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后赤壁赋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30:11

文档简介

14、后赤壁赋
1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鉴赏体会文章中“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 领悟作者处困境而能超脱的本色。
2学情分析
1、学生前面有学过前赤壁赋对苏轼这个作者具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孤鹤形象和道士化鹤梦境的理解。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如何理解本文“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句话?(提示:结合《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思考)
活动2【活动】知识链接
1.作品及写作背景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心情苦闷不得志。分别於元丰三年(1080)和元丰五年(1082)年两次游览赤壁。本文所记录的是后者,元丰五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夜游赤壁的情况。与《前赤壁赋》相比,本文更多描写了登岸游览,爬山的过程与山谷中的各种景色与见闻感受。文字描写逼真。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2.苏轼与鹤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隐逸的象征,是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的写照。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鹤可谓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也借此抒写了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在《后赤壁赋》中,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苏子与客游赤壁,水依然在,月依然在,可是,相同的山石水月却没有激发起客与苏子相似的情怀,他们同游却形同陌路,没有了《前赤壁赋》中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由此苏轼酝酿出了无尽的孤独苦闷,他产生了强烈的超脱的欲望,他“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鶻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他想要脱离人间,跃出重围;当他独自一人登临绝顶时,那令“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恣情长啸更是他在对个体的压抑苦闷淋漓尽致地自我释放。但是,回应他的唯有那孤寂凄清的自然,人不能与他相知,万物也无法与他通达,他始终是一个孤独的人。怀着这种深深的忧惧和悲哀,苏轼下山了,游兴已尽,心结未解。但这时,忽然有一东来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举的,它可以慰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苏轼本人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这正是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内心彷徨无依的真实写照。乌台诗案带给苏轼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这是他因为不遵循为官之道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苏轼文中的“鹤”并不代表道教的离群索居,不问世事,而是试图远离尘嚣,求得心灵的宁静自适。其实无论是对命运的慨叹也好,还是对自由的向往也罢,他都知道自己并不能像仙鹤那样悠然自得,他还是要为尘世所羁绊,他写了“轩轩青田鹤,郁郁在樊笼。既为物所縻,遂与吾辈同”,这就是向往自由而终不可得,只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苏轼。
活动3【测试】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临皋(gāo) 黄泥之坂(bǎn)松江之鲈(lú) 巉(chán)岩 蒙茸(róng)
虬(qiú)龙 栖鹘(qīhú) 悄(qiǎo)然 缟(gǎo)衣 揖(yī)予
曾日月之几何(céng)戛(jiá)然 翩跹(piān xiān)俛(fǔ)而不答 惊寤(wù)
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义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行走)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跟随)予过(经过)黄泥之(音节助词,不译)坂。霜露既(已经)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看) 而(连词,表承接)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之,行歌(边走边吟唱)相答。已而(过了一会)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对------怎么样)!”客曰:“今者薄(迫近,接近)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哪里)得酒乎?”归而谋诸(兼词,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定语后置标志)几何,而(连词,表转折,但是)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于是) 摄衣而(连词,表修饰)上,履巉岩(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披(分开)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高)巢,俯冯夷之幽宫。盖(发语词)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通“返”)而登舟,放乎(在)中流,听(听任,任凭)其所止而休焉(兼词,于之)。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恰好,刚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状语,穿着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向我作揖)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通“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以前)之夜,飞鸣而(连词,表修饰)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回头看)笑,予亦惊寤。开户(门)视之,不见其处。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探究1、课文鉴赏提示称“本文的核心是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结合下面文句,谈谈你对苏轼“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参考答案:这段文句,苏轼借景抒怀(1分),表达了苏轼处困境却能顺其自然的洒脱态度。苏轼的思想外儒内道,被贬黄州,他借“划然长啸”宣泄内心的郁闷之情。(1分)人世间的“风起水涌”也让苏轼产生了“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之情。(1分)但这种悲恐并未让苏轼衍化为悲观消沉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困境,苏轼以“反而登舟”“听其所止而休焉”之举,表现出顺其自然的超脱(2分)。
答题方法指导:此类题应依文本诠释题目所提供的观点。分析时注意抓住“手法”、“困境”“超脱”这三个答题点。探究2、参考知识链接内容,你认为道士化鹤这一情节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古代,鹤带有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1分)鹤这个意象寄托苏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2分)“鹤”是苏轼形象的外化,苏轼梦境中道士化鹤,道与“我”合一,于潜意识里流露出了苏轼与世无争的豁达。(2分) (能扣住文本分析,大意对即可)
答题方法指导:把握“鹤”的象征意义,领悟苏轼的情感。以此为基础诠释苏轼“道士化鹤”梦境里所寄寓的情感。活动5【讲授】总结整理
1.核心知识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2.典型方法
文本分析法
3.重点问题解决
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
活动6【练习】练习巩固
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适”字的意义: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副词,正好)
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形容词,惬意)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动词,去,到)
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
2、请解释下列各句中“过”字的意义:
①过临皋之下(动词,路过)
②飞鸣而过我者(动词,越过)
③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名词,过错)
④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动词,超过)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副词,过分)
⑥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拜访)
3、请解释下列各句中“举”字的意义: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动词,举起)
②包举宇内(副词,全都)
③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动词,攻克)
④杀人如不能举(动词,尽)
4、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顾”字的意义:
①顾安所得酒乎(副词,可是)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动词,回头)
③时夜将半,四顾寂寥(动词,看)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考虑)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⑥念父母,顾妻子(顾惜,顾念)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课件17张PPT。后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鉴赏体会文章中“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3. 领悟作者处困境而能超脱的本色。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孤鹤形象和道士化鹤梦境的理解。问题导学如何理解本文“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句话?(提示:结合《前赤壁赋》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思考)
明确:1、作者初游赤壁时,正是秋季。再游时,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时代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预习自测—注音 临皋(gāo) 黄泥之坂(bǎn)????
