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囚绿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探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说明:一篇有内涵的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读懂并把握其基本写法。基于这一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就只有这两点。
2学情分析
时下的教学改革,有一个最主要的表现:集体备课,设计好“导学案”、“预习稿”之类,上课后就让学生就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一切全由学生进行合作展示,老师彻底退居幕后,只是适当加以补充、引导。这种做法,抓住了教学的核心所在,应该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如果片面强调顺应课堂教学改革大势,忽视了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的作用,过多关注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的“教”,也许,这样的语文教学改革怎么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3重点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委婉表达感情的方式及作用。
说明: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如何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结合时代背景,读懂这种类型的散文?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万万不能忽视
一、整体把握
老师: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这是
去年夏间的事情。
2、这是去年
夏间的事情。
3、这是去年夏间
的事情。
(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发言,老师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陆蠡
2、陆蠡和绿发生于
3、陆蠡和绿之间发生
说明:上课之初,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旨在抓住课文第一句话,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明白语序的重要性。
二、品读课文
1、囚绿
(1)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自私)
(2)老师:被囚后绿的表现如何?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绿在变化)
(3)老师:囚绿后作者的心情怎样?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参考:矛盾心情)
说明:从“囚绿”开始,是因为课文的标题是这样,更因为课文的重点、文章的主题是这样。所以,我先从最重要的“囚绿”这一点开始,学生合作解决三个问题,然后再慢慢一步一步回头进行分析。
2、赏绿
(1)老师:请找出5—7段每段的关键句。小组讨论回答。(参考:宝贵、快活、守望)
(2)老师:请指出5—7段各用的表现手法。小组讨论回答。(参考:直言、比喻、描写)
说明:必须引入学生的合作学习机制。老师设计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互相探究的过程中分享、感受,得出相关结论。
3、遇绿
老师:作者极为欣赏的这片“绿”是怎样来的?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房间小湿差热,心情满足而喜悦——因为关心这片绿影,所以选绿,从而选房)
说明:记叙性散文,必须有其“原因”。所以,这里特意设计好让学生去探究“囚绿”的缘起。同时,也算将课文开头部分作一个分析吧。
4、释绿
老师:作者“囚绿”到什么时候?他是怎样“释绿”的?又是如何评价这片绿的?(要求尽量用文中语言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略)
说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三、探讨主旨
1、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是按照作者在北平“选房——蜗居——亲近——离开”的发展顺序展开课文的,现在我们探讨一下:能否将本文标题改为“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之类?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参考:不行!)
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内容:
(1)作者写了“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凝聚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情感恰恰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2)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以下的变化:从“绿影”到“绿色”到“绿囚”到“绿友”。可以说,让作者凝注情感的是绿,让作者饱含感情的是绿,如果以“我在北平的日子里”为题,则会流于平淡,缺乏重点,无法突出文章主旨,更无法充分表达感情。
说明:关于课文主旨的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学生获得的最后结论必须是在你认可的正确的范围内的结论,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展开研讨,老师适当给予点拨、导引、启发,在师生的合作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实践证明,没有老师的引领、启发,学生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很困难的。
2、老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绿”为题,而要题为“囚绿记”?你知道作者的这种写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参考答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也因为作者本人。如果留意,就会从课文的一些文字中找到依据:这是日本侵华刚开始的时候,也即文中所说中国人被囚禁的时候。同时,联系作者的个人情况,作者如此喜欢绿,难道不正代表他向往光明、呼唤和平、永不屈服、坚忍不拔吗?因此,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本文的标题也就必须确定为“囚绿记”,而不能冠之以平平淡淡的“绿”。)
说明:对课文标题的分析和对作者的了解很重要,而学生往往不能想到去分析标题、了解作者,所以,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同时,课文只是例子,所以我再设计了让学生通过本课文,进一步了解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本堂课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托物言志的理解、对于知人论文的把握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看来,这一点的设计还是成功的。
四、总结归纳
老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阅读这一类的散文时,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散文阅读要领:知人——了解作者;解题——探究标题;品文——研读文句;质疑——深度思考)
说明:关于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顺利完成了的。不过有老师采用我的这个设计进行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当堂完成,我觉得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我认为,让先生学完以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升到对这一类散文的学习这样的高度,这样的做法正好体现我们老师的作用,应该坚持。
综合以上的设计及其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在现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鼓励他们讨论,激励他们上台展示,而缺乏老师对学生学习内容的高屋建瓴地精心设计,这样的课堂,估计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尽管这样的语文课堂会很热闹,很时尚,很教改。我的这个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从(课)内而(课)外,共涉及了14道合作学习思考题,将学生的“学”掌控在教师的你“教”之中,既高度重视了学生的“学”,又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实际的教学是成功的。
所以,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但不能可有可无,更应该加倍重视,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