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后赤壁赋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28:37

文档简介

14、后赤壁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而且这是选修课文,更需要学生能有自学能力。而对于苏轼复杂的人生思想却需要老师的点拨与指导。
3重点难点
重点:1、诵读,并欣赏。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难点:对“登高生悲”“予亦惊寤”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后赤壁赋
一、导入
(一)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黄州,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获得潇洒人生。
问:苏轼在黄州留下了什么作品呢?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
(二)你所认识的苏轼
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
为人:正直、坚韧、飘逸、潇洒、清高、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
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
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
核心词是“旷达”、“坚韧”
活动2【活动】后赤壁赋
二、读——读出感觉,把握情感
1、听录音,注意字词
戛然jiá翩跹piānxiān揖予而言曰yī惊寤wù巉岩chán玄裳xuán
2、一处景观,两种情怀
(1)引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写景之文极有感染力。同是岳阳楼,只因心情不同,所写的景也不同:当有着“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情感时,眼中的岳阳楼是“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阴森凄凉之景;当有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气洋洋之情时,眼中的岳阳楼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的明朗清澈之景。
问:为什么他在同样的地点,所写的景物又大不相同呢。这就关系到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了。今天我们跟随苏轼重游赤壁时,所写的景物与前赤壁赋又有何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请从文中选出词来概况。
板书2:乐—悲、恐—惊寤 (2)列表,比较前后赤壁赋,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情感也发生变化。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3)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诵读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惊寤——语调深长缓慢
活动3【讲授】后赤壁赋
三、品——品析鉴赏
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何而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2、请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后赤壁之景。 明确: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3、讨论:深夜登山,沿途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
师点拨:“二客”中的一位,叫杨世昌,是黄州出名的道士,他整日游历山川,登山是长项,他都“不能从焉”,足见山之难登。不过,我们也许可以问问,苏轼登的是山吗?他能攀到鹰隼筑巢的高高的山顶,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宫廷。是写实吗?
讨论、明确:不是,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1)师: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哪些? ——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等。 (2)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
————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3)师: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结论: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4、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板书:孤愤登高、孤独恐惧、生命渺小
三、悟——了悟人生
1、师:文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没有收笔。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三段。(一生读,师点评。) 师:教材后面援引了三段评论,首先我们看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段:“后赋平叙中有无限风光,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连苏轼自己也不知道妙在何处了,我们试着揣摩一番,有何妙处呢? 师生共同讨论,师点拨并明确:遇见孤鹤,梦见道士,又说孤鹤即道士,或者道士就是孤鹤,大有庄周梦蝶的奇妙,到底是孤鹤是道士还是诗人自己,谁也说不清,道不尽。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
补充: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但仔细琢磨,诗人是在做一次惊天动地的“精神突围”。如果说“登高”是第一次突围,回到人间;那么,入梦就是第二次突围。第二次突围,苏轼了悟了什么呢? 师点拨: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段文字:“前赋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就是说,前赋的“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就是“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即回到人间,过真实的现世人生。那么,后赋的“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除了我们刚才分析的“登高”之不得,须回到人间外,入梦“惊寤”就是第二层次的“了悟”了。那么,苏轼到底“了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师点拨并明确: 后赋是苏轼黄州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体验,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阐释,都蕴涵在形象的叙述描写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当处在高高的峰巅他知道悲哀和恐惧,他真正懂得自己的诗句“高处不胜寒”的真意。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总之,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板书:1、孤鹤掠舟2、梦遇仙士3、了悟人生) 2、插播康震《潇洒人生》 3、小结: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的一段话(齐读):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
板书:一种非儒非佛亦非道的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意义所在。
四、总结全文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对苏轼的“了悟”。同学们齐读:(生齐读) (投影3:)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活动4【作业】后赤壁赋
五:作业设计
以“我想对苏轼说”为题,写一篇随笔。
课件21张PPT。《后赤壁赋》宋·苏轼说说你对苏轼的印象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浪漫的诗人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旷达坚韧一、读——读出感觉 戛然 jiá 翩跹 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 yī 惊寤 wù
巉岩 chán 玄裳 xuán一处景观,两种情怀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乐—悲—乐 乐—悲—惊寤、惆怅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惊寤、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再次诵读二、品——品析鉴赏问: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何而悲?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我就撩起衣襟上山,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阴森险峻、压抑肃杀二、品——品析鉴赏问: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何而悲?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问: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本是乘兴而来,如今却是兴味索然,由乐转悲,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 ①夜逢孤鹤

②梦会道士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段:“后赋平叙中有无限风光,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连苏轼自己也不知道妙在何处了,我们试着揣摩一番,有何妙处呢? 遇见孤鹤,梦见道士,又说孤鹤即道士,或者道士就是孤鹤,大有庄周梦蝶的奇妙,到底是孤鹤是道士还是诗人自己,谁也说不清,道不尽。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三、悟——了悟人生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段文字:“前赋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便是真实受用也。本不应作文字观。” 讨论:如果说“登高”是第一次突围,回到人间;那么,入梦就是第二次突围。第二次突围,苏轼了悟了什么呢? 个人之见 后赋是苏轼黄州时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体验,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阐释,都蕴涵在形象的叙述描写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当处在高高的峰巅他知道悲哀和恐惧,他真正懂得自己的诗句“高处不胜寒”的真意。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 所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这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 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
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看看他对苏轼的“了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