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08:29:2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
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Ⅰ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诗意与物理的双向奔赴
①人们习惯把诗歌划进人文领域,把物理归入科学范畴,认为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审读诗歌,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所描绘的雄浑开阔的塞外奇景,从物理视角看,是门罗效应在无风空旷环境中的具象表现;白居易《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所描写的夕阳下江面色彩不一的奇景,涉及光的散射和反射等相关知识。包何的《赋得秤送孟孺卿》更是诗意与物理双向奔赴的典范之作:“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让我们仿佛看到科学的测量场景在优美的诗句中生动展开;“掌握须平执,锱铢必尽知。由来投分审,莫放弄权移”在阐释精准不偏移的测量准则的同时,又有劝勉友人坚守原则、不偏不倚的意味。
②诗歌是讲究精练的语言艺术,在气质上与具有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颇为契合。五言四句足以描绘万物,简短公式便可解释世界。诗歌简洁生动的语句,是传播深奥物理学知识的良好载体;物理学独特的科学视角,又为耳熟能详的诗歌开辟了新的解读空间,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思索语句背后的科学原理。诗歌与物理源于同一个世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第一首诗篇、第一个公式的时候,它们就在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那轮被无数人举杯相邀的明月,也是那颗被无数次测量计算的月球。诗歌与物理共生于一片广袤的天地,这片天地既是挥洒浪漫情怀的信笺,也是探究万物运行规律的稿纸。
③这是一个庞大丰富、万物交融的世界。当人们从打动人心的诗句中读出自然之理,从丈量世界的方程里品出人文诗意,他们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允许人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探究它,更欢迎人们从不同的方面来感受和理解它。随着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逐渐多样化,他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将趋于完整。这样一个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人,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因为,他既可以用科学精神透过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凭借人文情怀从中品味出诗意与美好。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层次和缤纷色彩的世界,更是一个有着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世界。
1.关于诗意与物理“双向奔赴”在诗歌中的体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诗句生动描绘的自然现象蕴含着物理学的原理。
B.诗句精彩的景物描写源于诗人丰富的物理知识。
C.诗人用文学手法将物理的测量场景写出了诗意。
D.诗人借助物理知识让人文主旨的表达更加巧妙。
1.B(“源于诗人丰富的物理知识”有误)(3分)
2.为什么诗意与物理可以“双向奔赴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与物理在气质上非常相似。 B.诗歌适合用来传播物理的知识。
C.物理能够让诗歌具有科学价值。 D.物理与诗歌是同源共生的关系。
2.C(“物理让诗歌有科学价值”有误)(3分)
3.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作者倡导“诗意与物理的双向奔赴”表达了怎样的希望。(4分)
3.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希望人们完整认知世界(2分),从而更加热爱世界(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小院的馈赠
①天不怎么冷,没有到冻鼻子的程度。我走进我的小院。没有风,一丝儿风都没有。小院很安静。尘埃落下,枯叶腐烂,昆虫在葡萄树的树皮下冬眠,为枝条运送营养的汁液仿佛已停止流动……这里只有我与我的小伙伴——我把小院里的这些草啊花啊树啊都称作小伙伴,我们谁都不发出声息。这是我们相互陪伴的第五个冬天,要说它们数量多少,我从来没有真正地数清楚过。最多的是月季,还有葡萄树、石榴树、花椒树、木绣球、绣线菊、铁线莲,还有辣椒、芹菜、丝瓜、豆角、番茄和南瓜……它们来来去去,很少固定在一个恒定的数字上。
②站在这个雪气未至的静夜里,我越发察觉到,或许,小院里的这些绿色生灵,许多年前就在我的生命里了。童年的我生活在沙漠戈壁之缘,那里只有寂静的沙丘、杂草丛生的排渠、空荡的场院、灰尘漫天的马路。到了懂得憧憬一件事情的年龄,我总把远方的世界和自己的未来想象成有很多树木和花草的地方。我在沙地上画很多很多的树,把状如米粒的红柳花想象成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然后行走在脑海里的水边或者花径上。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曾营造过他人或者连自己也看不透的梦境。
