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同步练习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查字典,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猥( ) 憩( ) 饭讫( ) 玄灞( ) 辋( )水 舂( )
相间( ) 曩( )昔 仄( )径 蔓( )发 轻鯈( )
青皋( ) 麦陇( ) 朝雊( ) 黄檗( )
二、借助工具书,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释下列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故山殊可过 殊: 过:
足下方温经 足下:
猥不敢相烦 鄙: 相:
与山僧饭讫而去 饭: 讫:
夜登华子冈 夜:
麦陇朝雊 朝:
童仆静默 静默:
步仄径 步 :
三、品读课文,交流探讨以下问题。
1. 题目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 王维为何要给裴迪写这封信呢?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来。
3. 假如你是裴迪,收到信后你会应邀去游玩吗?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4. 那么作者笔下蓝田山一带究竟有怎样的美景?用笔勾画出打动你、你喜欢的景物、文句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5. 除了用美丽的景色召唤对方,王维在信中还用什么来打动裴迪?
6.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王维和裴迪之间情谊的句子。
7. 王维和裴迪两人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
四、拓展练习
1.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呢?( )
A、可过 B、相烦 C、深趣 D、相邀
2.比较阅读:比较下面这首诗在写景和抒情上与本文的异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角度分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设计思想】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王维的书信佳作,也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选修二》所选的一个教学文本。这封信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在写景部分同样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这对于引导中学生感悟自然美、陶冶情操有极大的作用。因此有不少老师都选取了景物描写的两幅图画——冬夜图和春日图作为教学的重点。
对此,本人认为,仅仅是把本文当作一般的散文来教,没有注意它首先是一篇书信,这是一个局限。本册教科书说明第二点 “语文素养的习得”中说:“要重点突出各种散文文体及其本质特征的学习与探讨”。根据上述说明教学重点应包括“突出书信文体及其本质特征的学习与探讨”。
我们知道,在交通和通讯手段还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异地的事务往来主要是依靠书信;不仅如此,异地的情感交流也只能是依靠书信往来。故书信不仅承载着传递事务往来信息的任务,同时,也是两地之间情感交流的承载体。因此我们阅读古人的书信就不能只从“事务往来”的角度来解读。例如本文,我们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它当做是王维邀请朋友裴迪来山中别业玩———传达事务性信息的一封信,它更有可能是作者在向朋友述说内心深处的声音,教材对此已有所暗示。单元导语说:“在古人看来,书信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媒介,书信那信笔抒写、情真意切、长短随意、舒卷自如的文体特征,具有一种独特的灵性之美。唐宋时期的书信体散文抒发了一股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用轻灵婉转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近乎小品的格调。”可见抒发情感的需要应是古人写书信的一个重要缘由。
故本文写景虽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样写,既表现了王维期望纵情山水、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也传达了作者对好友裴迪的思念之情。这种借景传情、借景达意的写法值得中学生学习。
【教材分析】
这封书信共有三节文字, 其中第一节粗看上去好似简单交代自己的行踪, 但仔细品味, 实则饱含着对朋友裴迪的一片深情: 作者渴念友人, 但又不忍心打扰; 独自进山, 又有孤单寂寞之感, 矛盾的心情毕现。第二节则叙述旅途的经历, 真实细致地描绘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诗情画意、生机盎然中透着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第三节作者以想象的笔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辋川春回美景图, 令人神往, 同时也透出了作者写信的本意, 希望能与友人偕游, 共赏美景。全文实写冬景, 虚写春景, 以景传情,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也传达了对好朋友裴迪的思念之情。就文字而言, 凝炼、朴素是特色, 句法上则以四字为主,中间夹以散句, 使文句在整饬中又有变化。写景的文字, 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给人以书中有画、书亦如诗的感觉, 作者的思想、追求、心理尽在其中。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王维的诗有所了解, 因此在赏析写景文字时会有很大帮助。根据本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可着重从其写景特点以及文中所包含的人生旨趣入手进行分析鉴赏,既可给学生以新鲜之感,又可培养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鉴赏力,借鉴如何描摹自然美景的方法。但这封信又不仅仅是写景, 因此教师还需引导大家把握叙事的内容,学习探讨书信文体及其本质特征。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句疑难相对较少,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合作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诗情画意的特征及其所含有的深趣。
3. 学习与探讨书信的文体特征,评价信中所反映出来作者的思想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共赏辋川春回美景的文段。
2.结合景物特征及写作背景,把握文中的“深趣”。
3.结合书信的文体特征,了解写作的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策略与手段】