松江之鲈(lú) 巉(chán)岩???
蒙茸(róng) 虬(qiú)龙?? ?
栖鹘(qī?hú) 悄(qiǎo)然???
缟(gǎo)衣 ?揖(yī)予??
曾日月之几何(céng)????戛(jiá)然
翩跹(piān xiān) ?俛(fǔ)而不答???
惊寤(wù) 解释划线字词的意义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行走)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跟随)予过(经过)黄泥之坂。霜露既(已经)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看) 而(连词,表承接)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之,行歌(边走边吟唱)相答。已而(过了一会)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对------怎么样)!”客曰:“今者薄(迫近,接近)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哪里)得酒乎?”归而谋诸(兼词,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定语后置标志)几何,而(连词,表转折,但是)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于是) 摄衣而(连词,表修饰)上,履巉岩(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披(分开)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高)巢,俯冯夷之幽宫。盖(发语词)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通“返”)而登舟,放乎(在)中流,听(听任,任凭)其所止而休焉(兼词,于之)。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恰好,刚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状语,穿着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向我作揖)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通“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以前)之夜,飞鸣而(连词,表修饰 )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回头看)笑,予亦惊寤。开户(门)视之,不见其处。?探究案
探究1、课文鉴赏提示称“本文的核心是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结合下面文句,谈谈你对苏轼“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探究2、参考知识链接内容,你认为道士化鹤这一情节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高效点评展示要求:
1.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快速到达展示地点,用白色粉笔将欲展示的内容书写到指定板块。
2.书写流畅,字迹清晰,条理清楚。
点评要求:
1.有点评任务的同学快速到达点评地点,用红色粉笔对展示内容进行批注,评出合理分数。
2.点评时语速适中,声音洪亮,陈述对错,有理有据,并尽力对其他同学的质疑进行解答。
3.无点评任务的同学在座位上认真倾听,思考点评是否到位,准备合理质疑或相关补充。精彩展示9A111A1探究一探究1、课文鉴赏提示称“本文的核心是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结合下面文句,谈谈你对苏轼“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参考答案:这段文句,苏轼借景抒怀(1分),表达了苏轼处困境却能顺其自然的洒脱态度。苏轼的思想外儒内道,被贬黄州,他借“划然长啸”宣泄内心的郁闷之情。(1分)人世间的“风起水涌”也让苏轼产生了“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之情。(1分)但这种悲恐并未让苏轼衍化为悲观消沉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困境,苏轼以“反而登舟”“听其所止而休焉”之举,表现出顺其自然的超脱(2分)。
答题方法指导:此类题应依文本诠释题目所提供的观点。分析时注意抓住“手法”、“困境”“超脱”这三个答题点。探究二探究2、结合知识链接内容,你认为道士化鹤这一情节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古代,鹤带有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1分)鹤这个意象寄托苏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2分)“鹤”是苏轼形象的外化,苏轼梦境中道士化鹤,道与“我”合一,于潜意识里流露出了苏轼与世无争的豁达。(2分) (能扣住文本分析,大意对即可)
答题方法指导:把握“鹤”的象征意义,领悟苏轼的情感。以此为基础诠释苏轼“道士化鹤”梦境里所寄寓的情感。 总结整理1.核心知识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明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巧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2.典型方法:文本分析法
3.重点问题解决
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作者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训练案1、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适”字的意义: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副词,正好)
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惬意)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去,到)
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训练案2、请解释下列各句中“过”字的意义:
①过临皋之下 (动词,路过)
②飞鸣而过我者 (动词,越过)
③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名词,过错)
④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动词,超过)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副词,过分)
⑥愿枉车骑过之 (动词,拜访)训练案3、请解释下列各句中“举”字的意义: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动词,举起)
②包举宇内 (副词,全都)
③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动词,攻克)
④杀人如不能举 (动词,尽)训练案4、请解释下列各句中“顾”字的意义:
①顾安所得酒乎 (副词,可是)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动词, 回头)
③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动词,看)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动词,考虑)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探问,拜访)
⑥念父母,顾妻子 (顾惜,顾念)
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而,难道) 延伸阅读答案1.答案 B
解析 和:应和,附和。
2.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介词,拿。B项代词,代指鹤/难道。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3.答案 C
解析 C项古今义相同,能够。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古义:正好,对着。今义:合适,妥当。D项古义:面向南。今义:南方。
4.答案 D
解析 放鹤、收鹤之歌是苏轼所作。
5.答案 (1)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
(2)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
(3)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