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文化自信:对议论文写作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
◎语言运用: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并能在文中具体运用。
◎思维能力: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学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结构。(难点)
◎审美创造:体会议论文论证严密、逻辑清晰的特点。(重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论证要合理
PART 1
写作议论文,不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如何做到论证合理。
学写议论文,做到观点统一,论证严密。
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学会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学习目标
论证要合理
观点一致,逻辑严密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可采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
论据典型有力
使用论据支撑论点;分析论据,深入阐述观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
论证是使用事实和道理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规律
保持观点一致的方法是避免混淆或偷换概念。
写作指导
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在论证时,尽量避免出现如前面示例类似的逻辑错误。
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合作探究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常见逻辑错误: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不当类比等。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敬业与乐业》中,作者提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观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其中引用孔子的两句话,都分别做了阐释,以切合论证的需要。
合作探究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合作探究
语段示例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磨难,能历练人生。
修改: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合作探究
语段经过修改后,结合不同人物的不同背景,加以适当的分析,加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初学写作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实际上,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之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合作探究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写作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比如在《怀疑与学问》中,作者从国难危机时各地的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不应当随便相信,推导出做学问也是如此,要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精神。这样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更容易让人信服。
合作探究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
4.论证结构要合理,思路要清晰。
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合作探究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提示:
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
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文题展示
合作探究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①
【大学问家陈寅恪读了大量的书,却不尽信书,前人说的,大人物写的,陈寅恪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加以求证、确认。正是这种不唯书、不迷信的怀疑精神,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②
①引用大科学家李四光的名言,十分有说服力。
②先举大学问家陈寅恪不唯书、不迷信的例子,证明“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
亮点批注
例文展示
【五年级小学生聂利,偶然发现蜜蜂不靠双翅振动依然可发出“嗡嗡”声,于是她对书本上“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提出疑问。经过反复实验,聂利认定,蜜蜂真正的发声器应该是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并撰写出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虽然她的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专家的认可,但是这种大胆怀疑的精神却鼓励了许多向学的人。】③
③再举小学生聂利的例子,贴近生活,更能引起读者兴趣。
名师总评:这段文字紧紧围绕“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展开论证,事实与道理相结合,选取大学问家和小学生的事例,典型全面,有理有据,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1.审题拟题,在标题或开篇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应明确自己的观点是“知足常乐”还是“知足未必常乐”。
2.确定选材,要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相关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还可以选取相关的名言警句、古诗词等作为道理论据。这些事例或名言警句要确保真实、可靠,且具有典型性。
3.确定论证方法,论述时,围绕着观点,对事例或道理论据进行分析,使其为观点服务。
4.确定结构,要恰当地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思路点拨
合作探究
知足者常乐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
——题记
桌上放着半杯水,悲观的人会抱怨它的不足;乐观的人则会庆幸还有半杯水,因而后者得到了满足。
同样的半杯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慨。这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抱定一颗平常心,学会用感恩的心来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等我们懂得了知足,生活便少了几分抱怨,多了一些光明。①
①用“半杯水”的故事引出论题。引出知足者的光明心态。
范文评点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是发人深省的。一个人如果痴心妄想,那他贪婪的心就永远不会满足,甚至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②
嫦娥抛其夫君,偷食仙丹,妄图成仙,换来的却是广寒宫的无限冷清与寂寥;和珅位高权重仍不知满足,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庄子、陶潜等隐士淡泊名利,逍遥世外,却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谈。③
世事就是这样的辨证,上天让坏人享尽安乐,但最终以严厉的惩罚为代价;上天给予好人平安与幸福,却让好人历经磨难。这是公平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人生就这样,没有绝对令你满意的事,关键在于你是否得到满足,能够乐观地对待生活。
②引用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对名言的恰当分析。
③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更有说服力。
不过知足并非一味地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一种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如错把知足当作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那你只会成为井底之蛙。
知足就是父母买给你玩具模片而你能自己拼好,知足就是朋友送你卡片而你不挑三拣四,知足就是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包括生命。④知足了菜根嚼着也香,知足了心里永远有着温暖的阳光。
④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例举知足的表现,排比句式一气呵成。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知足就要避免心理失衡。人们在给予的同时往往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有回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满足,当然就往往会大失所望了。
请记住:学会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却烦恼;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风雨兼程的艰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们的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平静、适意而真诚。因为知足常乐啊!⑤
⑤以告诫的形式,以排比句式结尾,收束有力,照应开头。
名师总评:
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论证有力的议论文。题目就摆明了观点,以题记的形式开篇,新颖贴题;然后以“半杯水”的故事引出论题,接着引用孟子的话,列举嫦娥、和珅、庄子、陶潜的事例进行论述、分析,并且辩证地分析了知足者的心理状态,使“常乐”的内涵更为丰富。
合作探究
1.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
2.当我们胆敢作恶,来满足卑下的希冀,我们就迷失了本性,不再是我们自己。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3.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丰特奈尔
4.知足而不贪,知节而不淫。 ——北宋隐逸诗人林逋
5.财富,帝国和权力不是满足欲望的更有力的手段,又是什么?
——英国剧作家威·康格里夫
写作素材
关于知足的名言
合作探究
提示:
1.梳理驳论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
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1.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话题,写作时必须破题。
“墨”比喻坏人、坏事、坏现象;“黑”比喻受到影响,自己也变质、变坏。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2.“近”,靠近、贴近,应该是生活在“墨”的周围,“墨”的包围中。
3.由事例引申出道理,由点到面!
