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55:05

文档简介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
A.沙坪公园中的所有乔木
B.沙坪公园中的所有植物
C.沙坪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
D.沙坪公园中的所有生物
2.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3.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C.某物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它一定是优势种
D.群落的物种组成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题组二 种间关系
4.(易错题)细叶榕的种子被鸟吃掉,随粪便一起排出落在了红壳松的树干或枝丫处后,种子就会萌发生根,并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之后幼苗长成粗壮的灌木状缠绕在红壳松上,依靠红壳松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红壳松缠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叶榕借助红壳松争夺更多的光照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该地区的鸟类、细叶榕等全部的动植物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C.细叶榕和鸟类属于捕食关系,和红壳松属于寄生和种间竞争关系
D.小杜鹃鸟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就是小杜鹃鸟的生态位
5.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图乙中,B不会把A捕食完,体现了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C.图丙可表示马与马蛔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D.图丙中,后期X种内竞争加剧
题组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
6.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风景区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槐树林中刺槐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分层现象是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最直观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植物的分层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的矛盾,也提高了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B.森林不同层次的植物生态特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加剧了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
C.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还与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D.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是影响森林植物地下部分分层的主要因素
8.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等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题组四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9.下列关于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草在春季发芽秋季枯萎、仓鼠在冬季会进行冬眠,都属于群落的季节性
B.不同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研究入侵物种红耳龟的生态位,只需研究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及所占用的资源D.研究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10.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题组五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1.某兴趣小组进行了“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位面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称为物种丰富度
B.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
C.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D.对于不认识的小动物通常不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
12.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其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
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土壤小动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弱,所以使用取样器取样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种间关系
1.两个生物体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原理是某物种密度会通过影响捕食者的密度对另一物种密度产生影响。下面属于似然竞争的是 (  )
A.取食同种食物的不同昆虫种群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
B.植物出芽滞后造成蚜虫种群数量下降,进而使食蚜蝇种群数量降低
C.蒲公英花粉为瓢虫提供养分,造成附近苜蓿上的蚜虫种群密度降低
D.对蚜虫宿主施肥促进蚜虫种群密度增长,造成同株植物上叶螨种群密度降低
2.(多选题)(教材习题改编)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图中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时,应选择封闭性较好的环境
B.该曲线图为物理模型,生物学常见的模型还有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
C.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两者相互制约
D.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利于增大物种丰富度
3.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 天数 (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 组 对照 组 实验 组 对照 组 实验 组 对照 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①~④中,分析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田螺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题组二 群落的生态位
4.基础生态位(FN)是指在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CN)是指一个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生态学家研究了甲、乙两种藤壶在岩石上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如下:①甲通常比乙在岩石上的位置更高;②若人为将乙从岩石上移除,甲就会扩展到以前乙占领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大多数藤壶来说,FN通常会大于CN
B.藤壶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都变小
C.若藤壶的FN与CN不同,它一定面临生存和繁殖的困难
D.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5.(不定项)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常用来分析不同物种间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图甲、图乙表示3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甲、图乙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w的值,与种间竞争呈负相关,与种内竞争呈正相关
B.图甲中物种1和物种3之间没有种间竞争,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
C.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
D.如果资源有限,图甲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乙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题组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的应用
6.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基础过关练
1.D 群落为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地域所有的生物,D正确。
2.A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A符合题意。
3.C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A正确;某物种在群落中比较常见,若它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则不是优势种,C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正确。
特别提醒 群落中数量多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还要看该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是否很大。
4.C 细叶榕借助红壳松争夺更多的光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鸟类、细叶榕等全部的动植物不是该地区的所有生物,B错误。
题干信息 结论
细叶榕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 两者间存在寄生关系
细叶榕能依靠红壳松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即细叶榕与红壳松竞争光照 两者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
一个物种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
5.C 题图甲、乙、丙对应的种间关系分别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获利,对宿主有害,但宿主一般不会死亡,C错误。图丙中,后期X种群数量逐渐增大,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
6.B 某风景区不同海拔可能会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不同的温度等,从而导致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不同的森林类型(多个不同的群落)、槐树林中的刺槐树(同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D错误。
7.B 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植物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降低了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A正确,B错误。不同植物对水和矿质营养的需求不同,植物地下部分的分层主要受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状况影响,D正确。
8.A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使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空间,提高生物对光照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等,②错误;在垂直方向上,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是由不同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导致的,③正确,⑥错误;森林中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④正确;森林中的植物占据不同的层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9.C 动植物生态位的研究内容:
动物 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植物 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10.B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生态位、群落的季节性等,A正确。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但如果资源充足,种间竞争就会减弱,B错误。
11.C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A错误。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B错误。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正确。对于不认识的小动物也需要进行计数和记录其特征,D错误。
12.C 土壤中的小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场所不同,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B错误。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通常用于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C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个体小,活动能力强,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
能力提升练
1.C 似然竞争:一种捕食者可以捕食两种生物(被捕食者),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量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加重捕食者对另一种被捕食者的捕食作用。
选项信息 选项分析
取食同种食物的不同昆虫种群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 同种食物,不同种捕食者,不属于似然竞争,A错误
植物出芽滞后→蚜虫种群数量下降→食蚜蝇种群数量降低 蚜虫食用植物,食蚜蝇捕食蚜虫,不属于似然竞争,B错误
蒲公英花粉为瓢虫提供养分→附近苜蓿上的蚜虫种群密度降低 瓢虫既食用蒲公英花粉,又捕食蚜虫;蒲公英使瓢虫密度变大,进而使蚜虫密度减小,属于似然竞争,C正确
对蚜虫宿主施肥→蚜虫种群密度增长→同株植物上叶螨种群密度降低 蚜虫与宿主是寄生关系,蚜虫和叶螨是种间竞争关系,不属于似然竞争,D错误
2.AD 在调查种群数量时,一定时间内种群没有迁入、迁出可使调查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所以应在封闭性较好的环境进行调查,A正确。题中曲线图为数学模型,B错误。猎物的数量先增加,捕食者数量后增加,猎物数量先减少,捕食者数量后减少,二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物种间种群数量的“此消彼长”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即利于增大物种丰富度,D正确。
3.答案 (1)样方法 (2)种间竞争 (3)使水体氮磷总量增多,使水体浑浊度上升 (4)①③ (5)考虑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考虑引入物种是否影响当地生态
解析 (1)本土田螺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通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福寿螺与本土田螺共同培养时,本土田螺数量急剧下降,对照组中单独培养本土田螺时则无此现象,故福寿螺与本土田螺为种间竞争关系。(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的增加,水体氮磷总量增多,水体浑浊度上升。(4)福寿螺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占优势,福寿螺入侵可能使部分本土物种灭绝,从而降低本地的物种丰富度,①正确;由题意可知,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耐受能力很强,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田螺强,②错误,③正确;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防治福寿螺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前进行,④错误。
4.C FN是某物种理论上占有的最大空间,CN是某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通常FN会比CN大,A正确。种间竞争可能会使生物占有的生态位变小,B正确。一种生物的FN和CN通常是不同的,在自然情况下,生物都会占有合适的生态位,让种群能够生存和繁殖;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藤壶甲和乙都没有面临生存和繁殖的困难,C错误。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藤壶(一种节肢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5.BD 
d值 能反映生态位的重叠度、种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值越小,生态位的重叠度越大,种间竞争越激烈;反之,d值越大,种间竞争越弱
w值 能反映种内竞争的激烈程度;w值越大,种内竞争越弱;w值越小,种内竞争越激烈
d/w的值越大,种间竞争越弱,而种内竞争越激烈,A正确。图甲中物种1和物种3之间没有资源重叠,不存在竞争,但两者也不一定是原始合作的关系,B错误。种内竞争会促使同种个体占据更多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出现差异,从而使不同物种生态位分开,C正确。图甲、图乙中,物种2都与物种1、物种3共用资源,物种2能独立用的资源最少,所以如果资源有限,图甲、图乙中均为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D错误。
6.D 林窗下的光照强度强于林下,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光照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重要因素,A、B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错误。(共16张PPT)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特别提醒 群落不是生物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
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优势种 常见种
不仅数量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
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
大,不占据优势
4.优势种和常见种
特别提醒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
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1.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
海葵和寄居蟹。
2.其他种间关系
知识点 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种间竞争 捕食 寄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
利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
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A:寄生生物
B:宿主


