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园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会立足文本,解读文本,准确筛选答题要点。
2、学会合理转换,将文本语言转换成规范的答题语言。
3、力求提高筛选、分析、转换与概述的能力。
2学情分析:这节课是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课,我们学校是区级普通高中,生源差,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答题技巧更是迷茫,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想法设法简化、易化答题套路,例子分析、练习搭配从易到难阶梯推进,力求每位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答题技巧。
3重点难点:
1、准确筛选答题要点。
2、将文本语言转换成规范的答题语言。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找一找“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踪迹
【考点解读】
浏览《金版学案》P167、P185、P215,
“阅读考查情况一览表”,可发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是每年必考.。攻克这个考点的方法——立足文本,转换概述
【近三年高考真题回放】
找一找“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踪迹:
2014高考实用类阅读《罗哲文》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2013论述类阅读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2013年文学类阅读《过岭》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2012年实用类阅读《寂寞出学问》
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
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活动2【讲授】方法指津一:指代词的转换概述
【方法指津一:指代词的转换概述】
示例1.太祖“仲夏夜梦”具体内容是(不超过10个字)(先在原文段勾画再作答)
宋朝收拾了残唐五代那种乱糟糟的割据局面,能够维持比较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所以元代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说法。不过,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的强大,我们只要看陆游的一个诗题《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土》便知。宋太祖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把南唐吞并,而也只能在他张卧榻上做陆游的这场仲夏夜梦。
答案:亲征,尽复汉唐故土。示例2.文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
所指的一类人是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
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想一想下面答案错在哪里】
1、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2、与他同时的某些音乐家。
3、某些与他同时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改正:某些与贝多芬同时的只追求乐式的著名音乐家
活动3【讲授】方法指津二:具体内容转换概述为抽象观点
【方法指津二:具体内容转换概述为抽象观点】
示例1:(2013年高考广东卷)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提示:立足文本——分层勾画;转换概述——同类合并,提炼观点,简析支撑)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参考答案】
①特点相同:不问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
②目的相同:摆脱实用性,只探讨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③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
示例2:2015年汕头一模16题:请对煮粥这个富有情趣的过程进行概括。
煮粥的过程悠长,却并不枯燥。眼见着米和水,陷入纠缠,米会一下子感知到水的温暖,开始会有点不适应,躲躲闪闪的。随着水一点点沸腾翻滚,不停示好,米粒终于欢快起来,在水一波一浪的推动下,咕嘟咕嘟地跳着舞,随着热气徐徐上升,开出乳白色的花朵。厨房里就会弥漫起淡淡的甜香,热乎乎的。这是米在慢慢地释放着自己,也是水在慢慢地融入米的世界。这时候,就要把火关到最小,小到可以让锅里保持着咕嘟的状态,又不会让刚氤氲出来的热气散掉。
之后,米和水的生命进入另一种状态,行动开始迟缓、安静。当米与水之间没有一丝的缝隙,稠且润泽,咕嘟声均匀如尘世的喧嚣,香气便徐徐地氤氲,是人间烟火的香气,也是幸福的香气。
【参考答案】
①开始时水米互相有点不适应(互相磨合),躲躲闪闪。
②水沸腾后水米相互渗透(融合)。
③最后进入水米交融(胶着)状态,稠且润泽。活动4【测试】课堂效果检测
一、《金版学案》P200《放鸭》第3题
【展示学生答案】1、见到李老壮就跟他打招呼,离开时说再见。2、一见面先送给他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推甜蜜的“大伯”。3、了解李老壮家的情况,会脸红。4、感谢李老壮帮她收回冲散的鸭子。5、向李老壮鞠躬。
【修改为满分答案】(提示: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修改答案,注意指代词的转换、同类合并,提炼观点,简析支撑)
【参考答案】
1、有礼貌有教养。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别。
2、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只关注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
3、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其知恩图报。
4、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
5、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歉,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
活动5【练习】精练巩固
【精练巩固一:指代词的转换概述】作者认为在作文方面,传统教育有哪些主张?
无论是叶圣陶还是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教育大家,对传统教育都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如,在作文教学方面,他们反对旧式文人热衷于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滥调,却十分讲究文章的谋篇布局,要求写文章做到自然圆和,严谨得体,等等。【精练巩固二:具体内容转换概述为抽象观点】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提示:立足文本——分层勾画;转换概述——同类合并,提炼观点,简析支撑)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活动6【作业】课后拓展延伸练习
《金版学案》p201---202《窗》1、2小题,《迷》1、2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