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汉家寨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5、汉家寨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汉家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目标依据:新课标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中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确定以下目标、重难点:
知识和技能:阅读课文理清结构,解读奇异的景物人物特点,品味富于主观情感的个性语言。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独特风格。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汉家寨》是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四单元“直面挑战
超越自我”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散文都带着思想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向读者展示在散文中的恒久魅力。而本课文用苍凉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生活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坚守”精神。它启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要发展强大,也需要坚守我们正确的方向。学习本文,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有更为具体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贵。
学生已学过散文,对散文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但本文语言凝练,用墨如泼的环境描写中透着粗犷自然,惜墨如金的人物描写中透着神秘、敬畏,主题深刻而含蓄,耐人咀嚼,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文章是如何借助意象和想像将抽象的精神写得灵动鲜活的;让学生去感受体会精神就在身边在心灵的深处,并在阅读中思考与选择正确的“坚守”,使自己的人生光彩照人。
3重点难点
解读奇异的景物、人物特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独特风格。理解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精神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汉家寨》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收集课文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2、置疑,可以就课文的结构、艺术手法,或是不理解之处进行提问。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个基础平台,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
二、情景导入:
课件投影:(图片)
漫漫黄沙,连绵的沙丘干涸的戈壁滩
寸草不生,一片荒芜不屈的生命,顽强地生活着
【设计意图】学生生活在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珠三角地区,一时可能比较难以想像尖石狞恶、空旷宁静、死寂无边、悲凉恐怖的汉家寨是怎么样的,所以配以图片感受,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情激情。
三、自主探究:
课件投影: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疑惑?
【设计意图】新课标突出教学过程中要还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突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这一环节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自己对于文章见解的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去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同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解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实施这环节时,可能有学生对课文不太理解,甚至认为比较荒诞怪异。
【简要实录】让学生结合文本及预习情况进行思考,然后主动表达自己见解。
在实施这环节时,有一部分学生坦承对课文不太理解,甚至认为本文比较荒诞,有的则认为景物描写所用篇幅太多了,作者似乎在卖弄自己的文采,故意写得极晦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进行反驳,认为课文写得很深刻,最终学生变成两个阵营,一个认为本文怪诞,一个则认为不怪。
四、文本探究:
(一)课件投影:深入研读全文,探讨这篇散文“怪”还是“不怪”,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应依据进行品读。提示:1)景物、2)人物、3)主旨、4)语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本的研读。只有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文本研读,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读书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做出自主的解读。以“怪”与“不怪”的争论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于文本、主旨等方面的深层和主动探究。
【简要实录】课程生成性比较强,根据预设和学生在自主探究里的不同意见把学生分成两个阵营。
首先是让认为张承志散文风格“怪”的学生阵营立论,并让他们在文章中找到相应依据进行品读。他们比较容易就找到一些观点和依据,主要认为用墨如泼地描写了环境却惜墨如金地描写了人物显得轻重不分,景物描写也非常奇特,而穿插的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和小女孩人物描写也显得怪异,结构也混乱不清。
接下来让认为张承志散文风格“不怪”的学生进行了反驳并在文章中找到相应依据进行品读。这是重点,但就有些难度,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在老师提示诱导下慢慢得出几个观点。他们认为景物描写“不怪”,大段景物描写意在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为下文铺垫。如此荒凉、恐怖的景物环境才更能体现出坚守的不易和可贵。人物也“不怪”:老人、小女孩木讷而近乎静态,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而他们身上就体现了坚守精神,这是一种可贵的“硬汉精神”,一种激励着生命顽强延续的精神支柱。作者还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使时空结构显得变幻交错,更具魅力。作者还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
老师小结:“怪”而“不怪”——这是张承志的一种独到人生感悟和极富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所有看似特立独行的怪异“景物”、“人物”和“遣词造句”都是为了作品独特的类型主旨服务的,体会“坚守”的深邃主题和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课件投影: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为什么,小女孩代表什么 与《辛德勒的名单》之穿红衣的女孩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教师是引路人,是导师、导演,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为此,要进一步挖掘课文的内容,通过对比鉴赏阅读更加深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简要实录】要进一步挖掘课文的内容,通过对比鉴赏阅读更加深刻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象征希望,红色给文章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格调悲壮但不至于伤感,小女孩小巧的红艳身影体现的是坚守精神的传承。
五、讨论交流
(一)课件投影:1、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你如何看待?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环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社会生活就是课程。通过这一环节,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简要实录】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学生代表发言。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学生认为“生于斯,长于斯”,汉家寨的人之所以想守住自己的家乡,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于的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还有学生认为这里已经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他们有一种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他们还要让他们的文化、他们特有的文明传承下去。他们还有坚强的意志,所以能守住这片家园。而且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哪怕这里的土地是这么的贫瘠,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与世隔绝,他们也安于现在的生活,不会过于奢求。还有学生认为汉家寨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不管它是贫瘠还是富饶,不管它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不忍舍弃。最后老师明确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是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坚守汉人血脉的延续。而作者的坚守是坚持理想主义,坚持对人道主义、终极思考与回归心灵的探讨,坚持“良知和艺术”,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
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变化很快,发展很快,但是有一些东西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正直、真诚、善良等美好的人格,比如诚信、尊严、理想。还有学生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冲击下,个人的认识发生了混淆,看不清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抛弃坚守,那只能说是在逃避。对于古代有些东西,可以先改造再坚守,比如,古人曾大谈妇女应当坚守“三从四德”,如果直接在现在社会中提出来,当然会遭到唾弃,但如果改造成“夫妻双方要善待对方,善待双方父母,尊重对方,爱护子女”,这不也是挺好的吗?这种改造后的坚守顺应了社会,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最后老师明确当今时代,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同时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一些问题: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正因此,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
陈健——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肖卿福——用心温暖麻风病患者的医生,坚守42年,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黄先文——江西省贵溪县盛源村小学教师,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1976年,他成为这里的小学教师,以校为家,坚守39年。自己这辈子由于腿脚不便一直没能走出家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学生有机会领略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
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游戏人生中坚守作为,
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独醒,在急功近利中坚守“治本”,
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三)课件投影:结合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句式。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坚守什么?在滚滚红尘中要坚守淡泊;在物欲横流中要坚守清贫;;。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便生如夏花之绚烂。回眸历史,伯夷拒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中,坚守了爱国节操;;。坚守是一种痛苦,坚守更是一种执著。坚守你心灵的高地,让它如一把火炬,在暗夜里照亮前行的路程,在坚守中,人生才会熠熠生辉。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学生所畅谈的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学生语言组织上的引导。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拓展阅读:
课件投影:张承志文章的主旨:用粗硬触目的线条近乎冷峻地展现了人心中的坚忍。请同学们带着今日视角走进张承志其他作品,如《心灵史》、《黑骏马》等,去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七、作业:
课件投影:1、写一篇评论张承志的文章。2、模仿散文独特景物、人物的表达方法,写一篇以“坚守”为主旨的文章。
【设计意图】并非教师教了,学生就能进步,只有学生真正学了,自身才能发展。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课文是一个范本,学习它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触类旁通。
【课后反思】
1、本课试图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还原阅读的本来面目,改变学生阅读中的被动局面,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一个不断质疑和不断释疑的过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真正锻炼、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引导。在自主探究、文本探究、合作探究三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开放探究,让学生在阅读、感知、质疑、探究,真正实现自主解读,同时又把握时机适当地引导学生对坚守主题的理解。本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难度逐步提高,由浅入深,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符合教学规律。
3、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还将学生的思绪从课堂引向社会,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坚守现象,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在表达交流中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