1. 借助工具书, 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疏通上以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辅以点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 强化朗读, 引导大家体味、感悟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和特点。
3.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知识拓展( 王维诗文) 等
4.以设置问题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如果你是裴迪,你会应邀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除了用想象中美好的春光召唤对方,王维在信中还用什么来打动裴迪?以此牵出文中的“景”“情”“理”来探究,适当扩展、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时)
导入: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填空)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王维的作品,哪些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等。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这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共同来领略他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
1.听音频朗读,给生字词注音:
猥(wěi) 憩(qì) 饭讫(qì) 玄灞(bà) 辋(wǎng)水 沦(lún)涟(lián)
舂(chōng) 相间(jiàn) 曩(nǎng)昔 仄(zè)径 蔓(màn)发
轻鯈(tiáo) 青皋(gāo) 麦陇(lǒng) 朝雊(gòu) 黄檗(bò)
2.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理解:
(课前已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行交流。)
故山殊可过 (很、非常)(过访、游览)趣舍万殊
足下方温经 (对对方的敬称,再拜献大王足下)
猥不敢相烦 ( 鄙,自我谦称 猥以微贱)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译为“你”“我”“他” 第三段: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与山僧饭讫而去 (名词用作动词 吃饭)(完毕)
夜登华子冈 麦陇朝雊(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在早晨 )
童仆静默 (静默:<古> 已入睡,休息。<今>指不作声。)
步仄径 (名词用作动词 走,漫步。)
3.解读题目、了解背景:题目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裴迪是什么人?“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 【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的读书人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 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后王维得辋川别墅,是这里的座上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例如《报任安书》《与微之书》白居易等等。
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官场事务,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
三、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了解写作意图
(那么,王维为何要给裴迪写这封信呢?意图何在?好,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先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这篇文章整体上以四字句为主,就像一首四言诗一样,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节奏感,所以有人说它“文中有诗”。大家试试看能否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
1.写作意图----“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裴迪此时正在家中温习经书,作者邀请他来与自己同游览。
2.假如你是裴迪,收到信后是否会欣然前往?王维此信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山中的美景。
(二)品读鉴赏
(那么作者笔下蓝田山一带究竟有怎样的美景?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打动你、你喜欢的景物、文句来,待会儿请大家来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鉴赏方法,所以请大家边读边品味。)
学生讨论,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景物和句子。
1.讨论“比涉玄霸,清月映郭”美在什么地方?
启发:联系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文,《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月照花林皆似霰”,《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而在本文却用“清月”和“映”,他想表达什么意境呢,请联系全段思考。
明确:意境——美在清幽淡雅
渡过深青色灞水,清朗的月色映照着城郭,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其他所有的景物也都在这一片清辉的笼罩之中,给画面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2.讨论“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美在什么地方?
启发:哪个字写出了一种互动的情趣? 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的“共”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与” 使水具有了灵性,好像水波在戏月。——美在灵性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只见清朗的月色下,辋水泛起一阵阵涟漪,月影在水里荡涤,并随着水波上下波动。 辋水的波澜随着月光起伏荡漾。
3.讨论“寒山远火,明灭林外”美在什么地方?
启发:哪些词最能体现本句意境?