③三十年后,我认出了身边的这些小伙伴,认出它们就是藏在那个梦境里的花海和繁枝。三十年里,我总在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上疾行,少有驻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能在枝叶婆娑、暗香萦绕的地方,读会儿书,喝会儿茶,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而最便于实现愿望的地方,就是我的窗外,一个二十步就能走到头的小院。
④只要走进小院,走到一株株正在奋力生长的小伙伴身边,我就没法让自己停下来。每月第一天为每一株植物施复合颗粒肥,周末再施复合型水肥;留心观察月季叶片的每一个变化,提前预防从不间断的病虫害;观察葡萄长势,及时抹芽、定梢、打顶;为番茄、芹菜和辣椒小苗搭建的简易温棚每天要及时通风;自制发酵液,改良土壤养分和酸碱度;垫高积水处土层……小院时光是在与泥土、烈日、尖刺、害虫、病斑、肥料、失修的水龙头的厮守中度过的,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小院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我把小院里的这些劳作看成是为伙伴们做服务,也尤其喜欢这种为它们做服务的感觉。
⑤相伴多年,对于这些小伙伴的生长与需要,我仍有困惑与迟疑,也常感知到自己对这些小伙伴的无知。而我喜欢这种无知,并因为拥有这种无知产生了一种渴望探知的热忱。去年月季剪枝剪得太早,叶子也撸得太早,三分之一月季的枝条因为失水得剪掉。地里的杂草清理得过于干净,失墒严重,等到今年葡萄秋剪,葡萄叶没再扔了,都铺在地里保墒……一个园丁在探求与试错中营造出一个逐渐接近心中梦境的国度。
⑥花椒树是头一年种,入冬前,我用内层棉毡外层塑料,将树身的下半部分包裹得严严实实。两棵葡萄树也裹在“暖被”中,粗壮虬曲的枝干说不定正在自己黑甜的梦乡里开枝散叶。剩下的就是等待了!等待着气温回暖,等待着枝条上紫红色的芽点,等待着绿叶中星星点点的花苞,等待着一整面墙的连绵花海、一整个小院的花云冠盖……想要观赏植物的美丽,收获它们的果实,非得挨得住长长短短的不同时光。
⑦营造一个小院没有尽头,这和小院的大小无关。日月流转,我的小院在不断完善。几阵春雨后,葡萄藤开始疯长,粉绿色的新叶就像一只只婴儿的小手,迎着春风可爱地抓玩着空气,三晃两晃,巴掌大小的新叶已经能为小院遮挡骄阳。清晨或者傍晚的光线中,月季的每一朵花都美得惊天动地,我因为沉醉而失语,找不到匹配的词语来描摹它们的美。院中花香馥郁而微妙,橙子香与没药香、老玫瑰香与茶香混合在一起。我常常会因为渴望完全拥有这些美丽时刻而觉得眼睛不够用、鼻子不够用、记忆不够用……和它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年比一年更热切地关心阳光、风雨和泥土,一年比一年更细心地理解季节的更替,一步一步走向更多的好奇与慎重。小院这一方天地的茂盛繁荣看似因我而起,决定者却是大自然的法则。人、植物和自然之法,我喜欢这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它有章可循,却也充满了神秘与未知。一年又一年,和这些小伙伴待在一起的日子充实又明亮。我习惯了它们的静静陪伴,也习惯了为它们劳作后的酣畅淋漓。站在小院里,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疾不徐,富有节律,坚定有力。这使我确信,走出小院,抬头看到的,依旧是透过繁花绿叶看到的那片蓝天。这是我的小院,尽管我为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认为它给予我的馈赠更广阔、更深邃。
4.第①段中作者描绘的小院具有哪两个特点 (4分)
4.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环境安静 (2)植物繁多
5.作者营造小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哪些愿望 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5.共4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生活在有花有树的地方 (2)拥有短暂休憩的空间
6.读④~⑥段,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对待“小伙伴”的。(6分)
6.共6分,每点2分。围绕以下要点的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辛勤劳作 (2)深入了解 (3)耐心等待
7.结合第⑦段内容,说说在营造小院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收获。(6分)
7.共6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感受到自然之美(2分),领悟到自然法则(2分),拥有了内心的笃定(2分)。
三、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第8、9题。(7分)
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 他告诉我,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
“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 我说,‘不错,我这身子已六十四岁,可是我走路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你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他对我说。
我微笑着问他,喜欢这里吗
