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09: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文化自信: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学会在求学过程中做到不轻信、善思辨。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重点)
◎审美创造: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9 怀疑与学问
PART 1
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做学问就非常注重“质疑精神”。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他在做学问时也特别喜欢提出疑问并考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有什么疑问。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难点)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重点)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及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等。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读一读
预习检查










虚妄









自破
腐草为

wàng
zhì
zhé



shú
biàn
jié
xū wàng
gōng
yíng





( )折跟头
( )打折
( )折本

shé
zhē
zhé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析
zài
cái
zāi
载重( )
裁剪( )
栽树( )
biàn
( )论
( )子
形近字
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滞:
盲从:
流俗:
没有事实根据的。
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整体感知
学则须疑
怀疑在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
学则须疑
分论点:
1. 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
整体感知
1.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精读细研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引用名言,意在表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也要善于怀疑。既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开头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3. 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其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②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
③举例说明。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别人的传说。
因果
(1)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例证法
(2)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精读细研
①指出怀疑精神的必要性。
②用“三皇五帝”的事例说明。
③用“腐草为萤”的事例说明。
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例证法
(3)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精读细研
①对于任何学问都要先怀疑。
②提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正反两面论证。
③引用孟子名言进行论证。
求知要有怀疑精神,不应该盲从迷信。
引证法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精读细研
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说一说:在论述的过程中,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方法指导一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二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4. 说说文章是怎样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总结上文
提出下文论点
承上启下,使论述逐层深入。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精读细研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讨论:“怀疑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示例: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2)示例: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精读细研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再来详细探讨一下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取之处。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合作探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带“常常” 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合作探究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怀疑
学问


提出中心论点(第1、2段)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
(第3—5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对于传说
举例论证
对于书本
对于学问
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分论点二
(第6段)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常怀疑、常辩论、常评判、常修正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思维导图
这篇议论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告诫学者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主旨归纳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指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历史上,关于三皇有七种不同说法:①天皇、地皇、人皇;②天皇、地皇、泰皇;③伏羲、女娲、神农;④伏羲、神农、祝融;⑤燧人、伏羲、神农;⑥伏羲、神农、共工;⑦伏羲、神农、黄帝。现在大家比较赞成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的说法。五帝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
拓展延伸
有关治学的名言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2.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董仲舒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4.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
5.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6.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8.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
祖冲之的怀疑精神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但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籍文献及前人成说之中。他从研究数学开始就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理论,并且能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科学遗产。在青年时他就对张衡和郑玄等人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仔细研究,并且校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后来他又发现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写的《元嘉历》存在许多错误,于是着手重编了新的历法——《大明历》。这一部著作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为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参考。
语言运用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本文就多次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请你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论证“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这一观点。
写作策略
①首先理解观点“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的内涵;
②围绕这个观点选择能论证它的典型事例,依据“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形式概括事例即可。
写作实践
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提取出青蒿素……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举李时珍、徐霞客、马克思等人的例子论证观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从儒家经典切入,引出议论,带领学生读标题、读名言、读关键句、读经典片段,按照“词—句—段—篇”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通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品析语言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为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尤其是设置补写论据、质疑问难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