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基础积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过:过访,游览
B.临清流也 临:走近
C.复与疏钟相间 间:疏远
D.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矫:举
【解析】选C。间:夹杂,交错。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方温经       方:副词,正在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以:介词,用
C.然是中有深趣矣 然:连词,然而
D.斯之不远 之:助词,的
【解析】选D。“之”的用法应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 B.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C.步仄径,临清流也 D.夜登华子冈
【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属于名词作状语。
4.翻译下列句子。
(1)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译文:?
?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译文:?
?
答案:(1)寒冷幽深小巷中的狗,叫声洪亮如豹声。夜晚村子里用杵臼捣谷的声音,又与稀疏的钟声互相夹杂。
(2)等到春天的时候,草木蔓延生长,可以观看青青的山峦,白鲦跃出水面,白色的海鸥举翅飞翔,露水打湿了青草地,早晨的麦田里有野鸡在叫,春天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知识链接】
把握对应原则,稳过翻译关
我们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有分点意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例如翻译“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时,首先要找准关键词“湿、朝、从”,这些通常都是有特殊用法的词;其次再找特殊句式,像“春山可望”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再次,要字字对应翻译,像“待”对应“等”,“春”对应“春天”;最后还要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拓展阅读
(一)(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重点考查对语境中实词的准确理解。B项“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而来,应解释为“要求”。
6.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解析】选B。本题考查虚词,主要考查了“其”字的用法,可从语法上解决。A项“其实”中的“其”为代词;B项“其详读之”中的“其”应为祈使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C项“其人”中的“其”也是代词;D项“其礼”中的“其”同样是代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此句中的“若乃”“薄世”“脆”“当”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注意。乃,这样;薄世,浮薄的世人;脆,脆弱、懦弱;当,担当,承担。
答案: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解析】此句中的“亟”“谋”“于”“知道”“考诸古”是难点,而且句子中有两处特殊句式。亟,急迫,迫切;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
答案: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8.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概括,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答案的相应语句并简要概括。第一点在第一段中,“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附【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收到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的说法,责怪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快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二)(2014·深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弛。”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部使者陈边事 陈:陈述
B.独驰入其壁 壁:营地
C.桧将械送金人 械:刑具
D.假僧舍居之 假:借
【解析】选C。械:拘役;拘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A。A.均为助词,的;B.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修饰;C.介词,表原因/连词,表目的;D.介词,替/介词,表被动。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D.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解析】选B。①“七尺”指宋汝为的“身长”,不是指“疏眉”,且“身长”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为“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②宋汝为“身长”“眉”“目”给人的整体印象“如神仙”,正确的断句为“望之如神仙”;③“遇之溪上”为状语后置句,“杨企道”是人名,正确的断句为“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来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C.秦桧下令捉拿宋汝为,宋汝为得到消息后改名换姓,徒步入蜀,与杨企道结为至交;秦桧死后,杨企道劝他回朝廷被他婉拒。
D.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宋汝为立志复仇报国,只是命运多舛,均无法实现,常常借酒浇愁,以泪洗面。
【解析】选A。“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宗弼让宋汝为去见刘豫,宋汝为宁愿被处死也不愿见他。
13.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业已至此,夫复何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宋汝为“尚气节”的两个事例。(可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祸福”可视为偏义复词,偏向“祸”),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
②(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用说什么呢。
