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疏通文义,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受文章的艺术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散文已经有一定了解,而且此篇文章属于选读的其中一篇,鼓励学生自学,以学生为主赏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受文章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
学生回忆李白,获悉李白有豪气和爽气。
二、读
步骤1:听朗读录音,能高声、迅速、准确地读出课文
步骤2:轻声、缓慢地读课文
步骤3:结合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把自己当作是作者,设身处地地读出文章的气势。
辅助步骤:借助“加大音量”、“降低音量”和“延长音节”的方法达到抑扬顿挫,最好能背诵文章。
三、品
(1)置换字词鉴赏
逆旅(迎)——不顺利,人生之悲。
阳春(暖)——把春天形象化了,让人仿佛感到春天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多姿多彩。
烟景(美)——把周围环境的朦胧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浮生(人)——漂泊不定之感
召我(诱)——阳春是多情的,她用美丽召唤我。
(2)美句赏析
①千古名句“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
]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 呈现一片红艳
[
]
,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字让人感到朦胧迷离,如梦似幻,烟一样的景一定是美的。阳春的烟景则更是繁花盛开,花香满地。
[
]
[
]
②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殇而醉月。
[
]
照应题目,围绕题目来展开,写活了春景,写现了宴会场景。
[
]
四、赏
根据记事记事散文的文体特点来赏析课文
记事文:who(何人)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何事)how(如何)
why(为何)
散文:散文情感与抒情线索。
1.文章标题已经回答了who(何人)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at(何事),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2、why(为何)
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要及时行乐,连夜间也不肯放过。
(2)“古人秉烛夜宴,良有以也。”古人也是如此做的。
(3)“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美景当前,不容辜负。
(4)“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兄弟相聚,机会难得
3、how(如何)
这次宴会的气氛如何?
(此篇文章的基调是欢乐的,四具美——良辰:阳春;美景:生机勃勃;乐事:饮酒赋诗;豪情:飘逸潇洒)
4、散文情感与抒情线索
文中“欢”“乐”揭示作者情感已经思想。结尾“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与同类作品比较,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李白同样写夜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五、研
1、既然行文基调是乐的,但作者为何还说“人生若梦,为欢几何”呢?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
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人生既然变幻无常,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度过人生?
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活在当前,把握现在。
六、做
作业:课余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