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寒风吹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体验人间真情温暖,面对艰难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2学情分析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交错的叙述结构,叙写了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文章始终是在双重涵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这些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涵了叙述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对生命中的冷漠、孤单、衰老等的体验。
所教班的学生,
语文基础较好,逻辑推理分析能力及鉴赏能力较强。但本文语言比较含蓄,对生命的感悟又独树一帜,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面对艰难要自强不息。
3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体验人间真情温暖,面对艰难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寒风吹彻》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收集课文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质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学生查阅获取了相关资料;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题;并能用练笔本写下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个基础平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能锻炼其“动手做”的能力,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来初步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初步体验、感受或疑惑。
二、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奶奶,饭做好了吗,我们好饿。
您孱弱的双肩还能承受多久?
漫天飞雪,寒风吹彻,父子俩面对生活的艰辛相依为命,父亲使劲叫卖,脸部表情感人力度之大,使人看后心灵为之震颤!
这是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爷孙俩,他们一生别无所求,只求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看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配以感人至深的图片解释说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情激情。毕竟学生是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平时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帮助,可能无法体会生活还有这样残酷的一面,生命还有这么一些不能承受之重,这重压垮我们,蹂躏我们。通过图片情感的冲击,能较好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品味那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
三、自主探究:
多媒体展示:“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疑惑。”让学生结合文本及预习情况进行思考,然后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要还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突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教学中学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学生就说到感觉作者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作者比较悲观、消极。也有学生就说到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言辞,但不平淡,有很多句子读起来很有意思,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方法。如“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当然更多学生就谈到自己的疑惑,如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时间顺序难以把握。还有一些句子不理解,比如“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这里的“冬天”应该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冬天,那还指什么?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等等,而这些正是文章关键,看来学生预习效果较好。我就顺水推舟,诱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究,自己解疑。
四、文本探究:
(一)刚才有同学提到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时间顺序难以把握。同学们如何理解。
(二)请同学们进行文本探究,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以及寄托了“我”怎么样的思考。
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只有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文本研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读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环节能变教为诱,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做出自主的解读。如有些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时间顺序难以把握的,通过我的诱导,叙述对象是谁,叙述了什么等,以及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认识到这篇文章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并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文章是以30岁的作为叙述的起点,衔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通过找出“我”不同的人生阶段,更加好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同时还通过学生间的争辩、师生间的多重对话,把文章的核心及刚才学生自己提的问题较好解决了,思维火花得以迸发。如有同学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还比如有同学问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学生也通过分析认识到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人们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冷漠,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连痛苦也没有了。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面对如此凝重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五、讨论交流(实录)
多媒体显示:全文以“冬天、寒风”贯穿始终,你认为它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教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1:首先应该指自然界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异常寒冷,寒风吹彻;还应该指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和物质的极度缺乏。
学生小组代表2:还应该指生命的冬天,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学生小组代表3:还应指缺少人与人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教师:对,自然之冬、生存之冬、生命之冬、精神之冬。
多媒体显示: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学生小组代表1: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很悲观,好像生活没有希望,我不同意,其实“我”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寒风吹彻下更应关爱和温暖。
学生小组代表2:是,关爱和温暖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教师:关爱、温暖,尽管不能赶走冬天,但至少可以驱走冬天的严寒。同学们有没有亲身经历或听闻过这样的事例啊。
学生1:曾经在天桥看到一对盲眼的老夫妇,靠乞讨为生,两人有东西吃时,尽管很饿,但总是你让我,我让你,有了关爱,他们看起来很幸福。
学生2:看过一幅图片,也是两夫妇,男的拉一辆装了很多东西的三轮车,女的只有一条腿,但为了帮男的仍在努力推车。
多媒体显示,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述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的故事: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播放音乐:韦唯的《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是啊,关爱是生命的阳光;关爱是成长的雨露。请不要吝啬你的关爱,或许它可以把别人从精神之冬中拯救出来。
多媒体显示:除了别人给予的关爱和温暖,我们更应怎么样?
学生1:我们应该从自己入手,不能放弃,要自强不息,要激流勇进。
学生2: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越是困难越是要坚强,永不言败,永不妥协。
教师:对,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曾经说过: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环节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社会生活就是课程。通过这一环节,能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理解文章,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让学生懂得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面对艰难要自强不息,这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六、拓展阅读:
多媒体显示:
许多作家把时光耗费在写作上,都没时间好好去生活。写了大半辈子,不知道身边在发生什么。所以我向往这样的写作者:历经沧桑,什么都干不动时回到家里,铺开纸,拿起笔。只是到了那时,剩下的生命还够不够写成一本书?
——刘亮程
教师:刘亮程被称为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其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请同学们登陆网址,进行课后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新课程教学应用研究”的学习我认为应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阅读刘亮程的作品,更加完整、深入理解作者其人、其文的精神内核。
【教学评价】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全身心投入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老师诱导的作用,是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不能忽视老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固然不错,但问题是怎样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其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重叠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然而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架起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学生独特的体验老师不是轻易的否定或全盘肯定,而给以尊重和宽容,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更应该启发学生知识的,启迪学生的思想,播散思想的种子,开发学生成长中的智力,滋养学生的身心,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收集课文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质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或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学生查阅获取了相关资料;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题;并能用练笔本写下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个基础平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能锻炼其“动手做”的能力,学生也能通过阅读来初步整体把握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初步体验、感受或疑惑。
二、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奶奶,饭做好了吗,我们好饿。
您孱弱的双肩还能承受多久?
