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 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通过《前赤壁赋》的学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道士化鹤这个故事的寓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后赤壁赋
一、知识检测:
1、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谥号 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 苏洵 、弟弟 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 三苏 ”。诗上,与 黄庭坚 合称“苏黄”;词上,与 辛弃疾 合称“苏辛”;散文上,与 欧阳修合称“欧苏”。他与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书画上,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活动2【讲授】后赤壁赋
2、文言知识:
(1)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以待子不时之须 予亦惊悟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是岁十月之望 霜露既降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已而叹曰 归而谋诸妇 予乃摄衣而上
披蒙茸 攀栖鹘之危巢
踞虎豹 适有孤鹤 须臾客去 畴昔之夜 顾安所得酒乎? 四顾寂寥 (3)指出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步自雪堂 顾而乐之
予乃摄衣而上 草木震动
横江东来 掠予舟而西也
二、写作背景介绍(阅读课文后的相关链接)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自主思考:
1、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2、找出每段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字:
乐——叹——悲、恐、凛——惊寤
四、课堂研讨: (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复杂感情)
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何由最初的“乐”转向“悲恐”?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此处简介作者生平,在理解了作者悲情的基础上散读第三节。总结作者“景中有情”的写作手法。
2、苏轼在“悲恐”后,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3、如何看待苏轼梦境中道士化鹤这一情节?你又如何理解作者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1)首先明确“鹤”的象征意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
(2)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五、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时间
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
黄州赤壁(舟中)
黄州赤壁(岸上)
景色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情感
乐—悲—乐
乐—悲—空
描写对象
实情实景
幻境幻想
六、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活动3【作业】后赤壁赋
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苏轼”为话题,写一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