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3课 名曲欣赏——《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课件(共18张PPT+内嵌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3课 名曲欣赏——《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课件(共18张PPT+内嵌音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7-08 11: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3课 名曲欣赏
——《黄河大合唱》
第四乐章:《黄水谣》
花城版六年级下册音乐
创作背景
1938年武汉沦陷后,光未然随抗敌演剧队东渡黄河,目睹船夫与激流搏斗的场景,结合抗战现实创作组诗;冼星海在延安窑洞中仅用6天完成谱曲。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代杰出作曲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生于澳门贫苦渔民家庭,留学法国巴黎音乐学院。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抗战歌曲,鼓舞民族斗志。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老河口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共党员,早年投身革命,1939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成为抗战经典。代表作还有《五月的鲜花》,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被誉为"黄河之子" 。
欣赏歌曲:《黄水谣》
这是一首与其他乐章形成很大反差的抒情性合唱,以歌谣式三段体写成,旋律朴素,平易动人。
聆听第一段旋律
再次聆听:第一段旋律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段旋律抒情、优美、亲切,表达人民群众在苦难中对家乡美景的追思,描绘了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
聆听第二段旋律
再次聆听第二段旋律,从第二段旋律中你听到了什么?
第二段以突然闯入的男声低音区悲痛的音调,以及缓慢的速,将人们带到我国大好河山遭受敌寇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那段历史中去。
聆听第三段旋律
再次聆听:从第三段旋律中,你能想到什么样的一幅景象?
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题减缩的再现。黄河奔腾依旧,但遭到侵略者践踏的生活,呈现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
结尾部分:作曲家采用短小的尾声,来渐渐平息人们的感情。
完整聆听:从这首歌曲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歌曲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反映了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不屈精神 1。歌词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如“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也有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如“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拓展延伸:观看《黄水谣》演唱视频,边听边跟着唱一唱你熟悉的部分。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