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1.5.1.1 有理数的乘法
第1章 有理数
【2024新教材】湘教版数学 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准确判断有理数乘法运算结果的符号,正确计算有理数的乘法。
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有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升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
在探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类比能力,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掌握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中负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正的算理。
在复杂的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灵活选择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并正确处理运算过程中的符号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小明以每分钟 2 米的速度向东行走,3 分钟后他在什么位置?如果小明向西行走,速度不变,3 分钟后他又在什么位置呢?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向西为负方向,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二)新课讲授(20 分钟)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
正数与正数相乘:对于刚才小明向东行走的情况,速度是 +2 米 / 分钟(向东为正),时间是 3 分钟,根据路程 = 速度 × 时间,那么他行走的路程是\(( + 2) 3 = 2 3 = 6\)米,这表示小明在出发点东边 6 米处,也就是正数与正数相乘,结果为正,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负数与正数相乘:如果小明向西行走,速度是 -2 米 / 分钟(向西为负),时间是 3 分钟,那么他行走的路程是\(( - 2) 3\)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明每分钟向西走 2 米,走了 3 分钟,就是一共向西走了 6 米,所以\(( - 2) 3 = - 6\)米,这说明负数与正数相乘,结果为负,积的绝对值同样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正数与负数相乘:根据乘法交换律,\(3 ( - 2) = ( - 2) 3 = - 6\),即正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也是负,积的绝对值为两因数绝对值的积 。
负数与负数相乘:提出问题,如果小明向西行走,时间是 -3 分钟,这里的 -3 分钟可以理解为是 3 分钟前,那么\(( - 2) ( - 3)\)表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相反意义来思考,小明向西走,3 分钟前他的位置应该在出发点东边 6 米处,所以\(( - 2) ( - 3)=6\),即负数与负数相乘,结果为正,积的绝对值是两个因数绝对值的积。
归纳法则: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各种情况,小组讨论并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多个有理数相乘
举例分析:计算\(( - 2) 3 ( - 4)\),先计算\(( - 2) 3 = - 6\),再计算\(( - 6) ( - 4)=24\) ;计算\(( - 2) ( - 3) ( - 4)\),先算\(( - 2) ( - 3)=6\),再算\(6 ( - 4)= - 24\) 。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结果,总结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几个不等于 0 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有一个因数为 0,积就为 0。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回顾整数乘法运算律:我们在小学学过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如\(2 3 = 3 2\)(交换律),\((2 3) 4 = 2 (3 4)\)(结合律),\(2 (3 + 4)=2 3 + 2 4\)(分配律) 。
探究在有理数乘法中的适用性:通过举例验证,如\(( - 2) ( - 3)=( - 3) ( - 2)\),\([( - 2) ( - 3)] 4=( - 2) [( - 3) 4]\),\(( - 2) [( - 3)+4]=( - 2) ( - 3)+( - 2) 4\) ,得出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强调应用价值: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有理数乘法运算更加简便,比如计算\(( - \frac{1}{25}) 125 ( - 4)\),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得\([( - \frac{1}{25}) ( - 4)] 125=\frac{4}{25} 125 = 20\) 。
(三)例题讲解(10 分钟)
例 1:计算
(1)\(( - 5) ( - 6)\);(2)\(\frac{3}{4} ( - \frac{8}{9})\);(3)\(0 ( - 7.8)\) 。
解:(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乘,\(( - 5) ( - 6)=+(5 6)=30\);
(2)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frac{3}{4} ( - \frac{8}{9})= - (\frac{3}{4} \frac{8}{9})= - \frac{2}{3}\);
(3)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所以\(0 ( - 7.8)=0\) 。
例 2:计算\(( - \frac{1}{4} + \frac{1}{6} - \frac{1}{8}) ( - 24)\)
解:运用乘法分配律,\(
\begin{align*}
&( - \frac{1}{4} + \frac{1}{6} - \frac{1}{8}) ( - 24)\\
=&( - \frac{1}{4}) ( - 24) + \frac{1}{6} ( - 24) - \frac{1}{8} ( - 24)\\
=&6 - 4 + 3\\
=&5
\end{align*}
\)
通过这两个例题,详细展示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准确运用乘法法则和运算律,规范解题格式,特别是注意符号的处理。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计算下列各题
(1)\(9 ( - 11)\);(2)\(( - \frac{2}{3}) ( - \frac{9}{4})\);(3)\(( - 3) ( - 4) ( - 5)\);(4)\(( - \frac{1}{2}) ( - \frac{2}{3}) ( - \frac{3}{4}) ( - \frac{4}{5})\) 。
用简便方法计算
(1)\(( - 125) ( - 25) ( - 8) ( - 4)\);(2)\((\frac{1}{4} - \frac{1}{2} - \frac{1}{8}) 16\) 。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符号错误、乘法法则运用不熟练、运算律使用不当等,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0。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确定方法:负因数个数为偶数,积为正;负因数个数为奇数,积为负;有一个因数为 0,积为 0。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其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
强调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如乘法运算中符号的判断、运算律运用的时机和方法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书面作业:课本相关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规范解题步骤,在计算过程中注明每一步运用的法则或运算律。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涉及有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如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计算等,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分析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如符号混淆、法则运用错误、运算律选择不当等。思考在后续教学中如何通过更多实例、针对性练习和有效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新课导入
5×6=______
5×0=______
正数×正数=正数
正数×0 =0
0
30
5×(-6)=?
(-5)×0=?
(-5)×(-6)=?
