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鞭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本文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和生动传神的语言;4、了解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现世的忧愤之情,增强时代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积累,但在文学、文化方面储备薄弱;
2、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和自信心方面也不足
3重点难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 解题
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21岁考取进士,在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参加了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47岁死于柳州。在文学上他与韩愈一道倡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卓越贡献。
活动3【讲授】分析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活动4【活动】理清结构
文章篇幅短小,只有两个自然段,符合一般小品文的格式:第一自然段,叙述故事情节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自然段,由前文引入作者的写作目的,借以讽刺当世的官员。
鞭贾之言-----------------抨击时世
引子-------------------目的
活动5【讲授】分析主旨
本文通过对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
活动6【讲授】艺术鉴赏
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
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之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
2、语言生动,传神精当。
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一系列情态语言的描述,使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献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人选者的行文技法。
活动7【讲授】分析重点
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具体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提示: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作者夸鞭之时说到“吾害其黄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当作者“汤以濯之”后,即成“枯”“苍然白”,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之所以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的文章主旨服务,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提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下文朝中官员的本质作一披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刻地揭示这一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
活动8【讲授】解决难点
1、如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
提示:应该说文章的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其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和个人情操在文中表现的比较充分。在最后,作者写到“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而获坠伤之患者乎!”可以看出,作者是为当朝者担忧,也就是为社会担忧——有如此官员在朝,如何不让人揪心。
2、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有没有指导意义?我们该如何借鉴本文的思想?
活动9【练习】拓展练习(课后作业)
1、阅读下文,思考下文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卖柑者言(〔明〕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启示:
2、文中寓言给了我们当代什么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感受。
课件11张PPT。鞭 贾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故人称柳河东。贞元9年(793),进士及第。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21年(805),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擅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10年(815),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一、?解题文章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行文技巧。二、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三、翻译市之鬻鞭者(鬻:读音yù,卖,)人问之,其贾宜五十(贾:读音gǔ,价,)必四五万。复之以五十(复:回复,这里指还价,)则伏而笑(伏:弯腰;)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市场上有个卖鞭子的人,别人问价,他的鞭子只值五十,他必定说四五万。别人还价五十,他就假装笑弯了腰;别人还五百,他就假装有点恼火;别人还五千,他就假装大怒;必须要以五万的价钱才行。有富者子,适市买鞭(适:到),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拳蹙:卷曲,收缩。遂:顺遂,舒展);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蹇仄:蹇读音jiǎn。歪斜。植:直);其行水者(行水:鞭子的缨),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墨而无文(朽墨:朽败晦暗。文:纹理);掐之灭爪(灭:读音mò,说明没有韧性),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翲:piào飘)。 有个富家子,到市场买鞭子,出五万买了他的鞭子,拿着来向我夸耀。看那鞭子的顶端,卷曲不舒展;看那手握的地方,歪斜不直;鞭子的缨,前后衔接不和谐流畅;它的节朽败还没有纹理;用指甲掐感觉指甲陷进去,而没有尽头缺乏韧性的反作用力;举起它,飘飘然如同无物。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云者……”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爚汤:爚读音yuè,火光,这里作动词,烧。汤:热水。濯:读音zhuó,洗),则遬然枯(遬:读音sù,收缩),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栀:读音zhī,栀子树的果实可以做黄色染料),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我说:“你怎么买这样的鞭子却不可惜那五万啊?”回答说:“我喜欢它的黄色和有光泽,并且卖的人说……”我便叫童仆烧热水来洗那鞭子,马上就收缩并枯萎,苍然发白。原来的黄色是染的,光泽是上了蜡。富人不高兴,但是还用它用了三年,后来有一天从东郊出城,在长乐坡下与人争道。马互相踢,于是拼命甩鞭子,鞭子折断成五六节。马互相踢打不停,掉落在地上,鞭子损毁了。看那鞭子里面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粪土,无所依赖所以落地即毁。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陈力:出力。御:治理),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当今那些伪装自己的外貌、粉饰自己言论,以求在朝廷推销自己的人,适合官员的能耐就还好,一旦错给了职位超过其能耐就开心,只是适合他们的能耐的官职他们就反而会恼怒地说:“我为什么不能是公卿?”这样而官到公卿的还真多啊。处在没事的时候,即便过个三年也不会有什么损害。一旦有事,派他们成为出力的一员去治理事物时,就用那如同以空空如也的能耐,粪土一样的质地,而责成他们实现大力甩鞭的效用,还有不在用的时候被折断而以致于坠地、损毁的忧患吗?四、结构文章篇幅短小,只有两个自然段,符合一般小品文的格式:第一自然段,叙述故事情节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二自然段,由前文引入作者的写作目的,借以讽刺当世的官员。关系如图所示: 卖鞭、买鞭者之言?----------抨击时世 ???? 引子?-------------------目的五、主旨本文通过对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卖柑者言(〔明〕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贮藏柑子,经历一年也不腐烂。拿出它来,依然光泽鲜亮,玉石般的质地,黄金似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售价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子,是准备用它装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灵、招待宾客呢?还是要夸耀它的外表来迷惑傻瓜和瞎子呢?干这骗人的勾当,太过分了啊!”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子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种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靠它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还没听见有说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世上干骗人勾当的人不少,难道就我一个吗?您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当今那些佩带兵符、坐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人才,他们真的能够传授孙武、吴起的韬略吗?那些高高地戴着官帽,腰上拖着长长带子的人,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重臣,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挡,百姓贫困却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整顿,白白地耗费国家仓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敞的厅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足了美酒,吃饱了鱼肉的人,哪一个不是庞然大物、令人生畏,哪一个不是威严显赫、可供效法呢?可是无论到哪里,又何尝不是外表象金玉、内里像破絮呢?现在您对这些不去分析明辨,却来查究我的柑子!”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我沉默着,无言答对。回来再想想他的话,觉得他好像是东方朔一类人物,难道他是对世事表示愤慨,对邪恶表示憎恨的人吗?他是假借柑子来进行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