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寒风吹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品味课文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特色,鉴赏作品丰富的意蕴。
3、德育目标: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感受生命的严酷,树立起在人生困境中的自信与希望。
2学情分析
所教班是两个理科班,语文基础一般,但其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强,上课较为积极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是一篇有关生命和人生感悟的抒情散文。学生学过几篇有关生命的课文,已经对生命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活有一定的理解与感悟,但本文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又含蓄的语言,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以及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与残酷,使文章乍读之下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有所取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梳理教学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文本为基础和学生一起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过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引领学生感受文中在彻骨寒意中鼓荡着的丝丝暖意,让学生经受一次精神洗,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知道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孤独、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自信,自强不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生活的独特感悟;把握主旨,感受生命的严酷,引导学生学会承受人生中的“寒风”——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树立起自信与希望。
教学难点:
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寒风”和“吹彻”在文章中的丰富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体验寒冷
同学们去过北方吗,哪里的冬天寒风呼啸(播放北风呼啸的音频文件)。我们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对于那种彻骨的寒冷仅仅停留在想象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沙湾作家刘亮程的寒冷世界里去做一番切身的体验。新疆沙湾,那里冬季的气温在-20℃左右。大雪纷飞,寒风怒吼,是那里常见的气候环境。刘亮程对冬天寒风的体验可谓深入骨髓。
活动2【讲授】解读课文
(一)预习效果检查
用几个词语概括你预习课文时的真实感受: (一两个学生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总结,用PPT打出关键词)
冷悲凉、无奈、孤独、无助混乱、难懂 (为什么会感觉“混乱、难懂”?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结尾独特的抒情线索——引出下一内容)
(二)解读课文
1、梳理文章的叙述/抒情线索——作者以怎样的方式串起“漫思”?
(学生回答 总结)(板书:)
寒风吹彻
叙述原点(30岁 屋内烤火)
叙述重点(过去) 叙述散点(写作此文 将来)
总结:叙述今天,回忆过去,涉及未来,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却又在结构上环环相扣,首尾呼应。
2、作者主要写到了哪些人和事(寒风吹彻的对象)?
明确:我、路人、姑妈和母亲
①寒风吹彻了“我”,使得我的一块骨头被彻底冻坏,受到漠视种痛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②寒风吹彻了“路人”,使得这个为生计奔波的路人因贫寒被冻死在雪中;
③寒风吹彻了“姑妈”,使得姑妈在孤独的等待春天中逝去;
④寒风吹彻了“母亲”,使得母亲双鬓斑白,在衰老中只能宿命地走向那个更为寒冷的结局。
3、小结:“我”、路人、姑妈、母亲等被哪些“寒风” 吹彻?
明确:自然界的寒风暴雪(天寒);
生存条件的贫穷恶劣(贫寒);
心理和精神上的冷漠孤单(心寒)
(三)揭示主旨
★讨论:依上所析,你能总结“寒风吹彻”的深层寓意吗?
☆1、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明确:①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实指自然界的寒风。
②虚指人生旅途中种种磨难,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助无奈,也有心理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悲歌般的心境。
☆2、 “寒风吹彻”中的“彻”字如何理解?
明确:①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②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直至逼向生命的终点即死亡。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
④广度上,所有的人都被寒风吹彻。
(“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因为这些‘寒风’:‘ 火炉’不能烤热我那一天冻坏的那一块骨头;‘热茶’也温暖不了那一个注定要为生计奔波的路人;姑妈的‘太阳和春天’终于没有等到,就算姑妈等到了‘春天’,那又怎么样?下一个冬天姑妈照旧会被寒风吹彻;子女的‘孝心和温暖’照样不能融化母亲满头的白雪。母亲注定要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冬天。”)
☆3、那么,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初读课文,我们留下的感受中有“悲凉、无奈、孤独、无助”等,有人说,在本文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荒凉和苦涩,在漫天的寒风中,生命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无疑,这些对生命的看法是沉重的,基调是灰色的。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真的是这样悲观无奈吗?在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积极温暖的东西?如果有,尝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试寻找“温暖的痕迹”。
“隐藏温暖……节俭的用于以后的爱情生活。”(11段)“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16段)“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倒给他一杯热茶。”(18段)“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止一次的把她转告给母亲。”(30段)“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38段)
总结:在悲凉的底色上,作者没有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懂得寻找温暖、积蓄温暖、支付温暖、懂得承受、懂得怜爱、懂得珍惜
☆主旨归纳:作者借“大雪”、“寒风”等物象以及人事,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写出生存境遇的恶劣和生命本质的荒凉与无奈;对艰难岁月恐惧、熟悉之后的豁达和坦然;对亲人的关爱、怜惜和悲悯。作者面对彻骨的生命寒意,透视生命,平静地表达着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活动3【活动】讨论
主题拓展
思考讨论:我们该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寒风”?
作者说:“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17段)“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17段)同学们想想看,有哪些你知道的人被“冬天留住了?”
(学生举例。另用PPT打出老舍、海明威、凡高等人图片和简述他们的悲剧结局。)
作者又说:而有些人“渴望春天来临”(29段)相信“很快会暖和过来”(15段)同样,请同学们想想看,有哪些你知道的人战胜了“冬天”的严寒,走出了冬天,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喜悦?