漫天飞雪,寒风吹彻,父子俩面对生活的艰辛相依为命,父亲使劲叫卖,脸部表情感人力度之大,使人看后心灵为之震颤!
这是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爷孙俩,他们一生别无所求,只求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看完图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配以感人至深的图片解释说明,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情激情。毕竟学生是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平时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帮助,可能无法体会生活还有这样残酷的一面,生命还有这么一些不能承受之重,这重压垮我们,蹂躏我们。通过图片情感的冲击,能较好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品味那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的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
三、自主探究:
多媒体展示:“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疑惑。”让学生结合文本及预习情况进行思考,然后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要还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突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教学中学生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学生就说到感觉作者无奈、缺乏温暖,好像生活没有希望,作者比较悲观、消极。也有学生就说到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言辞,但不平淡,有很多句子读起来很有意思,还用到了一些修辞方法。如“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当然更多学生就谈到自己的疑惑,如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时间顺序难以把握。还有一些句子不理解,比如“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这里的“冬天”应该不是单指自然界的冬天,那还指什么?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等等,而这些正是文章关键,看来学生预习效果较好。我就顺水推舟,诱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究,自己解疑。
四、文本探究:
(一)刚才有同学提到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时间顺序难以把握。同学们如何理解。
(二)请同学们进行文本探究,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以及寄托了“我”怎么样的思考。
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只有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文本研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读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环节能变教为诱,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做出自主的解读。如有些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时间顺序难以把握的,通过我的诱导,叙述对象是谁,叙述了什么等,以及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认识到这篇文章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并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文章是以30岁的作为叙述的起点,衔接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通过找出“我”不同的人生阶段,更加好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同时还通过学生间的争辩、师生间的多重对话,把文章的核心及刚才学生自己提的问题较好解决了,思维火花得以迸发。如有同学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的父亲没有安慰“我”,反而还有点责备“我”,为什么“我”不把腿冻坏的事告诉父亲?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还比如有同学问的问题:为什么“我”的母亲对姑妈的死如此冷漠?学生也通过分析认识到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人们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冷漠,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离去,连痛苦也没有了。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残酷,面对如此凝重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五、讨论交流(实录)
多媒体显示:全文以“冬天、寒风”贯穿始终,你认为它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教师: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代表1:首先应该指自然界的冬天,这样的冬天异常寒冷,寒风吹彻;还应该指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和物质的极度缺乏。
学生小组代表2:还应该指生命的冬天,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学生小组代表3:还应指缺少人与人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教师:对,自然之冬、生存之冬、生命之冬、精神之冬。
多媒体显示: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学生小组代表1: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很悲观,好像生活没有希望,我不同意,其实“我”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寒风吹彻下更应关爱和温暖。
学生小组代表2:是,关爱和温暖可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教师:关爱、温暖,尽管不能赶走冬天,但至少可以驱走冬天的严寒。同学们有没有亲身经历或听闻过这样的事例啊。
学生1:曾经在天桥看到一对盲眼的老夫妇,靠乞讨为生,两人有东西吃时,尽管很饿,但总是你让我,我让你,有了关爱,他们看起来很幸福。
学生2:看过一幅图片,也是两夫妇,男的拉一辆装了很多东西的三轮车,女的只有一条腿,但为了帮男的仍在努力推车。
多媒体显示,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述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的故事: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播放音乐:韦唯的《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师:是啊,关爱是生命的阳光;关爱是成长的雨露。请不要吝啬你的关爱,或许它可以把别人从精神之冬中拯救出来。
多媒体显示:除了别人给予的关爱和温暖,我们更应怎么样?
学生1:我们应该从自己入手,不能放弃,要自强不息,要激流勇进。
学生2: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越是困难越是要坚强,永不言败,永不妥协。
教师:对,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曾经说过:苦难的经历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贫穷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关键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穷,改变自己的劣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环节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社会生活就是课程。通过这一环节,能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理解文章,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让学生懂得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面对艰难要自强不息,这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六、拓展阅读:
多媒体显示:
许多作家把时光耗费在写作上,都没时间好好去生活。写了大半辈子,不知道身边在发生什么。所以我向往这样的写作者:历经沧桑,什么都干不动时回到家里,铺开纸,拿起笔。只是到了那时,剩下的生命还够不够写成一本书?
——刘亮程
教师:刘亮程被称为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其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请同学们登陆网址,进行课后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新课程教学应用研究”的学习我认为应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阅读刘亮程的作品,更加完整、深入理解作者其人、其文的精神内核。
【教学评价】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全身心投入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老师诱导的作用,是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不能忽视老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固然不错,但问题是怎样才算是还给了学生,自主到什么程度才算“自主”。其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重叠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然而学生现在所面临的教材,其生活内容常常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架起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这是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生活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学生独特的体验老师不是轻易的否定或全盘肯定,而给以尊重和宽容,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更应该启发学生知识的,启迪学生的思想,播散思想的种子,开发学生成长中的智力,滋养学生的身心,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