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07:力与运动实验题 暑假冲刺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复习07:力与运动实验题 暑假冲刺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8 06: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暑假冲刺练习】专题复习07:力与运动实验题-2024-2025学年物理八年级下册苏科版(2024)
一、实验探究题
1.小秋为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由静止滑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填“微小量放大”“模型”或“控制变量”)法;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就越   (填“远”或“近”),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   (“快”或“慢”);
(3)图(b)是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4)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那么小车将在水平面上   ,说明运动的物体   (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选择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
(1)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实验中根据小卡片是否   来判断作用于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可选择质量小的卡片,并选择质量较大的钩码,是为了   ;
(3)用弹簧测力计代替图中的钩码进行了探究,发现两侧拉力的大小有较小的差距时,小卡片也可以保持静止,其原因是   (滑轮处摩擦力/卡片重力)的影响;
(4)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安装器材时,两个滑轮不在同一高度(如乙图),他用手再将小卡片向下拉一段距离,继续完成探究,小明的操作   (合理/不合理),你的理由是   。
3.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实验中,当F1大于F2时,小车仍保持静止,因此得出结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你认为这样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2)同组的同学建议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与甲图比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乙图中轻质卡片其实真正受到   (选填“1”、“2”或“3”)个力的作用,但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所受的拉力,可以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旋转过一个角度,观察松手后小卡片能否平衡,这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一定   ;
(4)小明同学也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定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丙所示),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用小明的装置进行实验。
4.如图所示为小王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
(1)请画出图甲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的受力示意图(黑点为小车的重心);   
(2)实验中小王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使小车由静止开始下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三次实验中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   都相同,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3)小王在调试实验装置时,发现将小车从斜面顶处滑下,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太短,实验现象不明显,为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使斜面陡一些
B.小车下落的位置低一些
C.始时用手推一下小车
(4)该实验可以说明物体的运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5.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如图甲所示,小组同学在左边和右边各挂一个钩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细心的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左边挂一个钩码,右边挂两个钩码时(图中未画出),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经过思考与交流后,实验小组决定改进实验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移动到靠近左边的滑轮处,此时左边砝码比右边砝码低(图中未画出),放手时小车会    ;(选填“静止”、“向左运动”或“向右运动”)
(3)小丽同学用轻质卡片设计了如图丙所示实验装置,她认为图丙的实验装置更好,原因是丙装置更能减小   的影响。在图丙所示装置中,在左边和右边各挂一个钩码后,将小卡片转动一小角度,松手后,小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表明相互平衡的两个力需要   ;
(4)为了探究猜想“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如果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下一步的操作是   。
6.如图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顶端由   滑下,保证小车在水平面   相同,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
(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
(3)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通过符合逻辑   得出的正确结论;
(4)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铭同学又思考如下的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   状态。
7.某实验小组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M为一轻薄塑料片,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为200g,不计绳重及摩擦;
(1)当左右两端同时各挂1个钩码时,塑料片静止,其左端受到的拉力F1与右端受到的拉力F2的方向   ;当左端再挂上一个钩码时(如图乙所示),塑料片将做变速运动,此时塑料片受到的合力为   N;
(2)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用剪刀将塑料片从中间剪断,断开的塑料片向两边加速运动,说明不在   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3)用手将塑料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塑料片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拉力作用,然后由静止释放塑料片,根据____(选填字母)状态,能够说明这两个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A.松手前塑料片静止
B.松手瞬间塑料片旋转
C.松手后塑料片达到静止
8.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完成许多著名的物理实验。小刘就利用易拉罐、毛巾、棉布和玻璃板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易拉罐从斜面上分别滚到毛巾、棉布和玻璃板的水平面上,观察易拉罐在水平面上滚动的距离。
(1)为了使易拉罐滚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易拉罐从同一斜面的   滚下。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易拉罐滚动的距离就越   (选填“远”或“近”),易拉罐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   (选填“快”或“慢”)。
(3)对此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   。说明物体的运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4)牛顿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   (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   得出的。
9.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第一实验小组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第二实验小组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①当物体处于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②实验时应选择甲、乙两图中的乙图的实验装置更合理些,原因主要是小车与桌面的     更小,从而可以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④小明同学又用轻质硬纸片代替小车继续实验,如图丙所示,他用剪刀将硬纸片从中间剪开,这样做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     (选填“物体”或“直线”)上。
⑤在装置乙中,如果只在右边的盘子里再加一个砝码,小车将会向右加速运动,此时所受的力    (选填“是”、“不是”)平衡力。
10.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如图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替换卡片放在水平桌面上进行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11.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选择了图甲的装置:把小卡片两端细线绕过滑轮,并挂上钩码,静止时卡片两侧绳上的拉力分别为和.
