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猖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五猖会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猖会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能力目标:提高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散文知识,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文章均选自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有类似文章的学习经验,阅读《五猖会》难度不大。
3重点难点
1、对文章重点文段“五猖会”的阅读
2、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五猖会》导入
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让我们跟随童年的鲁迅,再次重温古老的庙会活动。
活动2【讲授】《五猖会》作者介绍
关于作者:
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国现代小说,杂文的开山祖。成就也极可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活动3【讲授】《五猖会》相关知识讲解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五猖又称五通,即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旧时,五猖庙内供奉着青、黄、红、花、黑五种面孔的五个神像,另外还有一尊白面神像配享,庙内匾额上书有“六府修治”的字样。传说五猖神曾屡屡骚扰地方、搅戕世界,上天派了天神雷公电母在四月十五那天追杀他们。五猖急中生智,躲到海塘上正在修塘一青年身边,假装修塘,在闪电雷轰中天神看到的是六个壮丁在修塘,修塘是保境安民的好事,岂能是五猖所为,况且人数也不符,于是雷公电母只得收兵而回。从此五猖改恶从善,被百姓宽恕还被敬之为神,人们为其修了庙,并规定四月十五为五猖庙会期。五猖会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活动4【活动】《五猖会》初读全文,解决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问题解决(学生独立自主回答,师导明确)
1、给以下字词注音
豪奢(
)姣(
)长
美髯(

称娖(

臻臻(
)至至
高跷(

篡(
)取
考据癖(
)蹊(
)跷
忐忑(

肇(
)开
2、讨论列出小标题;
①童年看赛会(1-2段)
②明人的赛会(3段)
③亲见的赛会(4段)
④东关五猖会(5-22段)
活动5【讲授】《五猖会》研读第四部分
自主阅读第五段至文章结尾,完成以下问题
1、概述这部分的内容
2、找出我的行为,概括“我”的心理过程。
3、梳理全文的情感变化脉络。
4、从作者看“五猖会”前后情感的变化中,你觉得作者想在本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活动6【活动】《五猖会》问题解决(学生独立自主回答,师导明确)
1、概述这部分的内容
①五猖会的由来
②要去看五猖会,而父亲要我背书
③至今对看五猖会的印象及感受
2、找出我的行为,概括“我”的心理过程。
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3、梳理全文的情感变化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一、美读,品味语言。
4、从作者看“五猖会”前后情感的变化中,你觉得作者想在本文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回忆童年
“五猖会”:向往和无奈
活动7【活动】《五猖会》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句中的“谨肃”“蹊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工人的脸色忽然变“谨肃”了?这说明了什么?
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问题解决(学生独立自主回答,师导明确)
1、①“谨肃”是指工人们不像刚才那么无拘无束,脸色严肃。
②“蹊跷”是指奇怪,有什么隐情。
③工人们之所以“谨肃”是因为“我”父亲来了。这说明当时社会等级比较森严,下层百姓对上层的畏惧。
2、①环境描写
②说明背书的时间很长了,衬托“我”当时心情的急躁、无奈。
3、修辞:比喻
作用: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失望、沮丧。
活动8【讲授】《五猖会》课堂小结
1、品语言
鲁迅是个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往往能用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
2、品思想
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
3、谈感悟。
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引起了你强烈的共鸣?说说为什么?
活动9【作业】《五猖会》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P5页练习第四题
2、完成P29页仿写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