“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 我当然喜欢。”那老头儿在胸前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掏出来一个脏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 ”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得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潮一样,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4分)
8.共4分。围绕以下核心语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老红军战士讲述他参军的经过(2分)和喜欢军队生活的原因(2分)。
9.从选文内容看,老红军战士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9,共3分。特点1分,特点和理由能构成明确的逻辑关系2分。
可参考的要点:革命热情高涨、热爱革命队伍。
【示例】
革命热情高涨。老红军战士虽年事已高,但不顾劝说,仍认为自己能吃苦,能当兵。
热爱革命队伍。老红军战士认为革命队伍为被压迫者打仗,而且红军还教他认字。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分)
送友人游蜀
【唐】姚合
送君一壶酒,相别野庭边。
马上过秋色,舟中到锦川。
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
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一壶酒”“野庭边”描绘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不舍之情。
B.颔联通过“马上"舟中”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友人辗转入蜀的情景。
C.颈联中诗人对友人入蜀途中自然环境的想象,暗含着对友人的牵挂。
D.尾联中诗人希望友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
10.D(“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有误)(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
罗仲渊,吉水人,多读古书,性倜傥,好施。洪武戊辰,应诏徙江宁,守令皆礼为宾。市里争讼,走求平者盈门。永乐初,上书言便宜十事,文皇甚嘉之。
仁庙①监国,江宁令王凯、上元令魏鉴,造战车不如法,系御史狱。仲渊怜凯、鉴廉,倡两县父老白其枉状。后父老悔惧鼠散,仲渊独诣东宫,陈二县令之贤。御史折之曰:“两县父老不至,若以一人,白两县长吏,公邪 私邪 ”对曰:“公私不在人之少多。诚公,一人可也。”仁庙召与语曰:“县令诚贤,战车重事而误之,如何 ”顿首曰:“人安能每事尽善 ”仁庙喜曰:“长者之言。”即释两县令。
亡何,应天府丞张执中系狱,使人诱仲渊如两县令救之。仲渊不可,曰:“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执中衔之。竟因盗官钱被籍,犹不足偿,乃诬寄钞十五万仲渊所,逮狱。长子三锡,皇恐倾赀,晨夜携金偿所诬钞,得释。仲渊以直受诬,诸学士如解、胡、金、杨辈,皆忘势与交。
【注释】①仁庙:指明仁宗朱高炽,此时他以太子身份监督国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皇甚嘉之 嘉:赞许
B.倡两县父老白其枉状 白:陈述
C.御史折之曰 折:损失
D.执中衔之 衔:怀恨
11.C(折:驳斥,指责)(3分)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A.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B.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C.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D.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12.A(3分)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仲渊移居江宁后,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百姓也常常来找他平息纷争。
B.罗仲渊不忍两位廉洁的县令被治罪,为他们求情,两位县令得以获释。
C.罗仲渊面对十五万钱的诱惑,拒绝了张执中的无理要求,没有为他求情。
D.罗仲渊被长子营救出狱,学士们认为他为人正直,都很愿意和他交往。
13.C(“面对十五万钱的诱惑”有误)(3分)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后父老悔惧鼠散,仲渊独诣东宫,陈二县令之贤。
14.共6分。“恂惧”“风散”“诣”“陈”各1分,整体句意正确2分。
后来百姓又后悔又害怕,像老鼠一样四散离开,罗仲渊独白前往东宫,陈述两位县令的贤德。
【参考译文】
罗仲渊是吉水人,博览古代典籍,性格豪贝,乐善好施。洪武戊辰年间,罗仲渊应诏迁居江宁,当地官员都以礼相待。百姓有了纠纷,常常跑来找他平息纷争,他家门口挤满了人。永乐初年,罗仲渊上书提出十项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建议,明成祖朱棣非常赞许他。
仁庙监督国事期间,江宁令王凯、上元令魏鉴没有按照标准制造战车,被御史逮捕入狱。罗仲渊因王凯、魏鉴为官廉洁,怜悯他们的遭遇,带领两县百姓为他们陈述冤情。后来百姓又后悔又害怕,像老鼠一样四散离开,罗仲渊独白前往东宫,陈述两位县令的贤德。御史指责他说:“两县的百姓都没来,仅凭你一人(之力),陈述两县长官(之事),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呢?”罗仲渊回答说:“是公心还是私心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如果是出于公心,一个人来就足够了。”仁庙召见他问道:“两位县令确实贤德,(但是)制造战车这样重要的事情却出现了差错,该怎么办呢?”罗仲渊头叩地而拜说:“人怎么可能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呢?”仁庙高兴地说:“这是德高望重的人才会说的话啊。”立刻下令释放两位县令。
