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52:01

文档简介

16、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关键字词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通过字词典故的学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细读:分析文中乐之理、乐之事,
3. 研读:体悟李白“及时行乐”的生活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章的及时行乐的生活哲理与态度。
2. 体味李白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高一的新鲜劲,又没用高三的冲劲,容易陷入迷茫与懈怠。所以课堂上我更注重让学生思考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练习】课前预习
一、预习字词(参照课文注释和翻译)
①逆旅 过客 ②浮生若梦 秉烛夜游 ③良 以 ④召 假 ⑤序天伦 群季 ⑥坐花 羽觞
二、思考问题
(1)因何而乐?(为什么要及时行乐?)
(2)所乐何事?(宴会上有哪些乐事?)
活动2【导入】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
王羲之曾记下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宴乐场景。王勃也曾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滕王阁里面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盛景。我们可以发现宴饮、赋诗是历代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一种宴会形式。
同学们想想,如果这个宴会是开在月光醉人的春夜,桃花盛开的桃李园,如果参加宴饮的是多才多艺的从弟,而设宴的人是最具才情最有自信的李白,这个宴会将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板书标题)
活动3【讲授】感知课文 细读文本
二、感知文意
(一).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二).检查字词,理解文意。
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每组小组长领一组词语回答。)
①逆旅  过客    ②浮生若梦 秉烛夜游  ③良  以  
④召  假      ⑤序天伦  群季    ⑥坐花  羽觞
补充:
逆旅:古人以生为继,以死为归。“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秉烛夜游:“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序天伦:序:通"叙"。天伦:"兄弟,天伦也。"范宁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后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为天伦。此处指兄弟聚会之乐。
群季: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
(三).再次诵读,体会情感。
三、细读文本
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众兄弟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文中一个词或字来形容。(“叙天伦之乐事”中的“乐”)。那么李白在这篇序中表达了为什么要设宴行乐,他们所乐之事是什么?(板书问题)
问题:因何行乐?所乐何事?
(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第一二三组讨论第一个问题,四五六组讨论第二个问题。三分钟后请小组成员自由回答。注意: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示例:
(一)因何行乐(乐之理):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光阴易逝,人生莫测,理应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②“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人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秉烛夜游,只为及时行乐。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及时行乐。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兄弟相聚,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如何能不乐呢?
(多媒体展示乐之理)
小结:李白从天理、古人、美景、真情的角度说出了乐的理由,是啊,天地永恒,生命短暂,古人秉烛,今人夜游。自然又如此多情,李白岂能无意?于是,绝佳的时间、绝妙的地点、绝色的环境,李白举行了这样一场精妙绝伦的夜宴。在这场宴会上有什么欢乐之事呢?下面有请四五六组的同学告诉我们。
(二)所乐何事(乐之事):
①“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兄弟多才,自然是让人欢喜。
②“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③“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坐赏名花,为月沉醉,酒宴气氛热烈,“飞”字用的好,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整个宴会高潮所在。
④“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
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多媒体展示乐之事)
小结: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杯,一时间笑闹起哄,热闹非凡,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活动4【活动】延伸拓展 合作探究 
四、拓展探究
(一)合作探讨
曹操在感慨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时候,是借酒消愁的,李白虽也慨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却是饮酒取乐。所以李白的感慨看似消沉,文章读起来并不感到低沉,反而读出了满满的“乐”。正因为“浮生若梦”,作者才效仿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以此表达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文中,旷达洒脱的李白也一再告诉我们,应当“及时行乐”!
研讨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及时行乐”的思想?
(分组探讨和自主思考相结合,三分钟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你们小组的研讨结果,然后是自由辩论时间,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在开学第一课我曾讲过王国维的人生三境,我们知道,要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不容易,而作为中学生,我们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去奋斗去流汗去流泪,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不过在奋斗拼搏的缝隙,也不要忘了走出课堂,去感受明媚的春光,爽朗的秋阳,在操场上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赛跑,在林荫下来一段慷慨激昂的诵诗,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高谈阔论,与相伴一生的父母亲人共叙天伦,这些都是我们能把握的快乐。所以,一个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处境,都应该把握机会,在该笑的时候大声地笑,该快乐的时候尽情快乐。由此,我们可以将及时行乐看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们再来最后一次诵读这篇序,大家要读出宴会中的欢乐,也读出你们感悟后的喜悦。)
活动5【作业】对比阅读 作业小结
五、对比阅读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古文观止》
李白的一觞一咏之乐和他人的一觞一咏之乐有什么不同?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同样是文人盛宴,李白的这篇宴集序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作业布置:将这个对比阅读做成课题报告,通过本文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比较,结合时代特点,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小组合作完成,组长合理分配成员进行收集材料、整合材料、撰写材料、作报告。)
六、课堂小结
流传千古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它文辞的优美,更在于它传达给我们一种人生的哲理和态度,并给我们带来烙印着盛唐时代的乐观自信、豪迈豁达。希望同学们能在李白诗歌光环的照耀下畅怀自己自信的人生。
课件14张PPT。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诉幽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释字词 明内容
逆旅 过客
浮生若梦 秉烛夜游
良 以
召 假
序天伦 群季
坐花 羽觞古人以生为继,以死为归。“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序:通"叙"。天伦:"兄弟,天伦也。"范宁注:"兄先弟后,天之伦次。"后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为天伦。此处指兄弟聚会之乐。 兄弟长幼之序,曰伯、仲、叔、季,故以季代称弟。 乐之理 乐之事
因何行乐?
所乐何事? 人生苦短
古人秉烛
乐之理 美景当前
天伦相聚
兄弟多才
乐之事 高谈咏歌
共赏美景
赋诗罚酒及时行乐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合作探究今天,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及时行乐”的思想?“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古文观止》对比阅读:
同样是文人盛宴,李白的这篇宴集序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
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
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
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
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
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
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课题报告将这个对比阅读做成课题报告,通过本文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比较,结合时代特点,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
格式
题 目
搜集材料:
整合材料:
撰写人:
报告人:
正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