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原毁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原毁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1:59:13

文档简介

17、原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的虚实词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疏通文理结构,学习文章层次的建构。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情分析
学生文言知识有限,预习时需指导到位,课堂上也需要详细梳理文意。至于文章技巧,因学生基础有限,要求他们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即可。
3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理结构,学习文章层次的建构。
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原毁》教案
导入,作者简介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2. 写作背景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 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行正音,理解文意并向教师提出疑难。教师予以解答和补正,讲解文中重点虚实词、特殊句式等。
4. 文章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国治”)
5. 段落分析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是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是害怕别人进德修业。
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6. 文章主旨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7. 文章特点
(1)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课件34张PPT。原 毁
韩 愈写作背景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释题:原毁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 毁:诋毁、诽谤《原毁》: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责:责备,要求。
也:句中语助词,无意,表停顿。
重:严格。
以:连词,表并列。
周:周密、全面。
待:对待,要求
轻:宽容
约:简少。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道德修养);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以做好事为乐。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
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
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 求:寻求、探究。
所以:……的原因,……的道理。
是:这样。
乃:副词,却
以:而,连词,表修饰。
去:改掉
就:本义靠近,引申为追求、发扬。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
成为圣人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探究他成为周公的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及:比得上。 焉:代词,他。
?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 乃:却。
? 病:弊病,缺点。
? 身:自己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子却说:“赶不上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身要求既严格又全面吗?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是:这。
?足:足够,足以。
?善:形作动词,擅长。
?艺人:有才技的人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足够算是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二:数词作名词
?即:动词,肯定、看重。
?究:追究
?之:助词,取独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的表现),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取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 善:名词,善事。
? 易:容易。
? 修:学习,求进步。
? 能:学会,掌握。
? 乃:却
? 善:动词,擅长。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够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约吗?第1段段意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详:详尽、全面。
廉: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
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 (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善:优点
能:掌握
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
于:介词,表对象,译作“对”。
少:稍
而:连词,表承接
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稍有收获就停止下来,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足称:值得称赞。
用:才用,才能。
计:考虑。
图:考虑。
闻:名誉、声望。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能不值得称赞。”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之:音节助词,无意,舒缓语气。
以:介词,用,凭借。
身:自身,自己。
而:转折连词,却
望:希望,苛求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
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
是尊重自己的啊!
第2段段意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引发的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虽然:虽然这样
?之:宾前标志 不译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说的就是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学习,求进步。
怠惰的人不能有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1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2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应:附和
与1:名词,党与,朋友。
然:这,指代“其人之与”。
与2:介词,跟、同、和,后省略“之”
然:这,指代“其所疏远”。
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
我经常试验这个。(我)曾经试着告诉(对…说)大家:“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那么强硬的人一定从语言中表现愤怒,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色上露出愤怒。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我又曾经告诉(对…说)大家:“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同“悦”
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
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强硬的人一定会从语言中表现喜悦,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色上露出喜悦。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有作:有作为。
于:介词,处于、在
而:连词,表递进。
其:语气副词,表希望 、推测
几:差不多。
而:连词,表修饰。
理:治理,平定。
居于上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说法而记在心中,那国家就可以差不多治理好了。第三四段段意揭示以上做法所造成的后果(危害)及作论
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梳理、总结全文内容思考:结合全文,“毁”之源是什么?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中心论点) 思考: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效果怎样?课文内容:待己重以周不怠待人轻以约乐为善对 比  思考: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效果如何?课文内容:待人 详难于为善待己 廉自取也少对 比课文思路: 主 旨:
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毁消而国治总结语法现象1、 通假字:强者必说于色 “说”通“悦”2、 一词多义原:原毁(动词 推求)为是者有本有原(名词 根源)善:人乐为善(名词 善事)能善是(动词 擅长)己未有善(名词 优点、特长)与:必其人之与也(名词 党羽)不与同其利者(介词 和、跟) 闻:闻古之有周公者(动词 听说)其人之有闻也(名词 名望、声誉) 总结语法现象3、古今异义
众人:
古 普通人 今 大家、许多人
艺人:
古 有才技的人 今 戏曲曲艺演员,
某些手工艺工人
尝试:
古 曾经试过 今 试、试验 总结语法现象4、词类活用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意动 以……为快乐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形作名 善事
即其新,不究其旧; 形作名 新的表现;
过去的表现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形作动 擅长
取其一,不责其二; 数词作名词
一点优点;别的优点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词作状语
对外;对内虚词积累1、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她、它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
(2)动词 今译为:到、往
例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3)助词 1>结构助词 今译为:的
例释:今之君子则不然。
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今不译
例释: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3>宾前标志 不译
例释: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虚词积累2、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例释: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未少有得而止矣
4>表递进 今译为:而且。 例释:得吾说而存之,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韩愈年轻时求取功名屡有不顺,此间,经人介绍与洛阳的河南府法曹参军之女卢小姐订婚,并暂居卢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息,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肺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