没过多久,应天府丞张执中被捕入狱,派人诱使罗仲渊像之前救两位县令那样救自己。罗仲渊没有答应,说:“两位县令在公事上出了差错,所以我出于公心进言;现在府丞是因个人的罪行入狱,我(如果)当面欺骗圣上,将会和府丞一起被灭族!”张执中(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最终张执中因盗窃官钱被抄家,搜到的赃款还不够抵偿盗窃的官钱,于是张执中诬陷罗仲渊,说寄放了十五万钱在他家里,罗仲渊因此被捕下狱。长子罗三锡很惶恐,竭尽家财,连夜带着钱去抵偿被张执中所诬陷的官钱,罗仲渊得以释放。罗仲渊因为正直被诬陷,但解、胡、全、杨等学士,都不受此事影响,愿意和他交往。
Ⅱ表达(共65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美育与数字技术走向深度溶合。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动态还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景象。学生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观看画作,就仿佛走入真实的历史情境。汴京城里,街道纵横,店铺_____,一路逛过去,肉饼店、果子铺、成衣坊、书画斋……应有尽有,目不暇接;汴河两岸,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挤进______的人群,看船只往来、舶胪相接。听一听茶坊、酒肆、脚店里的人们谈天说地,融入宋人______的市井;跟随城郊外、汴河边、街市上人们往来穿梭的足迹,尽览宋朝的______盛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艺术之美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触动人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字技术带来的美育新形式,打破时间【A】空间的限制,让优质数字美育资源惠及人人【B】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各学段设立美育专题【C】以美联通城乡【D】跨越山海;各地汇集学生艺术展演成果的“数字美术馆”,通过全方位高清呈现展厅及作品,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艺术魅力。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能够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①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拓宽美育空间,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美育方式,让他们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远。②同时也要注意,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虚拟审美体验,可能会削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美的感知力。③我们要注重保持各艺术门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灵和谐发展,让他们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深。④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蓬勃 B.溶合 C.沉浸 D.触动
15.B(“溶合”应为“融合”)(3分)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多 繁密 繁闹 繁华
B.繁密 繁多 繁闹 繁华
C.繁密 繁多 繁华 繁闹
D.繁多 繁密 繁华 繁闹
16.A(每一个词语都与语境存在恰当的逻辑关联)(3分)
17.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7.B(应为句号)(3分)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B.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C.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D.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能够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17.B(应为句号)(3分)
19.将“数字技术应该成为美育的‘助力’而非‘阻力’”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19.A(此句总领全段内容)(3分)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以“演讲”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学习中,班级将举办演讲比赛。
赛前,小凌说:“老师,我刚写了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正好用来演讲,您觉得合适吗 ”老师微笑着说:“欲知,且试。相信你会对演讲有更清楚的理解。”
