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孤独之旅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孤独之旅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09: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文化自信: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成长”的意义,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难点)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心理描写,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重点)
◎审美创造: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当然,我们还能体会到一种凄凉、酸苦的滋味——那就是寂寞与孤独。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
如果说成长需要体验各种滋味,那么“孤独”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孤独,让生命在孤独中更加灿烂呢?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重点)
2.理解文意,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重点、难点)
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素养)
学习目标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2017年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知识备查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知识备查
读一读



























chóu
chān
yōnɡ
qiè
juē
kuànɡ

liáo
chuī
chuō
chá
lián

cuàn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撩逗
( )撩水
liáo
liāo
( )扎成把
( )挣扎

zhá
( )扎针
zhā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落下
( )落在后面
luò

( )嚼着
( )咀嚼
jiáo
jué
( )大大落落
luō
( )倒嚼
jiào


( )落价
lào
预习检查
形近字
chuō( )破
姓zhái( )
( )kōu了
ǒu( )心沥血




杀lù( )

ōu( )歌

òu( )气

预习检查
形近字
纯cuì( )
cuì( )火
( )liáo逗
官liáo( )




粉suì( )

liáo( )亮

liáo( )草

liáo( )绕

荟cuì( )

憔cuì( )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嬉闹:嬉戏打闹。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边读边厘清小说的故事脉络,并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每个情节。
故事情节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芦苇滩上,开始放鸭。
高潮(28-49):雨夜寻鸭,坚强长大。
结局(50-52):鸭子下蛋,惊喜成熟。
整体感知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
精读细研
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茫然和恐惧
精读细研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和胆怯
精读细研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
精读细研
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再忽然地恐慌
精读细研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精读细研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
茫然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坚强、长大
精读细研
成 熟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心理变化过程: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不成熟
杜小康
茫然和恐惧
害怕和胆怯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坚强、长大
精读细研
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寂寞痛苦
恐惧
磨难
孤独
精读细研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暴风雨
鸭群
芦苇荡
精读细研


临睡时心理、动作和神态
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 [被赶着]
真正的鸭
[无家的漂游者]
[团团围住小船]
[插 拔 重新放]
羽毛:鲜亮 稠密
公鸭蓝羽紫羽:
犹如软缎
[恐惧]
[不情愿]
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
[漂亮]
[长大]
[寂寞]
衬托
杜小康
精读细研
鸭 群
无家的漂游者——长成真正的鸭
  其恐惧感衬托主人公的恐慌。它们长大,衬托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精读细研
烘托害怕胆怯
反衬
恐慌
芦苇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里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宁静美好
广阔
无边
精读细研
暴风雨
可怕—搏斗—成长
  风雨中搏斗,成长的环境,造就勇气和坚强的性格。
精读细研
这里的环境特点是“黑”(前面三个“黑”字都是实指,后一个“黑”字是虚指)。作者极力渲染暴风雨的可怕,目的就是把人物摆到特定的环境(恶劣的天气、密密的芦苇)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里烘托了杜小康坚强、勇敢的性格,体现了主人公在风雨中成长的主旨。
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精读细研
雨过天晴
这段环境描写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雨过天晴,天空格外的蓝,月亮也特别明亮。
这种美好的景色,恰恰衬托出主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那种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从而突出表现了杜小康从此变得对生活更加热爱了,面对生活的考验他更加坚强了。
精读细研
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环境描写的作用
方法指导
精读细研
1.作者选用“孤独之旅”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何用意?
“孤独之旅”,是对杜小康放
鸭生活的一个概括。“孤独”渗透
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
灵空间,也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以此为题,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又表明了小说主题。
合作探究
2.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合作探究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合作探究
③对未来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合作探究
3.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永远一帆风顺的。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怎样看待“孤独”?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合作探究










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无奈)
思维导图
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荡
(留恋、茫然—恐惧、胆怯)
安顿之后—雨中找鸭
(孤独—适应—坚强)
收获鸭蛋
(惊喜、兴奋)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青少年: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
主旨归纳
江梦南——无声玉满堂
半岁时,江梦南因误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的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后来,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江梦南学习的是生物信息学,她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2022年3月,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拓展延伸
颁奖词: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本文运用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细腻鲜活。请你也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
语言运用
写作策略
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景物特点,仔细观察并用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②以景写情,注意心境与景物的统一;
③巧妙运用写景的角度及各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写作实践
初春,我踏着尚且稀薄、带着寒意的阳光漫步在公园里,深呼吸,吐出憋闷了一个冬天的浊气,只觉通体舒畅。放眼望去,河边垂柳染上点点嫩绿,桃花露出羞怯的笑脸。偶有清风拂过,送来燕子的呢喃;又有流水涓涓,催促野鸭戏水。大地褪去凛冬的厚重,变得轻盈而快活。我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轻了起来、快了起来,仿佛在与春共舞。
写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欢乐景象,烘托了“找”的愉悦心情。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从三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一是以旁批为支架,分别聚焦人物心理、自然环境、“孤独”的理解等,分层递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能力。二是淡化小说的文体知识,为小说教学注入感性元素,让小说的学习回归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