明确:——寒、远、明灭,实质上“明灭”正说明了“远”,正是因为“远”才能给人以忽明忽暗的感觉。所以本句“远”字较鲜明地表明了空旷幽远的意境。——美在旷远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在树林间忽明忽暗,依稀可见。结合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霜叶红于二月花。)分析,寒山在冬夜里给人静穆的感觉,具有令人神远的诗意美。
4.讨论“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夜的特点?列举类似的句子。
明确:——以动衬静,以声显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深巷中传来了像豹叫一样的犬吠声,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庙宇里传来的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夜静春山空,疏疏落落的古钟声有种杳渺深邃的韵味,衬托出夜的恬淡静谧。
5. 再次朗读,给图画命名并概括写景角度上的特点
请全班男生再次朗读本段写景的句子,大家在波光月影的荡漾,寒山远火的明灭,深巷寒犬的吠叫,夜舂疏钟的相间中,再次来感受辋川冬夜清幽寂静的意境。
有人认为此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经过我们刚刚的鉴赏,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读着文章,仿佛一幅着墨淡雅、用笔清疏的水墨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让大家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会起什么样的名字呢?
明确:----寒山月夜图。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构图上层次感),有声有色,以动衬静。
(三)品读赏析第三段?
1. 指名学生朗读这段中写景的文字。
启发:这是真实见闻吗?想象的---虚写。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学生用欢快的、充满期待和展望的语调朗读。
2. 通过联想把文中所写景物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概括画面特点。
草儿转青,树木萌芽,草木蔓延生长,染绿了春山,山色到处一片新绿。白鲦有的轻快地在水中游动,有的轻捷地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准备掠空飞翔,晨露滋润了堤岸的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欢快地鸣叫。
从春山到春水,从天空到地下,从田野到草地,从植物到动物,到处充溢着早春跃动的生机,青山、白鲦、白鸥、青皋色彩映衬鲜明。
构成一幅明丽欢快、动静结合、画意盎然的辋川春景图
3.讨论“轻鯈出水,白鸥矫翼。”和“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的意境美。
从这段所写的意象(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思考两段描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启发:通过炼字和意象特点来加深理解)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矫健、强劲有力的多。
“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
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润物细无声”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更有田园生活清新自然的气息和情趣。
明确: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万类”、“万山”、“层林”境界开阔,“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表现了政治家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豪迈乐观的革命情怀。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
4.小结:虽然季节不同,景物各异,第二段选择的月下流水城郭、寒山疏林灯火、村落犬吠夜舂,还是这一段的草木青山、鸟飞鱼跃、雉鸣麦田等景物,但都体现王维山水田园诗文的特点,表达了他纵情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情趣。
(四)除了用想象中美好的春光召唤对方,王维在信中还用什么来打动裴迪?
明确:——朋友的深情
在交通和通讯手段还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异地的事务往来主要是依靠书信;不仅如此,异地的情感交流也只能是依靠书信往来。因此这封信王维除了向裴迪传递信息(邀他同游),还是他们俩交流思想感情的承载体。(结合课文P48点击链接关于书信的文体介绍)
1.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王维和裴迪之间情谊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1)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第一段粗看上去好似简单交代自己的行踪, 但仔细品味, 实则饱含着对裴迪的一片深情: 作者渴念友人, 但又不忍心打扰; 独自进山, 又有孤单寂寞之感, 矛盾寂寥的心情毕现。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第二段在明灭的灯火和沉睡的山中里,只有一轮明月伴着独坐的人回想往事,僮仆是不解的,更加勾起对往昔与裴迪同游情景的追忆,勾起作者的思念之情。
(3)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向裴迪发出“从我游”的热情邀请,对同游的热切期待。
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作者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
2.那么结合我们前面的介绍还有课文的分析,大家觉得他们两人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
启发:第三段中有一个词语能说明对作者来说,裴迪跟一般人是不一样,是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是志同道合,思想志趣相投的朋友?