赛后,小凌找到老师:“听众对我的演讲不是很感兴趣。现在我明白了,演讲稿不同于议论文,心中要有听众,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我还在这次登台演讲中摸索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不少感悟,这是演讲之前不可能想到的。”
老师欣慰地说:“你看,真知还是要靠实践得来。这一试,还让你有了新的收获。”
试一试,方能获得真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
“内容”包含两个方而,题意的理解和题意的支撑。题意应源自作文吻的整体语意,题意应鲜明,但表达上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文中材料的价值在于能恰当而完美地支撑题意。题意表述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层次,题意支撑分为“恰当”“缺陷”“错误”三个层次。
对题意理解的界定:
材料第一段设置了源于教材的情境:在“活动·探究”单元学习过程中举办演讲比赛。材料第二、三段,描述了比赛前师生对话的情境:小凌对演讲存在模糊认知,老师鼓励他通过尝试去进一步了解演讲。
材料第四、五段,描述了比赛后师生对话的情境:通过尝试,小凌不仅修正了对演讲的认知,还有了新的收获。老师指出,小凌通过尝试不仅辨明了已知,还探索了未知。
材料第六段对上述情境作了提炼和概括——试一试,方能获得真知。
根据题目的整体语意可知,题意中“试”的内涵是以完善认知为目的的实践,“真知”即通过尝试获得相对完善的认知,包括:纠正错误的认知、完善片面的认知、确认正确的认知:或者此前未知,通过摸索获得新知。
本题强调的是“试”的价值——或辨明已知,或探索未知。为了体现这一价值,需明确“试”的具体行为和“试”的过程带来的认知转变。
其中的关键,是清晰呈现“试”和“获得真知”之间的逻辑关联,如:
原本认为辞藻华丽就是好作文,但写出的作文并不打动人,于是明白了写作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其中。
误认为多晒太阳,植物才能生长得快。亲自种植植物后,发现有些植物喜阴。于是,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各有不同。
身边同学都喜欢打篮球、出于好奇,开始参加篮球运动,认识到篮球是一项依赖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领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
判断一篇作文题意是否正确,不应以作文是否有对题意的字面表述为依据,应以文章的内容——阐释或支撑——是否表现出对题意的正确理解为依据。
对题意支撑的界定:
支撑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具体呈现出题意所蕴含的事理逻辑,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即能交代清楚:在“试”的过程中,认知是如何发生转变的,而非仅仅描述行为本身。
支撑缺陷: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没有交代清楚认知是如何转变的。支撑的材料不能清晰呈现“试”和“获得真知”之间的逻辑关联。
支撑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需要读者从自己个人经验中提取事件或材料的要素后才能与话题相关联),但其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本题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
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全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4.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
Ⅰ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诗意与物理的双向奔赴
①人们习惯把诗歌划进人文领域,把物理归入科学范畴,认为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当我们换一种方式审读诗歌,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所描绘的雄浑开阔的塞外奇景,从物理视角看,是门罗效应在无风空旷环境中的具象表现;白居易《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所描写的夕阳下江面色彩不一的奇景,涉及光的散射和反射等相关知识。包何的《赋得秤送孟孺卿》更是诗意与物理双向奔赴的典范之作:“钩悬新月吐,衡举众星随”让我们仿佛看到科学的测量场景在优美的诗句中生动展开;“掌握须平执,锱铢必尽知。由来投分审,莫放弄权移”在阐释精准不偏移的测量准则的同时,又有劝勉友人坚守原则、不偏不倚的意味。
②诗歌是讲究精练的语言艺术,在气质上与具有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颇为契合。五言四句足以描绘万物,简短公式便可解释世界。诗歌简洁生动的语句,是传播深奥物理学知识的良好载体;物理学独特的科学视角,又为耳熟能详的诗歌开辟了新的解读空间,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思索语句背后的科学原理。诗歌与物理源于同一个世界,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第一首诗篇、第一个公式的时候,它们就在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那轮被无数人举杯相邀的明月,也是那颗被无数次测量计算的月球。诗歌与物理共生于一片广袤的天地,这片天地既是挥洒浪漫情怀的信笺,也是探究万物运行规律的稿纸。
