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翻译文意;
2.学习白描的写景手法;
3.了解藏韵的艺术手法;
4.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
5.学习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6.感受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节拍;
7.通过对比鉴赏,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8.理解作者“外儒内道”的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册第四单元文言文(1)中学习了《赤壁赋》,理解了作者把人生须臾的解脱归之于理,从理性上论证物我皆可无尽,短暂的生命融入自然即可永恒的思想,为在本课学习中理解作者无“情”无“理”、一切归之于空的思想起到很好的帮助。学生在前《赤壁赋》中对白描手法、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的学习也为本文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道家思想较少,所以估计学生对半夜见鹤和道士化鹤的情节以及作者企望超脱尘、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的理解有很大的困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在行文中的情感节拍;
2.学习白描、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
3.鉴赏藏韵的艺术手法;
4.体会“半夜遇鹤“和“鹤化道士”情节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5.比较鉴赏阅读前后《赤壁赋》;
6.理解作者“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体会作者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介绍作品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
2.观看微课《苏轼的先后<赤壁赋>》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临皋(ɡāo)坂(bǎn)肴(yáo)巉(chán)岩
蒙茸(rónɡ)虬(qiú)龙栖鹘(hú)
缟(ɡǎo)衣戛然(jiá)翩跹(piānxiān)
俛(fǔ)惊寤(wù)
2.听录音范读。
3.自由小声朗读。
4.全班朗读。
5.根据课文注释和辅导资料,自主梳理文意。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与《前赤壁赋》相比,本文人物多,场景多,节奏快,就如《百家讲坛》康震教授所讲的“节拍非常鲜明,符合人的情感节拍”。请探究一下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节拍”。
情感节拍:乐——悲——随——空
乐:因时而乐,因“两客从”而乐,因冬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于是因乐而再游赤壁。
因江景而乐,乐而登高,登高后极乐而长啸。
悲:登高时因“江山不可复识”而生悲,长啸后因“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
随:“返而登舟”后“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放任漂流、随遇而安。
空:夜半江中见鹤,梦会道士,最终归之于奇幻空灵,耐人寻味。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反复朗读了课文,梳理了文意,通过探讨作者的感情节拍,掌握了作品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变化。
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一遍课文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朗读时注意作者“乐—悲—随—空”的“情感节拍”。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翻译文意;
2.学习白描的写景手法;
3.了解藏韵的艺术手法;
4.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
5.学习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6.通过对比鉴赏,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7.理解作者“外儒内道”的思想。
4.2.2学时重点
1.学习白描、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
2.鉴赏藏韵的艺术手法;
3.体会“半夜遇鹤“和“鹤化道士”情节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4.比较鉴赏阅读前后《赤壁赋》;
5.理解作者“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4.2.3学时难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体会作者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本文对山水木石的描绘异常逼真,足见作者超凡的文字功力;而且将骈赋的骈俪与散文的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妙不可言。鹤化道士的情节,无疑是神来之笔,使文章在清空之外更添几分神秘的色彩。本文与《前赤壁赋》同一情调,同一气脉,却又有些许不同,写景更写实,写梦更奇幻,襟怀更澹定。本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苏轼美的文世界,从如上几个方面去探讨追寻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和生命感触。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
1.赏析句子。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使用了白描的写景方法。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2.本赋写景的语言堪称经典,不假辞藻,自然工致,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同时,景中有情,并且将骈赋的骈俪与散文的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情画意,音韵铿锵,妙处难以言说,请反复诵读第一、二段并且探讨它的写法。
1.本赋用白描的手法写景。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二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诗人突入自然后,吸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的表达,可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2.本赋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景。风景和人格一致,达到了“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3.本赋用了“藏韵”的手法。所以作品虽然散文味浓,但依然有韵文音律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结尾,在诵读时就可以体察到本赋的音韵美。
3.文章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播放微课《<后赤壁赋>中鹤的寓意》
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孤鹤和梦境,将孤鹤、道士和自己“三位一体”,暗示作者因为人生苦闷失意而难以排遣,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作者通过营造这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4.虞集:陆士衡云:赋体物而浏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用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三苏文范)
袁宏道: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金圣叹:前赋是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而文字特奇妙。……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天下才子必读书》)
请结合以上对前后《赤壁赋》的评论,对前后《赤壁赋》进行对比鉴赏,并完成如下表格:
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 地点 形式 景色 写景手法 情感脉络 主要思想 情感
活动3【讲授】课堂总结
作为《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后赤壁赋》既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意境创造,又有着与之一脉相承的生命感触而更加深微沉着。
本赋先写黄泥坂夜游,在写复游赤壁,接着写江中见鹤,最后写梦中道士化鹤。作者由“乐”到“悲”,到“随”,最后置身于若疑若的恍惚的梦境,归于满纸的空灵奇幻之中。
本赋用白描的手法写景,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作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风景和人格一致。巧妙用了“藏韵”的手法。所以作品虽然散文味浓,但依然有韵文音律的铿锵。
作者通过写孤鹤和梦境,暗示作者因为人生苦闷失意而难以排遣,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
活动4【作业】作业
1.反复熟读课文,体会赋的美。
2.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