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内蒙古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06:32:3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内蒙古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
A 分散性 B. 复杂性 C. 独特性 D. 交融性
【1答案】D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交融性指的是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特征,题干明确提到“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说明中原文明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体现了交融性,“以中原地区为引领”也说明中原文明在交融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交融是核心,符合题意,D项正确;“分散性”指各自独立发展,与题干“吸收”矛盾,排除A项;分散性强调分散、不集中,题干强调中原地区“吸收各地要素”后形成统一引领的新格局,体现的是整合而非分散,排除A项;复杂性侧重事物结构或过程的繁复性,题干核心是“交融”过程,而非强调复杂本身,排除B项;独特性指与众不同,题干强调吸收外部要素,排除C项。故选D项。
2. 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唐代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运河之滨,大运河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这说明大运河( )
A. 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B.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C.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中外经济往来
【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起来”等信息分析可知,大运河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运转的生命线,说明其加强了政治与经济联系,A项正确;隋朝统一后开凿运河,而非用于结束分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是侧重文化交流,排除C项;大运河主要用于国内运输,题干未涉及中外经济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3.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又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军政事务。与上述举措作用一致的是( )
A. 设立军机处 B. 实施“禁海令” C. 设置台湾府 D. 设立南书房
【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均是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维护国家统一,设置台湾府是康熙时期将台湾纳入中央行政体系的举措,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项正确;军机处旨在强化皇权,排除A项;实施“禁海令”限制沿海贸易,与边疆管理无关,排除B项;南书房是中枢辅政机构,与边疆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下表最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的内容是( )
1937年7月前中日国力比较表
类别 国土 人口 钢铁 石油 飞机
日本 36.97万平方公里 0.9亿 580万吨 169万吨 1580架
中国 1141.82万平方公里 4.67亿 4万吨 1.31万吨 0
A.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纲领 B. 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C.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 D.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前中日国力差距,尤其是工业实力悬殊(如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仅4万吨),这种差距表明中国难以速胜,需通过持久战消耗敌人。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强调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优势,以持久战拖垮日军,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与表格反映的国情直接相关,B项正确;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纲领是国民革命时期目标(1920年代),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是1945年中共七大内容,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是1945年抗战末期声明,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 毛泽东主席五十年代在谈到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毛泽东主席在( )
A. 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 B. 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C. 表示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 D.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分析可知毛泽东强调“不应忘记”这些人物,意在肯定他们对民族工业的历史贡献,张之洞、张謇、范旭东、卢作孚均为近代民族工业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推动了重工业、轻工业、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项正确;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仅部分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张之洞、张謇、范旭东、卢作孚等都属于近代实业家,不属于革命先烈,排除C项;张謇等创办的企业多为轻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78年到1982年,全国工业产值增长49%,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了8.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了8.5%。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国(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6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到1982年,全国工业产值增长49%,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了8.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了8.5%”分析可知,1978—1982年工业、个体经济、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直接源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D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在2001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手工业合作化完成于1956年,属于社会主义改造内容,排除B项;恢复联合国席位在1971年,属于外交成就,与经济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7. 古代文明普遍经历了以“城”为中心的政治体向地域国家转变的过程,但是也存在始终停留在“城邦”阶段的特例。下列属于这种特例的是( )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也存在始终停留在‘城邦’阶段的特例”和所学知识,古代希腊以雅典、斯巴达等城邦为代表,长期保持独立城邦制度,未形成统一国家,是典型的“城邦”特例,C项正确;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均形成了统一王国或帝国,属于地域国家,分别排除AB项;古代中国虽早期有城邦,但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世纪最后30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条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如下表),这主要是为了( )
1872年 英国 对采矿制定法规:禁止妇女、12岁以下的少女到井下工作
1890年—1894年 德国 禁止工厂雇佣未满13岁的童工。13岁以上的少年工人每天劳动不能超过10小时,女工不能超过11小时
1892年 法国 对工厂使用女工进行管理,禁止工厂雇佣13岁以下的儿童
A. 遏制疾病传播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控制人口增长 D. 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B
9. 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比他稍晚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A. 批判现实黑暗 B. 赞美人性至上 C. 抨击宗教神学 D. 追求浪漫生活
【9答案】A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反映出“一战”( )
A.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 B. 推动了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
C. 引发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D. 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10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迈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步。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则在更大范围内,加快推动了各民族的、分散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悠久文明的核心区,遭受到工业与资本的沉重打击。中国同样面临危机,清政府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扩大到思想层面,从而引发了后来的变法和革命。
……
二战以后,世界经历了美苏两强的两极世界、苏联解体后的一超多强、再成为群雄并起的多极世界。20世纪末,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共生共荣成为人类历史几千年变化发展的时代归属。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工业资本扩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出中国人在“睁眼看世界的探索”中形成的共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年学生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发展。
【11答案】(1)原因:新航路打破地域隔绝,促进全球联系;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加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影响:经济上,列强侵略使中国沦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社会转型方面,自然经济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共识:明确“器物→制度→思想”递进逻辑;学习西方从技术(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挽救民族危亡。