4.结合社会想象、联系自身,表达出国家、社会的关注,人文关怀。
思路点拨一:
合作探究
1.要对准靶子。
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思路点拨二:
合作探究
2.要抓住要害。
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3.要注意分寸。
例如: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合作探究
范文评点
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①
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②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环境的束缚。③
①开篇点出俗语,为展开驳论提反方观点。
②表明自己的观点:环境是外在条件,关键在于自身。
③道理论证,凡成大业者,皆出淤泥而不染。
合作探究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批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谄谀以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誓言。
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他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④
④以屈原、李白为例,论证环境不能改变成大业者的理想追求。
合作探究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如果说,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赤”全在于自己。但丁,这个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⑤
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都向世人证明同一个道理:“黑”或“赤”全在于“己”。
合作探究
⑤用鲁迅、但丁等中外名人的事例论证环境不是决定因素。
合作探究
论述集中,论点突出。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环境不能决定人的成长,展开论述,从古今中外举例论证。逻辑顺序有力,事例充分,说服力强。
名师总评:
根据要求作文。
中考真题
这一追问,或引发人们审视固有观念,或触发人们探寻真相,或促使人类探索未知,或……
请围绕“一定是这样吗?”这一追问,进行写作。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还可以……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真题解读】这是一道具有哲理性的话题作文题,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要求中虽明确提出“自选文体”,但更倾向于议论文。写作时,可从“打破常规思维,才能更好地解决难题”“不一样的梦想,同样精彩”“叛逆精神未必不可取”等方面展开思路,然后选取典型的论据,构思论证思路,列出写作提纲。注意论证合理,有说服力。
【满分作文】
以真理之光,耀世界之窗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对真理的真挚热爱。“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培根也曾这样赞美过真理。但是要追求真理,就得敢于向传统、权威说:“不,你说的不一定是真的。”
古之圣贤,无不为追寻真理而奋斗着,他们敢于向权威说“不”,才创造了新的历史。明末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就喜欢研读医书,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他发现古代医学典籍
中有的记载难辨真假。有一次他读一本医书,书中说穿山甲通过装死让白蚁进入壳内,它再游到河里,让白蚁浮在水面,然后用舌头舔食。为了追求真相,他亲身去观察穿山甲的捕食。最终的真相是穿山甲先挖掉白蚁的巢穴,然后再用舌头舔食。正是因为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著作《本草纲目》,成了名垂青史的医学巨人。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有“一定是这样吗?”的怀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常规,更接近真理。
追求真理的人,是敢于接受烈火的考验的。在被“地心说”统治的中世纪欧洲,人们相信,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热爱天文,他持续对天体进行观测,反复研究,得出与“地心说”截然不同的结论: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面对教会的威压,哥白尼鼓起勇气提出了“日心说”。真理就像一把火,总有人会感受到它的炽烈,受到它的烛照。布鲁诺也是一位热爱真理的科学家,为了宣扬“日心说”,他甚至被处以火刑!临死前,他发出壮语:“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人们会认识到我的价值!”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世纪的欧洲才能保存真理的火种,最终燃起文艺复兴的烈焰。
用鲜血和生命否定曾经的“一定”,才会让真理浮出水面。
否定无数个“一定”,是促使中国腾飞的保证。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是绝对修建不好铁路的。”面对外国人的无情嘲笑,詹天佑临危受命,带领工人自主修建京张铁路。在当时那个技术落后又受封锁的时代,詹天佑迎难而上,没有抽水机就用水桶运水,没有灯光就用蜡烛照明……终于,詹天佑打破“诅咒”,成功建成京张铁路。曾经有人扬言:“中国人不可能在长江上建大桥。”但我们决不相信这一谬论,发愤图强,攻坚克难,不仅让长江上屹立起了一座座大桥,还建设了跨越海洋的港珠澳大桥,惊艳了世界。曾经有人说中国人养活不了
自己,我们的袁隆平爷爷培育了杂交水稻,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让全世界吃上优质大米。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不可能”中毅然前行的。
敢于怀疑,敢于发问:“一定是这样吗?”这才是通向真理的捷径。
名师总评:文章直承材料开篇,并能紧紧围绕材料展开论述,每段都提到“不一定”等关键词,保证文章不偏离写作要求。为了更好说理,考生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叙事清晰,议论充分。为了更好阐述观点,考生选用了李时珍、哥白尼、詹天佑等名人事例,不仅充满故事性,也充分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全文观点与素材高度统一,论点突出,论证合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热点人物素材】
灯暖千万家、奋进共富路的新时代劳模代表——钱海军
钱海军,国家电网宁波慈溪市供电公司一名普通电工,一名共产党员,仅凭一技之长、一颗热心,二十多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为无数家庭通上了电,连上了心,守护着万家灯火。
穿上工作服,他是埋头苦干、辛勤奉献的“模范电工”;换上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红马甲,他是孤寡老人身边的“贴心人”。钱海军如同一盏明亮的灯,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光亮!
钱海军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还用行动带动了一大批人,让个人志愿服务走上品牌公益的道路。以他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中心,不仅为当地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着志愿服务,更拓展至全国多个省份,架起各地互助协作的“连心桥”。
他总说:“我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聚沙成塔,钱海军用坚韧和执着,在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中,彰显了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教学反思
本课由教材入手,然后结合具体的材料,通过让学生自悟、教师点拨的方式来揭示“论证要合理”的表现形式,希望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活动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本次习作的重点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