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07:18

文档简介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2学情分析
高二的文科生,通过之前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课本注释基本能理解掌握,但要通过提问强化。难点在景物描写的鉴赏,通过提示和引导才能掌握。
3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曾这样高度评价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明确:《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文章,看看他的文中有没有画 。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二、解题
大家看题目,交代了什么?
地点,人物和体裁。这是一封书信。古代的书信跟现代书信不同之处,就是古代的书信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报任安书》(司马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微之书》(白居易)、《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关于书信,古代还有很多名称,你能说出几个?
在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有称为“简”、“笺”、“牍”、“札”、“素”的。“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函”本指封套,“缄”本指封口,信件是它们的引申义。“启”作为信件的别名,表示陈述之意,与开启之“启”有别。
三、疏通文意,把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一)学习第一段:
1、把握以下文言知识:
景气:古:气候今:指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殊:很、非常过:访问、游览
方:正在猥:我相:你
憩:休息讫:完毕
句式: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
憩感配寺于感配寺憩
2、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出游的原因及情况。
(二)学习第二段:
1、把握以下文言知识:
上下:名词活用作动词,荡漾间:间隔、交错
静默:古:入睡
今:安静沉默曩昔:以往,从前
步:名词活用作动词,漫步临:伫立
句式:介宾结构后置省略句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寒山远火,于林外明灭
步仄径,临清流也。于仄径步,于清流临也。
2、概括段意:
第二段:写所见冬夜景象。
(三)学习第三段:
1、把握以下文言知识:
湿:使……湿润斯:这种景象
天机:古:天性
今: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以:用
相:你无:通“毋”,不要
因:借助,托付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
2、概括段意:
第三段:设想明年春天景象及愿望。
四、问题探究一:
作者在第二、第三描写了那两幅图画?试从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意境三方面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
第二段第三段
描写对象:冬夜图春景图
描写手法:以动衬静,以声写静动静结合,绘声绘色
意境:幽寂清冷静谧之美明丽欢快律动之美
清丽淡远和谐迷人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这两段的表现手法还有哪些?
课堂小结:
表现手法:
由远到近,动静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明衬暗)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问题探究二:
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①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②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希望能与之一起分享美景。
③表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闲适心理与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
五、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
明确:深趣
六、赏析文章,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抒情议论,多用散句,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3、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七、课后作业:见练习
活动3【活动】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的选讲还要更科学。这篇课文,要梳理文言知识,用一课时只完成了一个问题探究,没法完成体会语言特色等教学环节。如果不涉及段落大意的讲解,也许可以完成设定的教学环节。
2、学生文言基础还真欠缺,在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居然问了好几遍,学生才能答出。文言知识积累还要加强,不能放松,任重而道远。
课件23张PPT。欢迎光临,请多指教!——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苏东坡曾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一、温故知新1、《山居秋暝》2、积雨辋川庄作3、《使至塞上》4、 《观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与……书”、“寄……书”上……书”、“报……书”、“答……书”等。

例如《与微之书》(白居易)、《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报任安书》(司马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 二、解题书信的别称书信的别称书简(竹片)笺牍(木片) ,又叫“尺牍”札(小木片) 素(白色的绢)“尺素”
鲤鱼
鱼雁函(封套)
缄(封口)
启(陈述之意)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饭:吃饭,名作动三、疏通文意段意:写自己出游的经历。景气:古:气候
今:指经济繁荣现象,
泛指兴旺。猥:我,谦称相:偏指一方,你
憩:休息
讫:完毕
下:下旬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临:伫立段意:冬日月夜登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上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这里指荡漾
静默:古:入睡
今:安静沉默
步:名作动, 漫步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白:陈述段意:
设想明年春天景象及愿望。湿:使……湿润斯:这种景象之:放在主谓之间,取独天机:古:天性
今:不可泄露的秘密。无:通“毋”,不要因:借助,托付倘:或许 找出第二、第三中写景的句子,看看作者描写了那两幅图画? 试从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意境三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四、问题探究一 提示:
描写对象指:主要对象、时间、地点等。 描写对象:
表现手法:
意 境:山中早春图寒冬月夜图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
以明衬暗 动静结合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清丽淡远
宁静和谐 明丽欢快
生机勃勃 实写 虚写第二段第三段课堂小结: 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
以明衬暗 动静结合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实写 虚写

情景交融、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 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①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②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希望能与之一起分享美景。
③表现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闲适恬淡的情怀。问题探究二五、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深趣 六、赏析文章,理解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1、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抒情议论,多用散句,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3、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七、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