(学生举例。另用PPT打出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周婷婷等人的图片和简述他们的励志故事。)
通过正反例子的引导,请学生说说 “当寒风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适当点评,接着用PPT 打出名人名言来进一步延伸: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三 毛“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刘亮程
(给学生的寄语: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终极冬天,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就让我们珍惜当下,学会爱,在各自的心地中种上希望之树,开出温暖之花,在凄风苦雨的人生路上驱散寒风,拥抱阳光,——没有走不出的冬天,没有迎不来的春天!)
最后请学生齐读一段转借来的寄语(PPT显示):
有一天你将破蛹而出,成长得比人们期待的还要美丽,但这个过程会很痛,会很辛苦, 有时候还会觉得灰心。但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做好现在你能做的,然后,一切都会好的。我们都将孤独地长大,不要害怕。
——寂地《踮脚张望的时光》
课件31张PPT。当寒风来袭
解读《寒风吹彻》【教学目标】
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理解文本,品味作者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2、把握主旨,理解“寒风”“雪”的多层涵义。
3、重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学会承受人生中的“寒风”。一、初步感知——整体感受
二、解读课文——
1、梳理文章的抒情线索
2、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寒风” 的内涵?“吹彻”的体现?
2、“我”是如何应对 “寒风”的?
四、拓展——学会应对“寒风”
五、作业——推荐阅读学习步骤 作者刘亮程 新疆沙湾人,那里冬季的气温在-20℃左右。大雪纷飞,寒风怒吼,是那里常见的气候环境。刘亮程对冬天寒风的体验可谓深入骨髓。 用几个词语概括你预习课文时的初步感受:冷
悲凉、无奈、孤独、无助
混乱、难懂一、整体感知二、解读课文1、梳理文章的叙述/抒情线索——作者以怎样的方式串起“漫思”? 2、把握文章内容——作者写到了哪些人和事?通过这些人和事作者得到什么人生感悟?略30岁—屋内烤火—“现在”叙述原点叙述重点叙述散点过去写作此文时、将来寒风吹彻1、抒情/叙述结构 叙述今天,回忆过去,涉及未来,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以给个别同学混乱、难懂之感。)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却又在结构上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板书)★作者主要写到了哪些人和事(寒风吹彻的对象)?“现在的我” —— “十四岁的我”
——路人——姑妈——母亲等2、文章内容火炉边“抚摸自己的一生”在成长旅途中拉柴冻伤在跋涉路途中雪地冻死在等待春天中抱憾离世在年迈岁老中进入冬季总结一下:“我”、路人、姑妈、母亲等被哪些“寒风” 吹彻?明确:自然界的寒风暴雪(天寒); 生存条件的贫穷恶劣(贫寒);心理和精神上的冷漠孤单(心寒)讨论:你能总结“寒风吹彻”的深层寓意吗?
1、“寒风”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2、“彻”字如何体现?
3、如何应对“寒风吹彻”?三、揭示主旨★1、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1、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实指自然界的寒风。
2、虚指人生旅途中种种磨难,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助无奈,也有心理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悲歌般的心境。①空间上,
②时间上,
③程度上,
④广度上,★2、 “寒风吹彻”中的“彻”字如何理解?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直至逼向生命的终点即死亡。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所有的人都被寒风吹彻。★3、问题探讨: ★ 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 我是如何应对“寒风”的?文章整体上对生命的看法是沉重的,基调是灰色的,在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积极温暖的东西?试寻找“温暖的痕迹”。
温暖和关爱 那么,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初读课文,我们留下的感受中有“悲凉、无奈、孤独、无助”等,有人说,在本文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荒凉和苦涩,在漫天的寒风中,生命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无疑,这些对生命的看法是沉重的,基调是灰色的,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真的是这样悲观无奈吗?在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积极温暖的东西?如果有,尝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试寻找“温暖的痕迹”。“隐藏温暖……节俭的用于以后的爱情生活。”(11段)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16段)
“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倒给他一杯热茶。”(18段)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止一次的把她转告给母亲。”(30段)
“ 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38段)在悲凉的底色上,作者没有放弃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懂得寻找温暖、积蓄温暖、支付温暖、懂得承受、懂得怜爱、懂得珍惜寻找“温暖的痕迹”“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26段)四、主题拓展人们是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寒风”?我们该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寒风”?“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17段)“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17段)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老舍 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海明威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凡高
(1853-1890) 而有些人“渴望春天来临”(29段)
相信“很快会暖和过来”(15段)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教学、行医。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张海迪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坚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1951—2010)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努力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海伦·凯勒 从小失去听力,曾全聋全哑的周婷婷(1980——)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二十二岁时她和邓亚萍、杨澜等被一同选为首届“海内外十大时代女性人物”之一。她的事迹已被编成书《墙角的小婷婷》,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周婷婷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三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26段)寄语刘亮程言:“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
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就让我们珍惜当下,学会爱,在各自的心地中种上希望之树,开出温暖之花,在凄风苦雨的人生路上驱散寒风,拥抱阳光,——没有走不出的冬天,没有迎不来的春天! 寄语 有一天你将破蛹而出,成 长得比人们期待的还要美丽, 但这个过程会很痛,会很辛苦, 有时候还会觉得灰心。但这,也 是生命的一部分。做好现在你能 做的,然后,一切都会 好的。我们 都将孤独地 长大,不要害怕。
——寂地《踮脚张望的时光》
课后,请以“生命中的那些寒冷”为题,联系自身,写写读这篇文章的感悟(必须有具体的描述)。五、作业①——小练笔“乡村哲学家”刘亮程 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家园意识,富有人生哲理。代表作: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推荐阅读)。五、作业②——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