③这是一个庞大丰富、万物交融的世界。当人们从打动人心的诗句中读出自然之理,从丈量世界的方程里品出人文诗意,他们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允许人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察和探究它,更欢迎人们从不同的方面来感受和理解它。随着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逐渐多样化,他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将趋于完整。这样一个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人,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因为,他既可以用科学精神透过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凭借人文情怀从中品味出诗意与美好。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层次和缤纷色彩的世界,更是一个有着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世界。
1.关于诗意与物理“双向奔赴”在诗歌中的体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诗句生动描绘的自然现象蕴含着物理学的原理。
B.诗句精彩的景物描写源于诗人丰富的物理知识。
C.诗人用文学手法将物理的测量场景写出了诗意。
D.诗人借助物理知识让人文主旨的表达更加巧妙。
2.为什么诗意与物理可以“双向奔赴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与物理在气质上非常相似。 B.诗歌适合用来传播物理的知识。
C.物理能够让诗歌具有科学价值。 D.物理与诗歌是同源共生的关系。
3.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作者倡导“诗意与物理的双向奔赴”表达了怎样的希望。(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小院的馈赠
①天不怎么冷,没有到冻鼻子的程度。我走进我的小院。没有风,一丝儿风都没有。小院很安静。尘埃落下,枯叶腐烂,昆虫在葡萄树的树皮下冬眠,为枝条运送营养的汁液仿佛已停止流动……这里只有我与我的小伙伴——我把小院里的这些草啊花啊树啊都称作小伙伴,我们谁都不发出声息。这是我们相互陪伴的第五个冬天,要说它们数量多少,我从来没有真正地数清楚过。最多的是月季,还有葡萄树、石榴树、花椒树、木绣球、绣线菊、铁线莲,还有辣椒、芹菜、丝瓜、豆角、番茄和南瓜……它们来来去去,很少固定在一个恒定的数字上。
②站在这个雪气未至的静夜里,我越发察觉到,或许,小院里的这些绿色生灵,许多年前就在我的生命里了。童年的我生活在沙漠戈壁之缘,那里只有寂静的沙丘、杂草丛生的排渠、空荡的场院、灰尘漫天的马路。到了懂得憧憬一件事情的年龄,我总把远方的世界和自己的未来想象成有很多树木和花草的地方。我在沙地上画很多很多的树,把状如米粒的红柳花想象成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然后行走在脑海里的水边或者花径上。其实,每一个小孩,都曾营造过他人或者连自己也看不透的梦境。
③三十年后,我认出了身边的这些小伙伴,认出它们就是藏在那个梦境里的花海和繁枝。三十年里,我总在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上疾行,少有驻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繁杂的事务中抽离,能在枝叶婆娑、暗香萦绕的地方,读会儿书,喝会儿茶,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而最便于实现愿望的地方,就是我的窗外,一个二十步就能走到头的小院。
④只要走进小院,走到一株株正在奋力生长的小伙伴身边,我就没法让自己停下来。每月第一天为每一株植物施复合颗粒肥,周末再施复合型水肥;留心观察月季叶片的每一个变化,提前预防从不间断的病虫害;观察葡萄长势,及时抹芽、定梢、打顶;为番茄、芹菜和辣椒小苗搭建的简易温棚每天要及时通风;自制发酵液,改良土壤养分和酸碱度;垫高积水处土层……小院时光是在与泥土、烈日、尖刺、害虫、病斑、肥料、失修的水龙头的厮守中度过的,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小院之外的任何人、任何事。我把小院里的这些劳作看成是为伙伴们做服务,也尤其喜欢这种为它们做服务的感觉。
⑤相伴多年,对于这些小伙伴的生长与需要,我仍有困惑与迟疑,也常感知到自己对这些小伙伴的无知。而我喜欢这种无知,并因为拥有这种无知产生了一种渴望探知的热忱。去年月季剪枝剪得太早,叶子也撸得太早,三分之一月季的枝条因为失水得剪掉。地里的杂草清理得过于干净,失墒严重,等到今年葡萄秋剪,葡萄叶没再扔了,都铺在地里保墒……一个园丁在探求与试错中营造出一个逐渐接近心中梦境的国度。
⑥花椒树是头一年种,入冬前,我用内层棉毡外层塑料,将树身的下半部分包裹得严严实实。两棵葡萄树也裹在“暖被”中,粗壮虬曲的枝干说不定正在自己黑甜的梦乡里开枝散叶。剩下的就是等待了!等待着气温回暖,等待着枝条上紫红色的芽点,等待着绿叶中星星点点的花苞,等待着一整面墙的连绵花海、一整个小院的花云冠盖……想要观赏植物的美丽,收获它们的果实,非得挨得住长长短短的不同时光。
