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道士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道士塔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道士塔
同步练习
余秋雨,中国文化史学者、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作家。余秋雨的作品有:《风雨天一阁》《道士塔》《酒公墓》《莫高窟》《千年庭院》《乡关何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词语整理]
1.读音
一溜空地(liù)
坍弛(tān)
朔风(shuò)
呆滞(zhì)
拎来石灰(līn)
筹划(chóu)
关卡(qiǎ)
官邸(dǐ)
偌大(ruò)
尴尬(gān
gà)
凛冽(lǐn
liè)
蹊跷(qī
qiāo)
婀娜(ē
nuó)
2.解释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什么也不懂,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瞎说一气。
才华横溢:形容表现于外的才能之高,多指文学方面的才能。
窗明几净:形容房间明亮,陈设整洁。
【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体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坍弛(tān)
关卡(kǎ)
呆滞(zhì)
困惑(huò)
B.朔风(shuò)
敦煌(dūn)
衣冠(guān)
偌大(ruò)
C.漠然(mò)
拎水(līn)
把持(bǎ)
尴尬(gān)
D.憨厚(hān)
看守(kān)
官邸(dǐ)
倒溯(sù)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圆形
树一木桩
晃动
滔滔不绝
B.凛冽
垒以青砖
干燥
极大安慰
C.逃荒
无可辨驳
歆羡
出现裂缝
D.倾泄
肮脏灵魂
遗憾
十分佩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
,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②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
官邸。
③中国是穷。但
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
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A.富余
庇护
只要/就
B.富余
保护
只有/才
C.富裕
保护
只要/就
D.富裕
庇护
只有/才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于古典诗词一窍不通,你给他讲苏拭的诗词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B.巴以之间以暴易暴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
C.在“同一首歌”现场直播晚会上,演员滕格尔的歌声不绝如缕,现场观众掌声不息。
D.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B.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时间都很短。
C.处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有人认为是崇祯皇帝朱由俭刚愎自用,气狭量小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D.“师博”让位于徒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已不再是唯师是尊,而是开始强调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6.下列各句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一揽子落实本校向“希望工程”“烛光工程”捐助的事,他一大早就召集三个学校的领导人研究这件事。
B.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史料已属不易,鉴定并用于科学的“红学”研究更不容易,“红学界”过去很多专家主要精力就花费在这方面。
C.农林部的老林是个复员兵,生性耿直,有时有些偏激,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相当充分的准备的。
D.古代文论的运思方法、语词范畴,成为记录一个逝去时代的信息符号,对今人已宛如“密码”。
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还为在中国建立一种更生动快捷的销售模式感兴趣。
B.同学们都觉得他这样对待父母未免太过分了,老师也批评了他。
C.明天就要文理分班了,你到底是报理科或者报文科?
D.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不能前后重复,否则,就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8.以“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添减字词,不得改变原意。
这一学期,她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9.这两段文字读后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和愤慨,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试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去,四周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季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鸣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张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
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史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1O.二、三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11.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
(1)四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段段末“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至今没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
B.第二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
C.第四段段末,运用比喻手法,虚实相间,既刻画白鹤翔舞的生命活力,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
D.本文引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E.本文以白鹤为线索,由回忆写到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参考答案】
1.A(“卡”应读为“qiǎ”。)
2.D(A.“树”应为“竖”。B.“躁”应为“燥”。C.“辨”应为“辩”。)
3.C(①“富裕”强调“充裕”,“富余”强调“有余”。②句中的意义是褒义,而“庇护”是贬义词,因此应选“保护”。③句间是充分条件关系,而不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应排除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BD两项。)
4.B(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未改变,题目误将“易”理解为“对付”。)
5.D(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计划在近期”;B项“原因”与“因为”重复,应去掉“因为”;C项“过分”与“苛”重复。)
6.D(A.“三个学校的领导人”有歧义。B.“这”指代不清。C.“对他的批评”有歧义。)
7.B(A.“为”改为“对”。C.“或者”改为“还是”。D.“了”多余。)
8.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或: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的原因。(本题只要合乎要求即可,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9.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先后从对历史文物及其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对待文物运费所持的态度,从追求和保护文物的决心、勇气及行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在对比描写中甚至不惜笔墨,强烈地讽刺和批判了中国封建政府和官吏对祖国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保护意识,愚昧麻木,任由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大量外流的行径。读来使读者感到沉重、压抑和愤慨,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10.野性、神秘、幽默、深邃、寂静。(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干,明确答题范围(即二、三段)和要求(概括“委羽洞”的特点)。第二段叙述了委羽洞的传说,第三段写自已实地寻访委羽洞,自然写到其特点,从原文中“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哈”“路也没有尽头”“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可以摘取、概括出答案。)
11.(1)四周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2)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对比概括四十年前后鹤池环境的变化。先回到原文,从第五段的描述中了解四十年前鹤池的环境特点,有树、有水、有鱼、有鹤;再从第七段的叙述“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选择了远离。……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可知是四十年后的现状。据此可将答案提炼概括出来。)
12.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企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述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有冥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能力。(1)要理解本句的含义需从全篇着眼,把握文章主旨,并结合前后语境及重点语句。本文通过作者四十年前造访委羽洞、白鹤池跟四十年后反差对比,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流露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以及企盼、愿望。文中诸多语句都有提示:如第四段,“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以及企盼人和自然相处;第六段,“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表达对现实的忧虑;第八段,“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据此可概括出答案。
(2)至于其表达作用的理解仍需结合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去回答。文章说如果能恢复原貌,我会跪下来,自然含蓄地表达了主题,并且就此结束。不拖泥带水,耐人寻味,感情深沉、浓烈。据此可分条概括出答案。)
13.B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A项“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错。作者的意思是理解的人不多,并不是没有人。C项对比喻义的理解有误,原文将白鹤的飞翔喻为书法,意在强调白鹤飞翔的悠闲自如,富有生机。E项对文章主旨概括不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