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重点):掌握诵读要领,背诵前赋,熟读后赋。能力目标: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难点)2学情分析
学情及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不教,而学法指导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文言文较其他文体更晦涩难懂,更宜用诵读体验法来熟悉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我所执教的高二(7)班,是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较好,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自学能力较强,一般难度不大的问题都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而且学生的演讲热情极高,所以很多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本节课是后《赤壁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句,第二课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分别是: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问题二: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问题三:如何理解“道士化鹤”?
通过同学们的推荐,我最后挑选了三个主讲人,成绩好、中、差各一名同学,分别代表他们的小组负责主讲这三个问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教学难点:对“登高生悲”“道士化鹤”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赤壁绝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一)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4《前赤壁赋》,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生齐读,师评价)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投影:呈现课题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问题二: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
问题三:如何理解“道士化鹤”?
活动2【讲授】《赤壁绝唱》 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由领导小组主讲,主讲人:陈诒钰)
导入: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
明确:(为人:正直、飘逸、潇洒、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
前后《赤壁赋》的情感脉络有何不同?(背诵前赋)
明确: 前赋 :乐—悲—乐 后赋:乐—悲、恐—惊寤
2、(请读第一段)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复游旧地的想法呢?
明确:1、友-好 2、景-幽 3、肴-佳 4、酒-美 5、妻-贤
3、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请读第二段 ,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吗?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
明确:
前: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
后: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补充交代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二)问题二: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
(由重案小组主讲,主讲人:黄晖榕)
1、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明确: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
明确:二客不能从焉。
3、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
明确: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三)问题三:如何理解“道士化鹤”?
(由如来佛组主讲,主讲人:张彭)
1、如何理解道士化鹤?
明确: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2、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明确: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3、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4、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
明确:苏轼具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道家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佛家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四)总结全文: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对苏轼的“了悟”。同学们齐读: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五)拓展延伸
文人被官场放逐,失意之时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诗词歌赋,传之史册,通之后人。又因他们在被贬期间寄情于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也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苏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把《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方山子传》《与尹师鲁第一书》《与微之书》《滕王阁序》等课文作为一整体进行学习.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贬官文化’ ”。
活动3【测试】《赤壁绝唱》 第二课时
《后赤壁赋》评测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6.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7.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D(应解为“高”)
2.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3.A(④⑤不是写景)
4.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5.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 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7.
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
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
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
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
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
课件23张PPT。 赤壁绝唱
第二课时问题整理、呈现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问题二: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
问题三:如何理解“道士化鹤”?领导小组主讲人陈诒钰 问题一:
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
为人:正直、飘逸、潇洒、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
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
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坚韧” 导入 前后《赤壁赋》的情感脉络有何不同?(背诵前赋)
前赋 :乐—悲—乐
后赋:乐—悲、恐—惊寤 整体感知 分析、讨论第二段 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请读第二段 ,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前赋中赤壁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还记得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种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能谈谈吗?
前:柔美,丰盈,和谐,神奇,使人愉悦;
后:硬朗,高峻,荒凉,使人惊异。
此时诗人不禁惊呼……“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旧颜不再、世事无常 历史背景
当时,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重案一组主讲人黄晖榕 问题二:
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接下来诗人做了什么?同学们抓动词。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这些动词说明攀登的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呢?试从文中找证明。
二客不能从焉 深夜登山,沿途又是这样怪异阴森险峻的景物,会有什么寓意吗?
苏轼是在写他从前走过的人生路,他由四川眉山县一个小小百姓迅速崛起成为当朝要员,他的文章也是一朝出名天下知,他登上了高高的山顶就是登上高位,别人是不可能跟上的。 古人登高是有其深刻寓意的,大家回忆一下古人登高的诗文,有哪些?
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范仲淹《登岳阳楼》
古人为什么要登高?登高都凝聚了古人哪些情绪?
失意、悲凉,慨叹生命的渺小、短暂,世事之无常。
而苏轼对高处的感受有别样的不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我们怎么理解?
高处即高位,登高即登上高位,高位怪异、阴森、险峻,还是回到人间好。
孤愤登高 、 孤独恐惧、生命渺小 如来佛组主讲人张彭 问题三:
如何理解“道士化鹤”?
分析、讨论第三段1、如何理解道士化鹤?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2、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3、联系学过的《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前赤壁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呢?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
道家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
佛家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适自缘随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继儒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明人洪应明的对联总结全文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对苏轼的“了悟”。同学们齐读: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拓展延伸文人被官场放逐,失意之时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诗词歌赋,传之史册,通之后人。又因他们在被贬期间寄情于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也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苏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把《小石城山记》《黄州快哉亭记》《方山子传》《与尹师鲁第一书》《与微之书》《滕王阁序》等课文作为一整体进行学习.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贬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