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章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清晰了解土地改革开展的背景、过程及基本完成的情况。
准确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的相关史实。
深入理解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数据等资料,训练学生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增强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知与理解。
真切体会到中国农民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后,“耕者有其田” 的理想在共产党领导下得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背景及具体内容,明确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与核心要点。
全面掌握土地改革产生的重大意义,理解其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剖析土地改革的背景,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透彻理解土地改革意义的深层次内涵,如对农村生产力解放、国家工业化进程推动、政权巩固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对比法:将新中国土地改革与旧中国土地所有制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晰认识此次土地改革的新特征与进步性。
讲解法:鉴于本课内容对八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课堂上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证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如农民土地改革前后生活变化的案例,辅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相关土地改革的图片或播放简短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历史氛围。
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我们看到农民们在进行一些活动,他们拔除原来的地界碑,脸上洋溢着喜悦。那大家思考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农民会如此高兴?” 引发学生对土地改革相关内容的好奇与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土地改革的原因
展示解放前中国农村土地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知识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1949 年 9 月,北平。
主要内容
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成立作好了准备。
(二)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
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
时间:1951 年。
方式: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抗美援朝
原因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 “联合国军” 越过 “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1950 年 10 月 - 1953 年 7 月。
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
结果: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四、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法律依据: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时间:1950 -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占有情况的相关数据表格或柱状图:占农村人口不到 10% 的地主、富农,占有 70% - 80% 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 90% 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 20% - 30% 的土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思考这种土地占有情况会导致什么结果。
提问:“在这样的土地分配下,农村里的大多数人,也就是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与地主的生活相比,有哪些巨大的差异?”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常识与历史背景进行想象和描述。
进一步追问:“造成这种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源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得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罪魁祸首的结论。
总结: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终年辛勤劳作却难以维持生计,同时也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获得土地,所以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土地改革的概况
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相关图片或文件节选,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部法律是在什么时候颁布的吗?它的颁布标志着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明确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正式开始。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地主、富农、贫农、雇农、中农等不同阶级角色,发放《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资料,让各小组讨论自己所扮演阶级在土地改革中的诉求及理由。
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本阶级的想法,然后共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土地如何分配、地主的土地如何处置、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等。
提问:“土地改革是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吗?它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是从 1950 年冬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义
展示《土地房产所有证》图片,讲解其代表的含义,说明土地所有制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展示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材料二:1949 年与 1951 年粮食产量对比表格,以及棉花等工业原料作物 1951 年产量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展示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请学生阅读并思考,从信中能感受到农民怎样的心情,土地改革对农民和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
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课堂练习
展示一些与土地改革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如:
选择题: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
填空题:土地改革开始于____年,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简答题:简述土地改革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
(三)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的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开展土地改革,到 1952 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政权。
强调土地改革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举措,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去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故事或见闻,然后整理成一篇短文,下节课进行分享。
推荐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电影《白毛女》等,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对比数据、小组角色扮演、分析材料等,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土地改革意义的深层次内涵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引入生活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积极深入,需要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度,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DAN YUAN DA GAI NIAN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彭德怀、黄继光、邱少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1949年9月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首都、代国歌、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标志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_________的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起____________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__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_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以____________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正式确立
新中国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毛泽东
北京
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
人民英雄纪念碑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标志
开国大典
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意义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_______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________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____________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
帝国主义
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
标志
_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_______________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
________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祖国大陆
1951
阿沛·阿旺晋美
和平解放西藏
(1)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2)人民实现当家做主。
(3)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标志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原因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性质
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英雄代表
黄继光、邱少云
意义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背景
(1)_________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______武装干涉朝鲜内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
美国
美军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人物
_________
彭德怀
开始
1950年10月,_______________开赴朝鲜战场
中国人民志愿军
结束
_________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取得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53年
胜利意义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___;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地位
战斗英雄
事迹:_________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英勇牺牲;_________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精神:高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赞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_______________”
黄继光
邱少云
爱国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
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3)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奋战。
(4)全国人民、国际正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时间
1950—1952年底
颁布法律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措施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意义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原因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依据
_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的土地所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农民
成效
到_________底,除部分______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2年
意义
政治上: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_______,消灭了____________;____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民族
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阶级
农民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工业化
(1)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3)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1)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各省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950—1952年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改革时期颁布的法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件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制度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正式确立。
土地改革完成——确立了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农民
(三)标志类
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1年______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953年7月,______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____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藏
美国
土地改革
(四)人物类
_________——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_________——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路,英勇牺牲。
_________——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彭德怀
黄继光
邱少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______的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的胜利,中国从此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____________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____________获得统一,而不是全国完成了统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临时宪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
祖国大陆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___________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后土地的所有制由______土地所有制变为______土地所有制,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两者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国土地法大纲
辛亥革命
土地改革
地主
农民
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内容
意义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代国歌、国旗、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标志 开国大典 时间
地点
概况
意义 国内 国际 1949年10月1日
(续表)
北京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后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例1 “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不仅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文中评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全国人大召开
新中国成立。
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
事件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背景
时间
新中国成立
美国侵略朝鲜,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派遣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新中国成立时,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1951年
1951年10月—1953年7月
1950—1952年底
(续表)
事件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概况
结果
人民解放军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续表)
事件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影响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一事件的场景?“28响”的含义所涉及的起止时间、事件分别是什么?
开国大典的场景。
“28响”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28年奋斗历史。
开国大典。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在中央和平解放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支持和平解放,他们不希望久经帝国主义蹂躏的家乡再次经历战火。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解放。
(2)材料二表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要谈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三 在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3)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在中国称为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这场战争“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遏制了美国的扩张,为我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遏制了美国的扩张,为我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材料四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改革的意义。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4)依据材料四,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综合以上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考查主题拟定、归纳或概括的题中,如涉及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一般可联系“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作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考点一 新中国的成立
考情分析:
考查角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意义;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考查题型: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等。
例1 (河池中考)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限定时间。
由“活动现场”和升旗仪式可推断是开国大典。
新中国的国旗。
1912年。
1921年。
召开于开国大典之前,不符合题干信息。
D
变式训练1 (衡阳中考)《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
A.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考点二 抗美援朝
考情分析:
考查角度:抗美援朝的时间、原因、英雄人物及意义。
考查题型: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等。
例2 (济南中考)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口号是时代的呐喊。若为如图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你认为哪句最合适?(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C.“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图片所示为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与北伐战争有关。
与抗日战争有关。
与人民解放战争有关。
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
D
变式训练2 (益阳中考)如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战争的形势图。此战争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A
考点三 土地改革
考情分析:
考查角度:土地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法律依据及意义,本考点常与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考查题型:选择题、材料题、探究题等。
例3 (随州中考改编)如图是新中国某个时期农村粮食产量的变化示意图(单位:亿吨),对图中数据变化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C.进行了土地革命 D.实行打土豪,分田地
1949—1952年,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发生在1927—1937年。
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A
变式训练3 (宁夏中考)如表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据表中数据可知,到1952年中国广大农村( )
A.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C.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D.基本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阶级 占总人口比例 1946年占有耕地 1952年占有耕地
地主 4.75% 64.38% 4.3%
农民 73.37% 7.21% 73.02%
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