(1)为了探究“一对平衡力”是否要满足“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可以把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小卡片   ,看小卡片能否继续保持静止.
(2)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些因素常常被忽略.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过程中,忽略的因素是   .
(3)实验中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下表是某次实验记录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   填“能”或“不能”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之一是“力的大小相等”,理由是   .
实验次数 物体状态
静止
静止
静止
(4)该实验通常采用图甲装置,相比图乙而言,图甲的优势是   .
12.小明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
表面状况 小车运动的距离s/m
毛巾 0.1
棉布 0.18
木板 0.35
小明先后在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做了三次实验。然后将实验数据填入上面表格。请回答以下问题:
(1)每次实验都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2)实验中通过改变水平面的   程度来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小车在水平面运动过程中受到   (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的作用;
(3)从上述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
(4)在实验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将做    运动。
13. 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依次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三种情况下的运动如图1所示。
(1)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获得的速度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本实验中的“阻力”是指小车受到的    ;
(2)分析图1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越   选填“长”或“短”,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如果运动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阻力的作用,它将做    。
(3)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问题:如图2所示,摆球从点由静止释放摆到最右端最高点时,如果小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则摆球将   选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14.小芳用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   。
(2)图乙是小车在水板、毛巾、棉布表面上运动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其中表示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是   选填“”“”或“”。
(3)在斜面上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从二力平衡的条件来看,你这样判断的根据是   。
(4)在大量类似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可以得到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还有   。
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C.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15.小强和小红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1)小强实验时发现,当分别往左、右两盘放入质量相等的砝码时,此时木块A在水平方向上受左右拉力大小为F左   F右(选填“<”、“=”或“>”),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改变左、右两盘中砝码质量重复    次实验,每次在左、右两盘中放入的砝码质量都相等,木块一直保持静止状态。由此小强得出结论:   ;
(2)小红在小强实验基础上。往右盘中增加一个小砝码,使两盘中砝码质量不同,木块A仍处于静止状态。于是小红认为:相互平衡的力大小可能不相等。分析后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经过思考,小强和小红分别改进实验方案如图乙、丙所示。图乙所示方案用小车B替换了木块A再进行实验:图丙所示方案用硬纸板C替换了木块A再进行实验。请谈谈两种方案还各有哪些不足(每个方案说出一条,合理即可)
方案乙:   。方案丙:   。
16.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依次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三种情况下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小车在相同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同。
(2)分析图中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
(3)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
(4)在此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可知观点 (选填“A"或"B" )是正确的。
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答案
1.(1)同一高度;控制变量
(2)远;慢
(3)B
(4)做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
2.(1)钩码的数量
(2)保持静止;忽略卡片的重力
(3)滑轮处的摩擦力
(4)不合理;没有控制两个力方向相反
3.(1)钩码的数量;不可靠
(2)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3
(3)在同一直线上
(4)能
4.(1)
(2)速度;控制变量
(3)A
(4)不需要
5.(1)平衡
(2)静止
(3)摩擦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把小卡片从中间剪开,观察小卡片运动情况
6.(1)静止;初速度
(2)慢;匀速直线运动
(3)推理
(4)静止
7.(1)相反;2
(2)同一物体
(3)B
8.(1)同一高度
(2)远;慢
(3)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
(4)不能;推理
9.静止;摩擦力;直线;物体;不是
10.(1)钩码个数
(2)不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把小卡片一剪两半
(4)A
11.(1)转过一个角度
(2)小卡片的重力
(3)钩码的数量;不能;需要进一步探究“两侧钩码数量不等时,小卡片是否也能保持静止”
(4)减小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12.(1)速度
(2)粗糙;非平衡力
(3)慢
(4)匀速直线
13.(1)相等;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长;慢;匀速直线运动
(3)静止
14.(1)相同
(2)
(3)不是;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
(4)
15.=;2;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桌面与木块间存在摩擦力;小车在桌面上仍会受到滚动摩擦力;卡片重力会导致卡片受到的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16.(1)速度
(2)慢
(3)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