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教学设计+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教学设计+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08:30:40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期 秋季
课题 故乡
教学目标
1. 默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感知主要内容。 2. 通过变化的环境描写,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难点: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探究作者心中的愿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故乡就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幸福的字眼。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余光中笔下的江南都是那么的诗意和美好。但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冒着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后,却感到“非常的悲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跟随鲁迅的脚步,走进故乡,一起感受小说独特的魅力。 二、读懂小说 (一)学习任务一:知晓三个要素 在908班教室,同学们正在开展 “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主题探讨活动。 请你根据所学课文《驿路梨花》,以“读懂一篇小说,我觉得应该了解小说的 ”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材料补充】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定义告诉我们:读懂一篇小说,需要了解它的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学习任务二:读懂一个情节 请大家浏览全文,找到文章的线索,并划分段落,梳理情节。(停顿) 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作者按照“回故乡(1-5)——在故乡(6-77)——离故乡(78-88)”的思路展开,重点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三)学习任务三:分析两种环境 【问】文章课题是《故乡》,那么文章中究竟出现了几个故乡呢?分别表现了哪些不同的场景呢? 现实中的故乡(2段) 回忆中的故乡(12段) 理想中的故乡(88段) 【问】三个故乡的场景让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根据已有的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方法,在作者描绘的故乡画面旁边进行批注。 1.现实中的故乡——衰败——悲凉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们可以从“深冬”“阴晦”“冷风”“呜呜”等词语感受到浑身刺骨的寒冷,那是一种身体的冷;还可以从“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等词句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冷。看到衰败、萧条、没有生机和活力,还带着一股忧郁气息的故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回忆中的故乡——美丽——欣喜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作者描写回忆中的故乡时,所运用的色彩鲜活而饱满,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如“深蓝”“金黄”“碧绿”等词描绘出了一个美丽的故乡,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欣喜。 3.理想中的故乡——美好——祈盼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作者希望的故乡是静谧美好,有生机,有活力的,“碧绿”“深蓝”“金黄”色彩明净鲜艳。作者离开故乡时,依然带着希望和祈盼,期待美好的故乡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 (四)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我们从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探到了作者的一种愿想。小说开头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深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而结尾处却是有生机活力,美丽静谧的故乡蓝图。作者回到离别多年,相隔甚远的故乡,心情自然是急切的,但发现故乡的冷涩,身体和精神都感到悲凉,悲凉中便有了愿想,希望故乡能像小时候的故乡一样美好。 作者内心的悲凉不仅仅是故乡的自然环境,真正让作者内心悲凉的是精神上的冷,这种冷是社会环境造成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写作背景,一起来探究原因。 【写作背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越发地萧条破败,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渴望改变现状,就在1921年1月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你能在课文里找到写作背景的影子吗? 74段: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1919年,我们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牢牢地压在老百姓的头上,中国人民经受了剥削和压榨,生活日益贫困。 悲凉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让 “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我”希望人们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 读懂一篇小说,我们需要了解情节和环境,尤其是环境描写的变化之处,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探究环境变化的原因,能让我们窥探其中隐藏着的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问题,看看在如此悲凉的环境下,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本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聆听!(共22张PPT)
故乡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中学语文(统编版)
读懂一篇小说

在908班教室,同学们正在开展 “如何读懂一篇小说”的主题探讨活动。 请你根据所学课文《驿路梨花》,以“读懂一篇小说,我觉得应该了解小说的 ”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任务一:知晓三个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学习任务一:知晓三个要素
学习任务二:读懂一个情节
请大家浏览全文,找到文章的线索,并划分段落,梳理情节。
学习任务二:读懂一个情节
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
回故乡(1-5)
在故乡(6-77)
离故乡(78-88)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学习任务三:分析两种环境
文章课题是《故乡》,那么文中出现了几个故乡呢?分别表现了哪些不同的场景呢?
回忆中的故乡
(12段)
理想中的故乡
(88段)(88
现实中的故乡
(第2段)
三个故乡的场景让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你根据环境描写的分析方法,在作者描绘的故乡画面旁边进行批注。
学习任务三:分析两种环境
批注是阅读时,我们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常见的批注形式有感悟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等。
学习任务三:分析两种环境
现实中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现实中的故乡
衰败
悲凉
“深冬”“阴晦”“冷风”“呜呜”
“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身体的冷
精神的冷
回忆中的故乡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回忆中的故乡
色彩鲜活而饱满,
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美丽
欣喜
理想中的故乡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理想中的故乡
故乡静谧美好
色彩明净鲜艳
美好
祈盼
自然环境
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社会环境
悲凉
【写作背景】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越发地萧条破败,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他渴望改变现状,就在1921年1月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自然环境
学习任务四:探究一种愿想
社会环境
残酷 悲凉
美好的憧憬:自由、平等、幸福
谢 谢 大 家 的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