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鞭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鞭贾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0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鞭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本文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和生动传神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多诵多读,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两个班都是体育班,学生对语文的偏见根深蒂固,其基础较为薄弱,他们的状态是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每天的课堂导入,我都是想方设法要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才能很好地开展我的课堂。
3重点难点
识别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本文比喻手法的运用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整体感知,多诵多读,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4.1.2学时重点
1、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4.1.3学时难点
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重温文言寓言《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活动2【讲授】文题解读
文题解读
鞭贾,“鞭”是“鞭子”,“贾”是“商人”的意思。柳宗元借寓言故事塑造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此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鞭贾”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
活动3【活动】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有《柳宗元集》45卷,附外集两卷及补遗,搜辑比较完备。
活动4【测试】拼音比赛
鞭贾(gǔ)
鬻(yù)
拳蹙(cù)
蹇仄(jiǎn
zè)
翲然(piào)
爚汤(yuè)
长乐坂(bǎn)
踶(dì)
粪壤(rǎng)
一误而过其分(fèn)
遬然枯(sù)
濯之(zhuó)
栀(zhī)
掐之灭爪(qiā
mò)
活动5【练习】借助学案,疏通字词
5.通假字
遬然枯
“遬”同“速”,极短时间,极快速。
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僮”通“童”,童仆。
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爚汤以濯之
“爚”名词作动词,烧
视其握
“握”动词作名词,把柄
8.古今异义
余曷不至于公卿
古义:升级,升官。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则伏而笑
古义:弯腰。
今义: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
活动6【活动】复述寓言,初探寓意
复述寓言,初探寓意
1.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第一段
2.复述故事情节:卖鞭——买鞭——视鞭——濯鞭——鞭折
3.研讨:课文中鞭子有什么特点?
【明确】
外表:“首”、
“握”、“行水”、“节”、
“举之”、“色泽变化”。
使用:“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
质地:“空空”、“粪壤”
小结:(1)这是一条没有多大用处的鞭子,是华而不实的鞭子,显而易见,鞭子不值五万元。
(2)富者子知道真相,但是他却执迷不悟,结果只能是击马而折,坠地而伤。
4.自主理解,畅谈寓意
(学生可不受课文束缚,各抒己见。)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4.2.2学时重点
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4.2.3学时难点
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温故而知新
文中写了怎样一个故事?请根据文中不同的人物身份的口吻来复述故事情节。
活动2【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①声音要洪亮,吐字准确、清晰,停顿恰当。
②想象当时人物的心态表情,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寓意。
活动3【讲授】回归文本,研读寓意
探究讨论:回归文本,研读寓意
1.齐读第二段
2.展示背景材料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
3.思考探究:鞭子与官员有何联系?
(1)鞭的特点与文中提到的某些官员的特性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A.鞭的特点:黄而泽的外表引人注目
B.官员的特点: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
(2)鞭的使用状况与某些官员的工作能力有何对应关系?
明确:A.鞭的使用状况:“然犹持之三年”、“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B.官员的工作能力:“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陈力:出力。御:治理,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4、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1)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买鞭之事讽刺世俗之风。
(2)批判的具体内容:
A.表面是讽刺了那些平庸无能的小人求其过分的欲望,告诫人们不要被虚伪所骗,更不要被骗后仍执迷不悟;
B.
深层含义:直斥统治者(暗讽皇帝),使空无内物的小人爬上高位
(3)手法:类比、比喻(隐喻)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小结课文:本文紧紧抓住鞭的质地、作用进行描绘,并使之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巧妙的隐喻关系。有力地对当时官场中言过其实的不良风气的讽刺与抨击,警示朝廷要慎于用人。
2.感受精神:“文格见人格”,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
【参考】敢于批判社会时弊、关心社会的精神品格。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二选一)
1.读完本篇寓言,联系现实,你有什么感触?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2.完善寓言续写,把现代汉语转化成文言文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