(3)如何面对:培养国际视野,包容多元文化;掌握科技与人文知识,适应全球化竞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合作共赢。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传说远古时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黄两个部落先发生军事冲突,后结成包含众多从属部落的联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西汉形势图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读材料二地图,分别说出西汉和唐朝前期,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所列知识条目,归纳出一个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
【12答案】(1)因素:部落战争促进融合(炎黄战胜蚩尤);政治联盟推动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
(2)分布:西汉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
(3)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而爱国主义高潮的形成需要几个条件:因帝国主义侵略扩大,国内政府举措失当,导致救亡图存形势十分急迫;爆发了与外国侵略有关的突发事件,民众参与广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内政外交失措,形成全国关注的重大事件,对当时和后世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
(1)根据材料,写出一个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高潮的历史事件。
(2)围绕该历史事件的爱国主义表现拟定一个题目,结合所学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3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
(2)题目: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时代强音。
论述:1919年巴黎和会将山东权益转让日本,北洋政府准备签字,民族危机空前急迫。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震动全国。为声援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商人罢市,波及全国20余省。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与阶级基础。总之,五四运动以磅礴群众力量,奏响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的时代最强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内蒙古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
A 分散性 B. 复杂性 C. 独特性 D. 交融性
2. 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起来。唐代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运河之滨,大运河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这说明大运河( )
A. 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B.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C. 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 D. 促进了中外经济往来
3.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又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军政事务。与上述举措作用一致的是( )
A. 设立军机处 B. 实施“禁海令” C. 设置台湾府 D. 设立南书房
4. 下表最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的内容是( )
1937年7月前中日国力比较表
类别 国土 人口 钢铁 石油 飞机
日本 36.97万平方公里 0.9亿 580万吨 169万吨 1580架
中国 1141.82万平方公里 4.67亿 4万吨 1.31万吨 0
A.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纲领 B. 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C.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 D.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5. 毛泽东主席五十年代在谈到民族工业时说有四个人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毛泽东主席在( )
A. 肯定民族工业创办者的历史贡献 B. 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
C. 表示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 D.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5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6. 1978年到1982年,全国工业产值增长49%,城镇个体劳动者增加了8.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上升了8.5%。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国(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7. 古代文明普遍经历了以“城”为中心的政治体向地域国家转变的过程,但是也存在始终停留在“城邦”阶段的特例。下列属于这种特例的是( )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8. 19世纪最后30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条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如下表),这主要是为了( )
1872年 英国 对采矿制定法规:禁止妇女、12岁以下的少女到井下工作
1890年—1894年 德国 禁止工厂雇佣未满13岁的童工。13岁以上的少年工人每天劳动不能超过10小时,女工不能超过11小时
1892年 法国 对工厂使用女工进行管理,禁止工厂雇佣13岁以下的儿童
A. 遏制疾病传播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控制人口增长 D. 建立福利国家
9. 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比他稍晚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A. 批判现实黑暗 B. 赞美人性至上 C. 抨击宗教神学 D. 追求浪漫生活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这反映出“一战”( )
A.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破坏 B. 推动了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
C. 引发了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D. 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迈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步。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则在更大范围内,加快推动了各民族的、分散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各地尤其是悠久文明的核心区,遭受到工业与资本的沉重打击。中国同样面临危机,清政府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再扩大到思想层面,从而引发了后来的变法和革命。
……
二战以后,世界经历了美苏两强的两极世界、苏联解体后的一超多强、再成为群雄并起的多极世界。20世纪末,历史已完成从分散到整体的转变,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共生共荣成为人类历史几千年变化发展的时代归属。
——摘编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工业资本扩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出中国人在“睁眼看世界的探索”中形成的共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青年学生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发展。
【11答案】(1)原因:新航路打破地域隔绝,促进全球联系;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加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影响:经济上,列强侵略使中国沦为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社会转型方面,自然经济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共识:明确“器物→制度→思想”递进逻辑;学习西方从技术(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挽救民族危亡。
(3)如何面对:培养国际视野,包容多元文化;掌握科技与人文知识,适应全球化竞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合作共赢。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传说远古时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黄两个部落先发生军事冲突,后结成包含众多从属部落的联盟。炎黄部落又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展开激战,胜利后黄帝成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政治联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变为后来华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西汉形势图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材料三
……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读材料二地图,分别说出西汉和唐朝前期,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民族分布的情况。
(3)根据材料三所列知识条目,归纳出一个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这个主题的认识。
【12答案】(1)因素:部落战争促进融合(炎黄战胜蚩尤);政治联盟推动文化认同(尊炎黄为共祖)。
(2)分布:西汉北方有匈奴、鲜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东突厥、回纥,东北有室韦、靺鞨。
(3)主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
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而爱国主义高潮的形成需要几个条件:因帝国主义侵略扩大,国内政府举措失当,导致救亡图存形势十分急迫;爆发了与外国侵略有关的突发事件,民众参与广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内政外交失措,形成全国关注的重大事件,对当时和后世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
(1)根据材料,写出一个近代中国爱国主义高潮的历史事件。
(2)围绕该历史事件的爱国主义表现拟定一个题目,结合所学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3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
(2)题目: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时代强音。
论述:1919年巴黎和会将山东权益转让日本,北洋政府准备签字,民族危机空前急迫。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震动全国。为声援学生爱国运动,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商人罢市,波及全国20余省。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与阶级基础。总之,五四运动以磅礴群众力量,奏响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的时代最强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