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宿建德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 宿建德江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2: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山水田园诗之《宿建德江》三水华侨中学邓翠群【教学目标】
1、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2、准确把握这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诗歌(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预习作业:
1、认真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请选修美术的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
3、请选修音乐的学生根据诗歌谱曲;
  一、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历史: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④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
思想内容 (情感)——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作者介绍三、作者介绍(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他的田园诗侧重描写隐居的种种高雅生活和闲情逸致,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清兴、静夜的相思。他的山水诗注意对生活的领悟,不雕琢,浑然而就,创造出许多清空的意境。艺术上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的风格。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襄阳诗人孟浩然,四十岁到了京城长安,想要谋个官。王维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一天早上,他邀请孟浩然到自己办公室交流诗歌创作经验。凑巧,当朝皇帝李隆基突然来到,情急之下,孟浩然便藏匿到床底下。王维不敢隐瞒,如实禀告了皇帝。唐明皇听后不但不怪罪,还挺高兴,说“我很早就听说过这个人了”。于是命孟浩然从床底下出来,拜见皇帝。唐明皇问:“你带诗文作品来了吗?”孟浩然答:“不巧没有带来所写诗文。”唐明皇就让他背诵几篇听听,孟浩然奉命背诵了起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听到这里,唐明皇脸就拉长了,很不高兴,说:“朕并没有不要人才,本来是你自己不求进取,你怎么反而写了这样的作品(潜台词:来无故讥讽我)!”于是便打发孟浩然回了老家,让他继续隐居,一辈子都不给他做官的机会。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主要内容:
1)隐居山林的逸趣:《过故人庄》
2)怀才不遇的苦闷:《岁暮归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四、《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研习活动一:
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领悟《宿建德江》中的象中之“意”。
研习活动一:
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领悟《宿建德江》中的象中之 “意”。思考: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全诗的诗眼) 的是哪个字?
诗歌后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写景顺序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宿,客:羁旅(客居在外) 之愁,愁2.全诗的诗眼是“愁”字。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6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9、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诗句赏析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句点题,为下文抒情写景作准备。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黄昏时分。“客愁新”,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思考:日暮为什么会撩诗人新的愁绪呢?请结合下列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兮,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诗歌后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写景顺序怎样?意象:旷野,天空,树木,江水,明月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赏析后两句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意境:辽远 清淡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野旷天低树”写出旷野的空旷寂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人显得孤独寂寞,这时,只有江中的孤月与自己亲近,寂寞之心似乎寻得了慰藉,但这一点喜悦不能驱散诗人的团团新愁,诗人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赴长安,而今却只能还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巡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让我们一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想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月去的意境。意象意境意象:旷野,天空,树木---空旷寂寥
江水,明月--- 清澈皎洁,
   诗人--羁旅者研习活动二:展示美术生根据诗歌内容绘的画.并说出作画的理由.
师生评论:对照诗歌内容,看同学们的画画对了没有。
看哪一幅画最接近诗歌的意境。学生习作1:宿建德江1学生习作2:宿建德江2学生习作4:宿建德江4学生习作5:宿建德江5学生习作6:宿建德江6学生习作7:宿建德江7学生习作8:宿建德江8学生习作9:宿建德江9学生习作10:宿建德江10学生习作12:宿建德江12学生习作13:宿建德江13学生习作14:宿建德江14宿建德江(网上下载)诗画对比1、船停泊的地方?
“渚”是小洲,水边的小块陆地。大部分同学把船画在水中央,或者画在岸边,错了!
2、诗人在哪里?
有的人没有把诗人画到画里,船是空的。错了!
有的把人物画在亭台楼阁上。错了!
3、有树否?水清否?画面辽阔否?
教师鼓励。请画得好的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构思。研习活动三:2、让选修音乐的李佳凡同学播放根据诗歌内容谱曲的录音,说说谱曲的理由。同学评论。教师鼓励。意象意境意象:旷野,天空,树木---空旷寂寥
江水,明月--- 清澈皎洁,意境:辽远 清淡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小结思想感情:愁: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等等.
风格:冲淡清旷(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表现手法:白描手法,虚实结合。总结:如何鉴赏山水田园诗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手法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③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闲
有关”月”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共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关”月”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知识链接
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