⑦营造一个小院没有尽头,这和小院的大小无关。日月流转,我的小院在不断完善。几阵春雨后,葡萄藤开始疯长,粉绿色的新叶就像一只只婴儿的小手,迎着春风可爱地抓玩着空气,三晃两晃,巴掌大小的新叶已经能为小院遮挡骄阳。清晨或者傍晚的光线中,月季的每一朵花都美得惊天动地,我因为沉醉而失语,找不到匹配的词语来描摹它们的美。院中花香馥郁而微妙,橙子香与没药香、老玫瑰香与茶香混合在一起。我常常会因为渴望完全拥有这些美丽时刻而觉得眼睛不够用、鼻子不够用、记忆不够用……和它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年比一年更热切地关心阳光、风雨和泥土,一年比一年更细心地理解季节的更替,一步一步走向更多的好奇与慎重。小院这一方天地的茂盛繁荣看似因我而起,决定者却是大自然的法则。人、植物和自然之法,我喜欢这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它有章可循,却也充满了神秘与未知。一年又一年,和这些小伙伴待在一起的日子充实又明亮。我习惯了它们的静静陪伴,也习惯了为它们劳作后的酣畅淋漓。站在小院里,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不疾不徐,富有节律,坚定有力。这使我确信,走出小院,抬头看到的,依旧是透过繁花绿叶看到的那片蓝天。这是我的小院,尽管我为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始终认为它给予我的馈赠更广阔、更深邃。
4.第①段中作者描绘的小院具有哪两个特点 (4分)
5.作者营造小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哪些愿望 结合第②③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6.读④~⑥段,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对待“小伙伴”的。(6分)
7.结合第⑦段内容,说说在营造小院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收获。(6分)
三、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部分,完成第8、9题。(7分)
我心中纳闷,这个老爷爷怎么闯到我们童子军的营房里来了 他告诉我,他姓李,六十四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
“我要求参军时,他们对我说,‘你年岁大了。红军生活很艰苦。’我怎么说 我说,‘不错,我这身子已六十四岁,可是我走路像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我会开枪。别人能干的我都能干。你们要的是人,我也能当兵。’因此他们说你就来吧,我同红军一起行军过了山西,同红军一起渡了黄河,现在就到了甘肃。”他对我说。
我微笑着问他,喜欢这里吗
“这里的工作值得干。穷人的军队在为被压迫者打仗,你说是不是 我当然喜欢。”那老头儿在胸前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掏出来一个脏布包,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是一个旧笔记本。“你瞧,”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你说红军好还是不好 ”他很得意地指着他写得歪歪斜斜的字,好像是带着污泥的鸡爪子在干净的地席上留下的脚印,他还期期艾艾地念着刚写上去的几句话。接着,好像戏剧的高潮一样,他拿出一支铅笔头,龙飞凤舞地给我写了他的名字。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节选部分的内容。(4分)
9.从选文内容看,老红军战士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分)
送友人游蜀
【唐】姚合
送君一壶酒,相别野庭边。
马上过秋色,舟中到锦川。
峡猿啼夜雨,蜀鸟噪晨烟。
莫便不回首,风光促几年。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一壶酒”“野庭边”描绘送别友人的场景,流露出不舍之情。
B.颔联通过“马上"舟中”的场景转换,描写了友人辗转入蜀的情景。
C.颈联中诗人对友人入蜀途中自然环境的想象,暗含着对友人的牵挂。
D.尾联中诗人希望友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早日功成名就,风光归乡。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
罗仲渊,吉水人,多读古书,性倜傥,好施。洪武戊辰,应诏徙江宁,守令皆礼为宾。市里争讼,走求平者盈门。永乐初,上书言便宜十事,文皇甚嘉之。
仁庙①监国,江宁令王凯、上元令魏鉴,造战车不如法,系御史狱。仲渊怜凯、鉴廉,倡两县父老白其枉状。后父老悔惧鼠散,仲渊独诣东宫,陈二县令之贤。御史折之曰:“两县父老不至,若以一人,白两县长吏,公邪 私邪 ”对曰:“公私不在人之少多。诚公,一人可也。”仁庙召与语曰:“县令诚贤,战车重事而误之,如何 ”顿首曰:“人安能每事尽善 ”仁庙喜曰:“长者之言。”即释两县令。
亡何,应天府丞张执中系狱,使人诱仲渊如两县令救之。仲渊不可,曰:“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执中衔之。竟因盗官钱被籍,犹不足偿,乃诬寄钞十五万仲渊所,逮狱。长子三锡,皇恐倾赀,晨夜携金偿所诬钞,得释。仲渊以直受诬,诸学士如解、胡、金、杨辈,皆忘势与交。
【注释】①仁庙:指明仁宗朱高炽,此时他以太子身份监督国事。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皇甚嘉之 嘉:赞许
B.倡两县父老白其枉状 白:陈述
C.御史折之曰 折:损失
D.执中衔之 衔:怀恨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A.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B.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C.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D.两县令误公事/故得公/言今府丞/私罪敢面谩且与丞/俱族矣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仲渊移居江宁后,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百姓也常常来找他平息纷争。
