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导语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导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道散文阅读常见考查方法,并懂得组织语言回答。
2学情分析
散文阅读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难点,对散文的”形“”神“把握不准。本次教学,结合高考散文考试重点及题型来对课本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散文的特点。
3重点难点
1、掌握散文阅读常见考查角度及设问方式。
2、学会根据问题组织语言作答。
4教学过程
4.1
课前导学
4.1.1一、散文的基本知识
1、认识散文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
2、散文阅读考查热点:
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4.1.2二、表现手法
广义的表现手法是说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各种写作手法。
1、抒情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正衬反衬、变换人称、象征等;
2、记叙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性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引经据典、巧用比喻、逆向求异、类比推理等。
4.1.3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四)、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五)、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4.1.4教学活动
4.2
四、自主阅读选修4,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欣赏作品的各要素。
4.2.1阅读文本,整体把握课本主要文章内容。
《想北平》
读课文,说说作者描写了北平的哪些景物。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复杂但又安排的不挤也不空旷的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
《捕蝶者》
文中的捕蝶者是一个敬业的蝴蝶研究专家,也是一个没得狂热追求者,为了保存蝴蝶的美,他将蝴蝶捕捉后制成了被世界所瞩目的珍贵标本;不惜让在山涧中自然生长的蝴蝶失去鲜活的生命,对捕蝶者的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
生命是无价的,不管利用生命借口,哪怕是打着“美”的旗号,也没有权利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去获取。众生平等,万物有灵,人作为世界的一份子,应该以一种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态度来面对自我与他者。
《寒风吹彻》
本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了刺骨的“寒风”和那些冰冷的感受。在本文中,寒风仅仅指自然界的寒风吗?它还包含了什么样的意蕴?寒风在文中不仅指自然界的寒风,也蕴涵了作者对于人生、生命的一种个体领悟,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人事如许的孤独,面临时光的流失,人往往感受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和悲怆。
《论趣》
默读全文,说说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谈趣,把关键语句摘录出来。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好奇心,就是趣”。
二在启发心智上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灵犀一点通……就顿然妙悟了”。《面对苦难》
在文中,作者是以怎样的一种态度面对苦难的?苦难有什么价值?
一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苦难;二是不过分夸大苦难的作用。苦难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苦难可以深化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②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③苦难可以体现出一个人是否活得有尊严。《听听那冷雨》
在本文中,作者写得是“冷雨”,这种“冷”仅仅是指大自然中冰凉的雨吗?除此外,它还表达了什么情感?文中的冷雨不但指作者对自然界雨的触感,而且好还蕴涵了多重意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青春、故国、传统生存状态的一种浓郁的体验之情。具体感悟,可由学生依据自身体验作多元回答。
4.2.2学时重点
4.2.3教学活动
4.3
六、课堂研学一:感知文章主旨
1、课内研学问题
课文《想北平》中,作者写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通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于北平的一个个小细节,这些细节拼凑成了整篇的《想北平》,“蜻蜓”“水果”,人性化而接近生活,反把一个北平“普通人”眼中的北平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切都写出了北平人安详悠闲的生活,只有一个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北平带进读者的视野。它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爱。2、课外研学问题
读《早读晚练》P106《柴禾》,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文中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含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4.3.2课堂研学二:行文结构或文章思路
课内研学问题
读课文《捕蝶者》,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捕蝶者对专业的痴迷与热爱。
第二部分,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详细描绘了捕蝶者在发现了惊世之蝶后,如何进行细致的捕杀过程。
第三部分,开始了哲性的抒情,她以抒情的笔调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将他作为生命的代言人,与捕蝶者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思想对诘: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珍稀标本名扬世界,还是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然而,在捕蝶者被荣誉、美所迷惑的狂热中,作为强势的他最终成了这场对话的胜利者,事实的存在无法更改,美终究失去了生命,而成为价值连城的标本。课外研学问题
读《早读晚练》P128《太阳梦》,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2)“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寻梦——实现——再寻梦,按着意思归纳整理即可)读《早读晚练》106《柴禾》,第3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
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巨大变化做铺垫。
4.3.3课堂研学三:分析文章句子含义、作用
课内研学问题
读课文《面对苦难》,说说“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的含义。
因为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美好感受,它能给人的灵魂带来巨大的愉悦,因此它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而苦难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甚至意味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所以它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课外研学问题
读《早读晚练》P128《太阳梦》,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4.3.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堂研学四:分析表现手法
课内研学问题
读课文《捕蝶者》,本文作者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叙述手法,通篇都是写“你”如何行动,“你”的思想与情感,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进行写作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作者用第二人称写作,这样才能既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捕蝶者的所作所为,同时又能深入披露捕蝶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情感。如果将“你”换成“我”,那么就很难以一种客观批判的眼光来表述捕蝶者的思想行为。课外研学问题
读《早读晚练》P106《柴禾》,第6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得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活动2【活动】课外检测: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 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的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意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骛,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会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有删改)
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
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力的生活。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
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2.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 请简要分析。(6分)
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的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