(2)①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②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③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附【译文】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侵犯京师,(宋汝为)全家被害,宋汝为想报国家与父兄的仇恨。建炎三年,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宋汝为拜见部使者陈述边境之事,部使者送他到皇帝的行营去陈述。高宗皇帝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特增补他为修武郎,作为京东运判杜时亮的副手,奉送国书出使金国。
当时刘豫做东平节度使,丞相吕颐浩想通过宋汝为送信给刘豫。宋汝为行程中暂时停留寿春的时候,遇到完颜宗弼(金兀术)的军队,不能够与杜时亮相见,宋汝为独自驱马进入完颜宗弼军营,将要呈上国书。宗弼十分生气,劫持并捆绑了宋汝为,想加以凌辱。汝为全无惧色,宗弼考虑宋汝为不屈服,于是解开绳子接纳他,并说:“这是山东忠义之士呀。”并让他前往去见刘豫,宋汝为说:“只愿意被处死做南宋的鬼,怎能够忍心背叛朝廷,对所担任的使命不忠。”宋汝为坚决抗争不前行,最终才回到京师,濒临死亡的情境有四次。
刘豫僭位称帝后,宋汝为拿着丞相吕颐浩的信给他,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祸福”可视为偏义复词,偏向“祸”),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刘豫惊惶失措地站起说:“你这个使者!你这个使者!让我自新南归朝廷,谁能以我为忠臣呢,难道不见张邦昌的事情吗?(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用说什么呢。”就拘留了汝为。但因为汝为是一名读书人,于是用授官职为通直郎、同知曹州来利诱他,宋汝为坚决推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逃亡回归南宋,作《恢复方略》献给朝廷,并且说:“现在和好盟约虽然已经签订,考虑金人一定会违背盟约,不可立刻放松戒备。”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把汝为的《恢复方略》置之不理。高宗记得他的忠义,特让宋汝为转任通直郎。
过了很久,有人向金人告发宋汝为用蜡书秘密地给南宋朝廷送机密情报的事,于是金人到处搜查却没有找到,不久(金人)得知宋汝为逃回南宋。秦桧将要捉拿宋汝为要把宋汝为送给金国,宋汝为改名为赵复,徒步逃到蜀地。宋汝为身高七尺,宽眉秀目,远远看去如同神仙一般。杨企道在溪上遇上他,说:“这必定是一位奇人。”款待收留了他,见宋汝为谈吐不凡,洞悉古今,靖康间离乱事一一说来,企道更加惊讶,于是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借寺庙让他住了下来。
秦桧病死后,汝为说:“朝廷没有了这个大害虫,恢复中原将指日可待了。”杨企道劝他(进朝廷重新)从事过去的政事,汝为慨然叹息说:“我从小读书,挺身而出,立志替国复仇,收复故土,(这份理想)颇被大家熟知,(可是我的)命运不好,被权臣(秦桧)迫害,现在我已经老了,新任的掌权人,没人知道我。”宋汝为崇尚气节,博闻多识,饮酒能喝到一斗也不见他醉,有时唱歌有时痛哭,涕泪齐下。
三、语言表达
14.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续写两个句子。
批阅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们的各种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
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钟情山水;          ,
          ;          ,          。
【解析】所写内容必须围绕整段话的中心——读古典诗词有所思悟,所选择的诗人、词人必须是古代的,思想感情应与诗人所处的流派吻合。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人——边疆自然风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柳永——婉约派;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陆游、辛弃疾——爱国主义等。
答案(示例):读杜甫、白居易 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 读陆游、辛弃疾 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的五个演变规律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如“头皮”“树皮”。
词义扩大的方法和种类
(1)利用通感方法扩大。
例:
(2)由只表示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的整体。
例:
(3)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
例:
2.词义缩小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义,如今只有“劝说”之义。再如“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有“辞让、谦让”之义,又有“责备”之义,现在只有“辞让、谦让”之义了。
3.词义转移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义指礼物,今义指“钱”,“假”古义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与“快”相对。词义转移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移、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
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是指武士,褒义词;今义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今义是“听话,安顺”,褒义词。“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今义是“诽谤”,贬义词。
【强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①书
[清]侯方域
仆窃闻君子处己,不欲自恕而苛责他人以非其道。今执事之于仆,乃有不然者,愿为执事陈之。
执事,尝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及仆稍长,求友金陵,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今执事乃责仆与方公厚,而与执事薄。噫,亦过矣。
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愿更以道之君之友陈君定生、吴君次尾,庶稍湔②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执事含怒不已,仆诚无所逃罪矣!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③,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驰书止之。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而奈何阴毒左计一至于此!