----天机清妙:对自然风光有浓厚兴趣,对自然山水具有较强的欣赏和领悟能力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诗意美来,才能在观照中发现景物的“深趣”。
王维本身就是一个“天机清妙者”。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爱好和长期的山林生活,使王维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悟力,感受往往是独特且细致入微的,再加上本身较高的艺术修养,擅长绘画,精通音律,诗文中能细致地表现出光色和音响变化,笔下的山水景物往往独具神韵。
明确——相同的兴趣志同道合,思想志趣相投。
四、结语
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
作为一封书信,作者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把春景写得生机盎然,除了要邀请朋友相约共赏外。正如单元导语里面讲到的“抒发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我觉得王维更是在向朋友述说内心深处的声音,通过书信和朋友分享自己在观照自然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闲适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这是一封书信散文,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确是诗文中的极品。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来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呢?(C )
A、可过 B、相烦 C、深趣 D、相邀
(“深趣”二字, 既体现在寒山月夜之景, 亦指想象与友人共赏辋川春回之美景。赏景是其一趣, 从中体会生活的闲适与美好是其二趣。)
2.比较阅读:比较下面这首诗在写景和抒情上与本文的异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角度分析)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参考答案:
相同点:1.声、色;动、静;
2.诗画结合;书画结合;
3.感情:闲居之乐,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同点:诗:秋景;文:实写了冬景,拟写了春景
六、作业:
任选第2、3自然段中的一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写景的句子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实写 --------- 虚写(想象)
从 山中的美景 特点:清幽静谧 特点:明丽轻快
我 朋友的情谊 灵动旷远 春意盎然 生机勃勃
游 共同的兴趣 艺术手法:远近结合、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以动衬静 视听相兼
情感:期望闲适山水 追求田园生活
课件21张PPT。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宋代大文豪 对 的诗作的评价。苏轼王维★注意下列重点字词
1.故山殊可过
2.足下方温经
3.猥不敢相烦
4.与山僧饭讫而去
5.夜登华子冈 麦陇朝雊
6.童仆静默
7.步仄径
(很、非常)(过访、游览)(名词用作动词 吃饭)(完毕)<古> 已入睡,休息。<今>指不作声。(步:名词用作动词 走,漫步。)(名词做状语 在夜里,在早晨 ) (对对方的敬称) ( 鄙,自我谦称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译为“你、 我、他”)【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的读书人的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是辋川别业的座上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王维后半生,无心官场事务。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2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目的是邀好友裴迪同游故山。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物,加以描述,
说说为什么喜欢?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佛教及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生活和创作、对其诗文感情格调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笔下冬夜景物的清幽冷寂可以说正是他静谧澄澈、恬淡宁静的心境的折射,从中可见其晚年内心的平和、甘于沉寂。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期望闲适山水
追求田园生活
轻鲦出水“出”字有轻柔之感,少力度白鸥矫翼“矫”的动作更是雅致、柔和露湿青皋不用“滴”“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麦陇朝雊山中的美景
朋友的情谊
相同的兴趣 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共赏的风景、二人相处的往事,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第一段: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
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对往昔同游的追忆
第三段: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热情邀请和期待 朋友的情谊叙友情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作者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他的思念之情。天机清妙者:对自然风光有浓厚兴趣,对自然山水具有较强的欣赏和领悟能力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诗意美来,才能在观照中发现景物的“深趣”。相同的兴趣 作为一封书信,作者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把春景写得生机盎然,除了要借此邀请朋友共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外,正如单元导语里面讲到的“抒发源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王维更是在向朋友述说内心深处的声音,通过书信和朋友分享自己在观照自然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一种对自然界诗意美的发现的喜悦,和对闲适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1.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呢? A、可过 B、相烦
C、深趣 D、相邀√拓展练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和本文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异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角度分析)比较阅读作业:任选第2、3自然段中的一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写景的句子描述出来。敬
请
指
导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