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道士塔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0、道士塔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道士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余秋雨以及敦煌文化的有关常识。
能力目标
准确地筛选文本信息,提高文化散文的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祖国珍稀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2重点难点
重点:1.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丰富与深邃,透过语言去品味作者的激情。
2.学习叙事与评议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难点:1.结合从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检查《道士塔》的早读预习情况。
2、导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有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你们听说过吗?对,你们怎么知道我要讲敦煌?它是中国千年丝路的必经之地,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原因,莫高窟宝贵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散失异国,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用自己的笔抒写这种悲愤的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道士塔》就是这类散文。
活动2【讲授】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背景知识介绍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地处甘肃敦煌境内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余件。英国的斯坦因先后两次来到莫高窟掠走大量文书、写本、绣佛画等珍贵文物。
活动3【讲授】分析课文
1、通过文章题目了解历史事件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道士塔”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道士塔并不是课文要叙述的内容,作者看到道士塔便想起道士王圆箓,继而想到莫高窟的历史事件。
师:莫高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文物大量流失)
2、了解道士王圆箓
师:当时莫高窟有人管理吗?
(道士王圆箓把持莫高窟里的文物)
师:怎么会流失呢?
(王道士把大量文物卖给外国人)
师:王道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逃荒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
3、介绍道教和佛教的区别
师:“塔”是什么“塔”?
(僧人圆寂塔)
师: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有什么不同?
(道教和佛教是我国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逝世称为“羽化”。死后的葬法或为坐缸,即将遗体封缸后入葬;或为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去世叫“圆寂”,其遗体须火化,得道高僧的骨灰叫作“舍利子”,)怎么保存呢?
4、释迦牟尼与“覆钵式塔”的传说
师: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
(教师在黑板上简笔画出塔的形状)
师:王道士死后用塔葬也不妥吧?王道士管佛教圣地,名正言顺吗?
5、认识历史的错误——道士管塔
师:让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来管理佛教圣地,合适么?这种怪现象说明了什么?
(荒唐,不可思议,是个历史怪胎,管理必然混乱,令人无法想象)
师:王道士是如何管理莫高窟的?
A、用石灰把壁画刷
B、把洞里面的塑雕敲掉,改造成天师和灵官菩萨
师:这样处理妥当吗?
师: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查看洞窟了,像查看他自己的院子一样。作者这样评价他:“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作者为何说他“认真”“憨厚”呢?
(这是讽刺,是幽默)
6、把握作品的主旨
师: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三个字“我好恨”独立成段,作者恨的是王道士吗?
明确:“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的议论,是对王道士的评价。恨他就如同对牛弹琴,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那么,该由谁来承担这笔文化重债?
明确:文官、政府、时代
师:至此,文章的主旨有没有突现出来?
明确:(找出文中的句子)“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国土主权尚难以保全,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由此可以见出整个国家的衰微与破败。无价之宝轻易被骗走被掠取,这的确是整个民族的悲剧啊。
7、品读作品的语言
(齐读第一部分)
师: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什么效果?
明确:比喻。作者触景生情,由天边凄艳的晚霞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渲染了凄凉悲痛的氛围。其实,这是精神的创伤,是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可见作者内心沉痛之极。
活动4【活动】教学小结
师:本堂课,我们从题目入手,深入地探讨,一步一步把握到文章的主旨。余秋雨的作品思考深沉,语言深有蕴味,要仔细品读才能感受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有收获?
明确:
(1)了解作者余秋雨以及敦煌文化的有关常识。
(2)准确地筛选文本信息,提高文化散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自己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以及保护祖国珍稀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怨恨、痛恨、愤恨的复杂感情)
2、细读《道士塔》,结合文本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落实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的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