B.罗仲渊不忍两位廉洁的县令被治罪,为他们求情,两位县令得以获释。
C.罗仲渊面对十五万钱的诱惑,拒绝了张执中的无理要求,没有为他求情。
D.罗仲渊被长子营救出狱,学士们认为他为人正直,都很愿意和他交往。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后父老悔惧鼠散,仲渊独诣东宫,陈二县令之贤。
Ⅱ表达(共65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美育与数字技术走向深度溶合。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清明上河图》,动态还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景象。学生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观看画作,就仿佛走入真实的历史情境。汴京城里,街道纵横,店铺_____,一路逛过去,肉饼店、果子铺、成衣坊、书画斋……应有尽有,目不暇接;汴河两岸,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挤进______的人群,看船只往来、舶胪相接。听一听茶坊、酒肆、脚店里的人们谈天说地,融入宋人______的市井;跟随城郊外、汴河边、街市上人们往来穿梭的足迹,尽览宋朝的______盛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艺术之美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触动人心,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字技术带来的美育新形式,打破时间【A】空间的限制,让优质数字美育资源惠及人人【B】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各学段设立美育专题【C】以美联通城乡【D】跨越山海;各地汇集学生艺术展演成果的“数字美术馆”,通过全方位高清呈现展厅及作品,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艺术魅力。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能够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①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拓宽美育空间,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美育方式,让他们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远。②同时也要注意,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带来的虚拟审美体验,可能会削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美的感知力。③我们要注重保持各艺术门类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灵和谐发展,让他们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深。④
1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蓬勃 B.溶合 C.沉浸 D.触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多 繁密 繁闹 繁华
B.繁密 繁多 繁闹 繁华
C.繁密 繁多 繁华 繁闹
D.繁多 繁密 繁华 繁闹
17.依次填入文中方括号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B.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产,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C.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使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D.如今,优质数字美育资源还在不断增加,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平等地能够享有学习机会,助力美育浸润常态化发展。
19.将“数字技术应该成为美育的‘助力’而非‘阻力’”这句话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七、作文(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以“演讲”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学习中,班级将举办演讲比赛。
赛前,小凌说:“老师,我刚写了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正好用来演讲,您觉得合适吗 ”老师微笑着说:“欲知,且试。相信你会对演讲有更清楚的理解。”
赛后,小凌找到老师:“听众对我的演讲不是很感兴趣。现在我明白了,演讲稿不同于议论文,心中要有听众,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另外,我还在这次登台演讲中摸索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不少感悟,这是演讲之前不可能想到的。”
老师欣慰地说:“你看,真知还是要靠实践得来。这一试,还让你有了新的收获。”
试一试,方能获得真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