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荔枝赋并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荔枝赋并序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荔枝赋并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了解
“赋”的有关文体知识,掌握唐宋文赋的文体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理解作者表达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的心情。
2.方法和过程
(1)学会用反复朗读、自主阅读、欣赏阅读、探索阅读、批判阅读的方法学习唐宋文赋。
(2)学会用象征手法知识去鉴赏文章,感受作者的外在处境,领略作者的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作者简介以及其“曲江风度”有关知识,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拓宽文化视野,积累文学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2)理解张九龄清廉刚直的人物形象。
(3)感受作者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的心情。
(4)学习作者张九龄的审时度势、锐意改革政治态度,理解其历史功绩、体会其刚直气节以及有政治远见的高贵品质。
2学情分析
本课《荔枝赋并序》是粤教版的第四单元扩展阅读。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二(12)理科班的学生。学生文言文意识比较单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但是,学生在学习课文《荔枝赋并序》之前前,已经学习完了2篇唐宋文赋,分别是《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后赤壁赋》。因此,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对唐宋文赋这种体裁的文言文也已经有了较为熟悉的了解。所以本课在复习唐宋文赋的特点,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赋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唐宋文赋的文体特征。
2.探讨并掌握唐宋文赋的写作手法。
3.学会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知识去鉴赏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外在处境,领略作者的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知识去鉴赏文章,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外在处境,领略作者的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1.介绍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今天,当我们回望渐行渐远的古代文明时,它们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令人难以释怀。唐宋文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们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记录和折光,也是古人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的写照。
今天,就让我们追寻张九龄的足迹,体味文赋《荔枝赋并序》韵律美,倾听作者对忧患人生的叙述,感悟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2.介绍唐宋文赋特征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
3.介绍单元学习方法
学习本单元,要针对文体特点,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的同时,着力领悟作者对人生所作的哲理思考。
我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赤壁赋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荔枝赋并序》。“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4.作者简介
张九龄生平贡献
张九龄(公元678年740年),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坐落在韶关市曲江园的张九龄石雕像。张九龄(张曲江)被唐玄宗誉为“曲江风度”。
5.创作背景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任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此诗作于这一时期。
荔枝是作者家乡的特产,历来为文人所吟咏。它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果品,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但是在文中却仅堪充士大夫文人的口果腹,不能尽其所用。显然,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文章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有着很深的体会,因而能写下这篇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文章。
活动2【活动】自主学习
1.全体朗读课文,正音,自由朗读,录音范读,自由朗读,全班朗读。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miù

bǐng



jué

yuán

fén


肇zhào




攒cuán
竦sǒng醴






kuì

dài
2.根据课文注释及如下的注释,自主梳理文意,掌握如下文言知识。
环诡:珍贵奇异。
道扬:彰显,表彰。
震方:东方。
休和:安逸平和。
沮洳:低湿。
凯风:南风。
冏然:亮晶晶,鲜明。
竦企:企望。
惊仡:惊讶得抬起头来。
比数:相比。
卑轩:厅堂。
燠煜:炎热。
绮缋:文采华丽,珍品。
凡口:普通人。
贵躬:贵人亲自体验、品尝。
古今异义
1.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
古义:古代用铜管制成的占气候变化的仪器。今义:法律,规则。
2.口爽可以忘疾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3.夫其贵可以荐宗庙
古义:敬献,祭祀。今义:推荐。
4.其珍可以羞王公古义:进贡(给人进食)。今义:害羞,羞愧。
5.嗟尔命之不工
古义:好运。今义:工作,工业等
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门九重兮曷通(宾语“曷”前置)
诸公莫之知(代词“文”作宾语,诸公莫知之)
2.状语后置
孔翠于斯(介宾短语“于斯后置”)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带有“而”字的句子,并说明“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2.文章第一段是小序,序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作小序?
明确: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提示】文章开首第一自然段是“赋”的小序。小序从荔枝的出产地写起,写了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的味道,诸公以及魏文帝等人对荔枝的不了解,同时也交代了自己为荔枝写赋的原委。
文章描写了荔枝的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特点:示例
姿态优美: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品位高洁: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
微文妙质: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甘美无比: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远不可险: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请同学们探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托物言志,就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种外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可达到举浅近事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我们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它的特点是通过状写事物,感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它是先写物,但不就物论物,不停留于物本身,而是将物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之后,再赋予物更深一层含意。由物而生情,通过抒发情怀,表述事理,来突出文章主题。
【提示】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把对荔枝的描写与对不被人赏识的士人的同情融为一体。荔枝就像那些高洁之士一样,心怀美玉却不被赏识。
如他在序中写道“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即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这样看来,文中所写的荔枝,其实就是士子。荔枝的珍奇象征士人的才德,荔枝的情态象征士人的品格,荔枝的“每被销于凡口”象征了士人的被埋没,荔枝的“罕获知于贵躬”象征了士人的不能被掌权者赏识重用的悲哀。荔枝与士子两相映衬,引人同情和感叹。
活动4【练习】能力提升
唐宋文赋行文似散文,押韵似诗歌,赋体注重形式美,辞色、音韵、用典、铺排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产生了赋体文学的平衡对称之美、声韵和谐之美、修辞多样之美和含蓄典雅之美,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心灵冲击力和审美愉悦。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自由朗读,认真品味。
2.齐读全文,读出文章的独特感情基调,读出诗人的感慨之情。
活动5【讲授】小结
文章两大部分,一为“序”,一为“赋”,两部分重心各有不同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篇章来铺陈描绘荔枝的珍贵奇异,进而抒发对被弃置埋没而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仁人志士的同情以及对命运的思考,荔枝的珍奇、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
活动6【作业】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荔枝图序》一文,比较和本文有什么不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思考·探索·练习第一、二题。
4.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
5.课外阅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曲江集》。
活动7【活动】课外扩展
课外阅读:
《荔枝图谱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活动8【活动】课外扩展
课外阅读:
《荔枝图谱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