,“故山殊可过”。而能体现原因的这个词是“深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其包含的内容有:①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②从美景中,作者与朋友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旨趣。③相邀朋友的一片诚心。
4.作者写了冬夜图和春日图。作者的心情主要是兴奋,他沉浸在对山村美景的欣赏之中,这反映出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但由于是“辄便独往山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心中不免寂寞、遗憾,于是就思念起志趣相投的朋友,期盼与朋友再次同游山中。
四、赏析第一幅图。
(一)全班朗读文本。
(二)小组集体探究。
1.这幅冬夜图写了哪些景物?请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2.作者是怎样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3.所写景物营造出怎样的艺术氛围?有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本中写道“僮仆静默”,说明并非一人,为什么又说“此时独坐”?
点拨:1.景物有“灞(水)”、“月”、“辋水”、“山”、“火”、“犬”、“(夜)舂”、“疏钟”等,作者抓住修饰词尤其是动词,准确地描绘景物特点。
相关的语句:比涉玄灞,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作者从多层次对景物进行描写。从内容上看,有山有水有村庄;从距离上看,有远有近,采用由远及近方式;从感觉器官的运用看,运用了视觉和听觉,采用先视觉后听觉方式;从角度上看,有动态景物,也有静态景物,采用以动衬静方式。
(板书:由远及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3.营造出的氛围是冷寂清幽、清丽淡远。为下文写自己“独坐”内容张本。(板书:冷寂清幽、清丽隽永)
4.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像裴秀才那样的“天机清妙者”,与僮仆有非一般的审美趣味,所以有也聊胜于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板书:天机清妙)
五、再赏析第二幅图景,这是春日图。(板书:春日图)
(一)全班朗读文本。
(二)小组集体探究。
1.这幅春日图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2.本段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氛围?
3.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从哪里可以看出?
4.作者为什么要在信中写这幅图景?
点拨1.本段描绘的景物包括草木、春山、轻鯈、白鸥、青皋、朝雊等。
这些景物色彩绚丽,富有层次,深刻地体现出春天来临时生机勃勃的生命张力。
(板书:绚丽、生命张力)
2.运用的描写方法有由远及近和动静结合。营造了生机盎然、斑斓夺目的艺术氛围。
(板书:由远及近和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斑斓夺目)
3.不是,是想象的、虚写,与第一幅的实写完全不同。从文段开头“当待春中”可以看出。(板书:虚写)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还表达出作者希望来年春天和朋友同游此山的热切期盼,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点明写此信的目的:邀请裴迪同游。(板书:热情邀约)
六、文本归纳探究。
1.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不愿独享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2.作为一封书信,作者却通篇写景,为什么?
点拨1.从全文构思看,作者是热情邀约朋友的。
第1段:写独游时的索然无味。
第2段:描写独游时所见所闻,并由此回忆与朋友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的情况。
第3段:想象山中来年春天的美好景象,热情发出邀约。
(板书:独——忆——约)
2.作者通篇写景,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表达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②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③透露出作者归隐田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具有诗歌般的意境。
七、小结:作者不愿独享蓝田山美景,热情邀请裴迪共赏。此篇书信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我们从文中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
八、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有诗。全文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
2.文中有画。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两幅色调各异的水墨山水画。
3.借景传情、借景寄意。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冬日景色,遥想春天美景,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也暗含着对朋友的邀请。
4.具有书信的特点。作者直接与书信接收人对话,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与接收人裴秀才有关。叙友情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一)评测练习,阅读课文做下列题目。
①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过:过访,游览。
B.猥不敢相烦 猥:鄙,自我谦称。
C.多思曩昔 曩昔:从前,往昔。
D.白鸥矫翼 矫:矫健。
答案:D
②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 而列是夷狄
B.斯之不远
吾之乐可胜道哉
C.倘能从我游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因驮黄檗人往
因河为池
答案:D
③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案:B
④下列对句中加点人称代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足下方温经
足下: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B.猥不敢相烦
猥:指本人,自我谦称
C.倘能从我游乎 我:即古文中的“吾”,也即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
D.非子天机清妙者
子:指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D
(二)课外作业。
1.设想裴迪收到此信后的感受,替他回一封信给作者。
2.背诵全文。
十一、教学后记。
本文是选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把此文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在于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在于以探究为主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朗诵法和小组探究法。由于方法得当,教学效果颇为显著。由于探究时间过长,留给学生做评测练习的时间不够,此一方面以后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