仆今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仆且去,故敢述其区区,不宣④。
(有删改)
【注】①阮光禄,即阮大铖,曾依附阉官魏忠贤,魏党事败,被罢官。崇祯末又依附权奸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任兵部尚书。后降清,从清军攻仙霞关,死于山上。②湔:洗刷。③汹汹:惶惶不安。④不宣,即言不尽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为执事陈之 陈:陈述
B.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 行:辈分
C.然不得不绝矣 绝:断绝
D.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 宿:住宿
【解析】选D。宿:素来就有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选C。A项,连词,从而/连词,来;B项,介词,引出宾语/介词,在;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D项,副词,将要/连词,表递进关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阮大铖并非君子的一组是(  )
①今执事乃责仆与方公厚,而与执事薄
②执事含怒不已
③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
④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
⑤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
⑥长揖谢过,岂为晚乎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⑤
【解析】选D。④⑥都是侯方域阐述自己的情怀,不符要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侯方域与阮大铖曾同朝为官,两人相处得颇为融洽。但侯方域游历金陵时,并未拜访阮大铖。
B.阮大铖曾通过王将军结交侯方域,其目的是希望侯方域为自己说情,结果遭到了侯方域的拒绝。
C.侯方域认为阮大铖如果真想与天下名士结交,那就必须有所悔改,否则,必将遭到后人的鄙弃。
D.这封信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阮大铖并非君子,然后一层一层地指出阮大铖所做之事并非君子所为,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阮大铖。
【解析】选A。是侯方域的父亲与阮大铖曾同朝为官。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
译文:?
?
(2)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
译文:?
?
(3)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
译文:?
?
答案:(1)阮大铖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左良玉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
(2)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
(3)我果真见到天下名士接踵投靠到阁下的门下来,也一定尾随在后,赔礼谢罪,难道还会晚吗?
附【译文】
我私下听说,有德行的人处世立身,不应自我宽容而对别人苛求责备,从而反对别人的政治主张。如今阁下对于我,可不是这样,愿为阁下陈述之。
阁下跟家父一起在朝廷任职,相处得颇为融洽。而后虽然始终想为阁下效劳而不能。到我年纪稍大一些,便前往金陵寻朋访友,临上路时,家父为我送行并叮嘱说:“金陵有位御史名叫成勇,你到金陵后,应当以他为师。还有一位老朋友方孔炤,你应当带上名片去拜访他于床前。”谈话中未提及阁下。阁下和方公都是我的父辈,理应前往拜谒,然而我却不敢,阁下应当自己追忆其中的原因,不必我多言。如今阁下却责备我与方公情深意厚,而对阁下疏远。噫,也太过分了!
忽然有一天,有位王将军来拜访,态度十分谦恭。起初我不了解他的目的,后来因生疑而追问王将军。于是,王将军屏退左右告诉我说:“这都是因为阮大铖希望与你结交的缘故,阮大铖近来正受到诸位的辱骂,希望你再和好友陈定生、吴次尾说情,幸能略加洗刷。”我严肃地辞谢他说:“阮大铖身居高位,哪里需要用上这二三位书生呢?八天来承蒙尽心款待,可谓情深意厚,然而却不得不一刀两断。”而阁下却一直感到怨怒不已,那我的确无法逃避其罪责了!
昨天夜里刚刚睡下,杨文骢县令敲门进来对我说:“左良玉的部队将要到来,都城里人们惶惶不安,阮大铖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左良玉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我才知道阁下不单怨怒而已,而且怀恨在心,欲使我灭族而后快。我和左良玉固然是老相识,但已写信制止他。倘使他冒犯朝廷,那就是贼;如果我的确在内接应,也同样是贼。有志节操守的人都略知礼义,何至于心甘情愿做贼!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阁下常常表示希望结交天下名士,以至于嫁祸于人使之灭族,这是很违背初衷的。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果真感到后悔而加以改正,只要静待数年,阁下的心事未必不会显露出来,心事果真显露之后,天下名士未必不会接踵而来到阁下的门。我果真见到天下名士接踵投靠到阁下的门下来,也一定尾随在后,赔礼谢罪,难道还会晚吗?阁下何至于筹划出如此阴险毒辣的下策!
我安置一己之身并不难。只痛惜阁下已萌生忌恨之心,要是长久隐居民间则已,万一又得志上台,必将杀尽天下之名士,来报复你素来就有的积怨,那么这就使天下名士终于不再投奔阁下之门。而后代操笔著书以评论阁下的人,也不可能像我这样写得文词谦恭而意思委婉了。我暂且离开这里,所以才敢于向阁下坦露自己的恳切之情,言不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