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句。
2.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把握王维晚年想要摆脱世俗纠葛的超然世外之志,和流连自然的恬静闲逸之趣。
3.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古代文人修身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人们总喜欢把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当作寄托情志、寻求慰藉的对象,并将它们入诗入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大家王维的一篇散文,看看他笔下是怎样的一副山水风光,他又将怎样的情与志寄托在这山水之中。
过渡语:首先来看题目,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呢?
二、知人论世:
1.解题:
【山中】点明地点。【裴秀才】点明人物。【书】点明了体裁。 @所以这篇文章就是在山中给裴秀才写的一封书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王维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王维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我们已经学过他很多首诗歌。 2.知人论世: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安史之乱后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诵读佛经,参禅悟道,寄意山水,纵情自然。裴迪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此信写于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大家一起读出上面这些生字词的读音。
三、检查预习:猥(wěi)?憩(qì)?玄灞(bà)? 辋(wǎng)水??舂(chōng)? 相间(jiàn)??曩(nǎng)昔? 仄(zè)径?? 轻儵(tiáo)?? 青皋(gāo)?? 朝雊(gòu)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听听示范朗读,请大家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节奏。
四、合作探究,研读字词:
过渡语:齐读一次课文,然后请同学运用工具书,自主找出文中出现的文言文语法现象。
(1)古今异义:景气、静默、天机、不一
(2)词类活用:与山僧饭讫而去、夜登华子冈、村墟夜舂、步仄径、与月上下、
(3)一词多义:
过
①过临皋之下(动词,路过)
②飞鸣而过我者(动词,越过)
③一日,大母过余(动词,看望)
④原枉车骑过之(动词,拜访)
⑤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寡人之过也(名词,过错)
⑦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动词,超过)
⑧故山殊可过(动词,游览)
相
①猥不敢相烦(副词,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你。)
②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副词,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你。)
③复与疏钟相间(副词,互相)
(4)特殊句式:
①憩(于)感配寺。明灭林外(省略句)
②猥不敢相烦(宾语前置句)
过渡语:作为一封书信,本应以叙事为主,但很明显这封书信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景物的描写上。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齐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四、品味语言,领悟情意:
作为一封书信,作者为什么将大量篇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上?(两个方面:邀友同游、向往归隐)
【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以美好的景色吸引朋友同游。即:“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
【提问】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说:“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这山中之景有怎样的“趣”呢? 课文的写景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两段再读一次,思考:这两段写的是同一时间的景色吗?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山中冬夜图——清丽淡远 山村春色图——生机勃勃
分析一:有山有水,有声有色,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辋川月下寒夜的清丽淡远,具有令人神往的诗意美。
分析二:以欢快而充满展望的语调描绘出明春山中生机勃发的景象。
【提问】我们前面讲到:人们总喜欢将自然山水当做寄托情志、寻求慰藉的对象,王维将山中之景写得如此诗情画意、生趣盎然,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表现出他怎样的志趣呢?
【明确】表现出作者想要摆脱世俗纠葛、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志趣。
过渡语:归隐山林田园.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是中国古代文人一条至为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人生道路。那么除了王维之外,还有哪些文人曾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过这种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和归因生活的向往呢?请大家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找这样例子。
五、拓展迁移:青山独往有真意,异代相随俱风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过渡语:以上这些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眷恋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不过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说:“纯粹的‘田园诗人’ 、‘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人世间,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既有诗,就可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面这几位诗人的另外几首诗,看看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另一种志趣: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羽林郎,汉代皇家近卫军;骠骑,即骠骑将军,汉代官名。前两句点出少年的出身和到边境作战的情况,后两句以反问写出少年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慷慨激昂,豪迈奔放。)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初年,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此诗是离别儿女时所作,诗中毫不掩饰喜悦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明确】“出仕”的欲望在这三首诗中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出来。所以说,王维、李白、陆游这些人的思想一方面是出世,另一方面却又是入世的。
六、课堂小结:
不仅是王维、李白和陆游,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都有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理想和愿望,但往往因为官场的污浊、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或者仕途的坎坷,而将目光转向自然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一种精神的皈依和心理平衡,形成了一种儒道兼修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可以说,“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则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它是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成为许多文人士子的处世哲学。所以,早年的王维向往边疆,渴望建功立业,但经过安史之乱、饱尝官场险恶之后,转而向往归隐,寄情于山水之中了。
七、布置作业:
用诗的语言对文中写景的部分进行扩写,不少于300字。
课件12张PPT。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解题知人论世 王维,字摩诘,安史之乱后无心仕途,亦官亦隐。
裴迪,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此信写于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时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初读,感文本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景气、静默、天机、不一 与山僧饭讫而去、与月上下、步仄径、夜登华子冈、村墟夜舂过憩(于)感配寺。
明灭(于)林外。再读,研字词是中有深趣,邀友同游山作为一封书信,作者为什么将大量篇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深趣喜爱山水情,向往田园志三读,品情思拓展迁移 纯粹的“田园诗人” “山林诗人”是没有的……既有诗,就可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怀。
——鲁迅拓展迁移少年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拓展迁移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让我们寻找那些身在江湖,心怀天下的文人们吧……合作探究(比如李白、陆游、孟浩然……)课堂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种儒道兼修的独特文化布置作业用诗的语言对文中写景的部分进行扩写,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