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熟习文中典故,并掌握重要的词语的意义。
3、了解骈文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1、积累“尽”、“属”等实词义项,“故”、“即”、“且”、“矣”等虚词的用法。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2学情分析
我校是属于面上中学,学生文言基础较薄弱。学生手上虽有相应的文言文工具书和练习册。但仍然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这篇以骈文文体写成的序文,学生更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课文的熟读和文言文知识的学习。
3重点难点
鉴赏和学习本文骈体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领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优美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2、积累第一段文言知识。
3、读顺全文,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4、背诵第一段。
4.1.2学时重点
翻译理解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4.1.3学时难点
学会朗读骈文。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活动2【活动】作者介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活动3【活动】写作背景介绍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jué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活动4【活动】文体介绍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关于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活动5【活动】听课文朗诵
活动6【活动】自学提示 1、重点字词注音,结合课文注释初读文章,不懂的句子做个标示。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3、每一部分紧扣题目哪些字词?
活动7【活动】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地理风貌,引出与会人物(扣题中“洪府”二字)。——由地及人第二部分(2):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题中“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由人到景第三部分(3-4):写宴会盛况,发人生感慨(扣题中“饯”字)。——由景生情第四部分(5):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扣题中“别”字,复表“饯”意)。
活动8【活动】骈文诵读特点 一、骈文特点:讲求对仗、平仄相对、用典藻饰。二、句读规则:四字句一种读法,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六字句五种读法,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三三式)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一五式)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二四式)钟鸣/ 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二二二式)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
活动9【活动】研读第一段
翻译理解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活动10【活动】思考 思考: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活动11【活动】作业
背诵第一段
课件14张PPT。滕王阁序用典小结 课文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是如何运用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 典
(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2)用典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3)用典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2)用典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2)用典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3)用典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2)用典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3)用典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2)用典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1)用典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4)用典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唐失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5)用典来表示幸遇佳宾知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6)用典来表示自己即去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7)用典来期望众宾客泼墨撰文 文中所用典故,简练而含蓄。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典故之妙用【原文回放】
酌贪泉而觉爽
【相关素材】
晋代吴隐之上任途中路经一处泉水,当地百姓称为贪泉,即只要喝此泉水,人就会变为贪得无厌。吴隐之全然不信,毫无俱色地喝了泉水,还赋诗一首表明不贪的心志,认为只要心中不存贪念就不会变贪。他到任后,以廉洁著称。【适用语题】
1.信念是立身之本 2.守住心灵的底线 3.本色
4.成才与环境 5.拒绝诱惑
【思考感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要我们坚定一个信念,就会爆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足以抗拒外界的一切诱惑和干扰,使我们保持住自己的本性从而真正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正如吴隐之,正是因为他坚信自己不存贪念,才能面对贪泉而毫无畏惧,又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守住了善的本性,这一颗善的种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会开出善花,结出善果,正所谓“心中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也。
【原文回放】
处涸澈以犹欢
【相关素材】
庄周家贫,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借给他一大笔钱,但要等到封邑之地的赋税收齐之后。庄周听后非常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只要斗升之水即可活命,你却要引取西江之水,等你把水引来,你就到卖干鱼的集市中去找它吧。【思考感悟】
以诚待人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增进友谊的粘合剂。廉颇与蔺相如共同演绎的“将相和”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除了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过而能改,两人之间的坦诚相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庄周虽然没有借到粮食,但至少看清楚了监河侯的为人,且不论他是不是为富不仁,就这一番虚情假意的虚伪作派必将遭人唾弃。当然,这一故事还告诉我们,救人危困就在眼前,关键在于及时行动。
【适用语题】
1.救人之急在于实际行动 2.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3.真诚以对 4.空谈与行动
【原文回放】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相关素材】
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鲤小步跑着从庭院经过,孔子问他学诗没有,他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说话就没有依据。鲤退回去学诗,过了几天,鲤又小步跑着经过庭院遇到孔子。孔子向他学礼没有,他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立身没有准则。鲤退回去学礼。【适用语题】
1、享受经典 2、读书人生 3、文化育人 4、虚心求教
【思考感悟】
俗话说:一日不读书,就会暴粗口;三日不读书,就会说脏话。可见读书学习对于人们的修身养性有多么重要。人们的经历见闻毕竟是有限而浅陋的,读书却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博览群书,让别人的智慧在我们身上闪光;博闻强记,让别人的知识在我们身上积淀,在书籍的引领下成就我们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曰参者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孔子显然深知读书学习的重要,所以他才会要求“趋而过庭”的鲤“学诗”,“学礼”,而对于鲤而言,他的虚心听取教诲的态度同样是值得称道的。
作业 :
从课文中找出一典故,仿照上面例子,写出其适应的话题范围,并写一段“思想感悟”。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