正数×负数=?
负数×0 =?
负数×负数=?
在小学学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并且知道利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你还记得分配律的公式?
a×(b + c)=ab + ac
现在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目的就是让有理数的乘法也满足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探索新知
探 究
3×(-5)应当规定为多少?
2×(-5)= ________
(-5)+(-5)=________
(-5)+(-5)+(-5)=________
根据上面的值,猜猜一下的值:
3×(-5)= ________
-10
-15
-10
-15
3×(-5)应当规定为多少?
3×(-5)+3×5=3×[(-5)+5]=3×0=0 .
3×(-5)与3×5 互为相反数.
3×(-5)= - (3×5)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有
思考: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5)×3该怎样规定?
(-5)×3= - (5×3)
正数与负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就必须规定:
2×0= ________
0×(-5)= ________
(-5) ×0= ________
0×2 = ________
计算:
0
0
0
0
0与负数相乘得0.
思考:任何数与0相乘,得数是多少?
探 究
(2) (-5)×(-3)应当规定为多少
(-5)×(-3)+(-5)×3=(-5)×[(-3)+3]=(-5)×0=0 .
(-5)×(-3)与(-5)×3互为相反数.
(-5)×(-3)=-[(-5)×3]=-[-(5×3)]=5×3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则有
负数与负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为了满足有理数的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就必须规定: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0乘任何数都得0 .
计算:
(1)3 ×(-2); (2) (-8) ×5 ;
(3)0 ×(-6.18) ; (4) ;
(5) ; (6) ;
(7) .
解:
(1) 3 ×(-2)=- (3 ×2) =- 6 .
(2) (-8) ×5 =- (8 ×5) =- 40 .
(3) 0×(-6.18)=0 .
(+)×(+)→( )
(-)×(-)→( )
(-)×(+)→( )
(+)×(-)→( )
+
+
-
-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填空:
若a<0,b>0,则ab______0 ;
若a<0,b<0,则ab______0 ;
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
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
若ab=0,则a、b应满足_________________.
<
>
a、b同号
a、b异号
a、b至少有一个为0
两数的符号特征 积的符号 积的绝对值
同号
异号 一个因数为 0 +
-
绝对值相乘
得 0
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课堂练习
【课本P32 练习 第1题】
1.计算
(1) 13×(-7);
(2) (-15)×(-16);
(3) (-9.8) × 0;
(4) 0×(-18) .
解:
(1) 13×(-7)=- (13×7) =-91;
(2) (-15)×(-16)=15×16=240;
(3) (-9.8) × 0=0;
(4) 0×(-18)=0 .
2. 计算:
(1)
(2)
(3)
(4)
(-4.2)×1.3 ;
(5)
(-1.5)× (-6.4) .
(6)
【课本P32 练习 第2题】
解:
(1)
(2)
(3)
2. 计算:
(1)
(2)
(3)
(4)
(-4.2)×1.3 ;
(5)
(-1.5)× (-6.4) .
(6)
【课本P32 练习 第2题】
解:
(4)
(-4.2)×1.3=-(4.2×1.3) =-5.46 ;
(5)
(-1.5)× (-6.4)=1.5×6.4=9.6 .
(6)
3.刘欣的妈妈每天早上要送新鲜蔬菜到菜市场去卖,下面是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质量记录表(每筐以 25 kg 为标准质量):
求这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总质量.
解: 25×30+4×(-0.8)+6×(+0.6)+3×(-0.5)+4×(+0.4)+
4×(+0.5)+4×(-0.3)+5×(+0.3)
= 750+(-3.2)+3.6+(-1.5)+1.6+2+(-1.2)+1.5
= 752.8 ( kg )
答:这一周送出的 30 筐新鲜蔬菜的总质量是 752.8 kg.
1. 母题教材P31例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A.
B.
C.
D.
返回
2. [2025永州月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A. 两数相乘,积比每一个因数都大
B.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数异号
C.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0,那么这两个因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
D. 两数相乘,如果积为负数,那么这两个因数都为正数
3. [2025长沙明德集团期末]若,且 ,则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返回
4. 已知数轴上的点,分别表示数, ,其
中,.若,数在数轴上用点 表示,
则点,, 在数轴上的位置可能是( )
B
A. B.
C. D.
【点拨】因为,,所以 ,即
.所以点应在 和0之间.故选B.
返回
5. 在化学实验中,常采用水冷却、真空冷却等
方式将物体温度降下来.现采用真空冷却的方式将某种标本的
温度稳定下降,每分钟的变化量是 摄氏度.假设现在标本
的温度是5摄氏度,则4分钟后这种标本的温度是____摄氏度.
返回
6.在计算 时,小明是这样做的:
原式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他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是从哪一步开始出错的?把它改
正过来.
【解】不对,是从第二步开始出错的.
改正:原式 .
返回
7. 有理数,,,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B
①若,则;②若,则 ;
③若,则;④若,则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 D. ②④
返回
8.已知排好顺序的一组数:4,,0,,, ,7,
.若从这组数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和,则 的值中共
有____个不同的负数.
12
返回
9. 数学运算奇妙无穷,小明在学习有理数
时发现,存在两个有理数之和等于这两个有理数之积,如:
.请你再找两个满足以上规律且不相等的有理数,
这两个有理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即可).
和4(答案不唯一)
返回
10. 按如图程序计算,如果输入的数是 ,
那么输出的数是______.
课堂小结
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
步骤
先确定积的符号
再求绝对值的积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0乘任何数都得0.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