数量上呈现同升同降的同步性变化(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数量上呈现“此起彼伏”的变化 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两种生物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 如果分开,则
寄生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
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
特别提醒
(1)种内互助、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种内互助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合作,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
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同一物种之间的取食(如大鲤鱼吃小鲤鱼),不属于捕食,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比较
知识点 3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表现 垂直分层 镶嵌分布
实例 ①森林: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②湖泊:挺水层、浮水层、沉水层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影响因素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形成原因 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特别提醒 任何一个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三个不同自然区域中植物的分布
(1)A处:随海拔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的植被分布不同,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
结构或水平结构。
(2)B处:在垂直方向上,森林自上而下分布着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C处: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1.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
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①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②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形成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4)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知识点 4 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调查方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调查。
2.采集小动物的方法
(1)诱虫器采集: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
热源。
(2)简易采集法: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体型
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特别提醒
(1)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2)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等观察小动物。
知识点 5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
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知识辨析
1.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了森林生物群落,是否正确
不正确。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应包括所有生物
(不只有动植物)。
2.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否正

不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物种丰富度是衡量物种组成的指标。
3.在树上空间位置不同或食性不同的鸟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如果不同种鸟类的生态位相同,
会发生激烈竞争。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都相同,是否正确
不正确。以昆虫为食的不同种鸟类生态位不一定相同,原因是不同鸟类取食的昆虫种类可能
不同,栖息场所也可能不同,天敌等可能也有差异。
提示
提示
提示
4.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蝉与树、蝗虫与植物都属于捕食关系,是否正确
不正确。蝉吸食树的汁液,蝉与树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蝗虫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
5.竹林中毛竹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吗
不属于。竹林中的毛竹属于同一个种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6.森林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而草地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只具有水平结构,是
否正确
不正确。草地分层现象不如森林明显,但也具有垂直结构。
7.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是否正确
不正确。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
提示
提示
提示
提示
1.对生态位的理解
(1)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a、b)要通过种间竞争相互争夺生态位。
(2)生态位越相近的物种,种间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也越强。
(3)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种间竞争,
使它们共存下来(如图A→图B),或者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
2.生态位分化的意义:提高了不同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
对稳定的基础。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对生态位的深度理解
典例 两个物种对食物资源的利用有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种类型。研究发现,在进化过
程中图甲、图丙所代表的类型均有向图乙所代表的类型进化的趋势。下列合理的解释是(  )
A.减少生物间的种间竞争程度,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B.增加生物间的种间竞争程度,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C.每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态位占据空间不断扩大
D.一个物种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种间竞争的结果
A
思路点拨
(1)图甲: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大部分重叠,竞争激烈,通过缩小生态位重叠,使生态位发生分化,
从而减少两物种的种间竞争程度,进而向图乙进化。
(2)图丙:两个物种无交集,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两个物种必然扩大生态
位,向图乙进化。
解析 在种间竞争的作用下,图甲两个物种出现生态位分化;在种内竞争的作用下,图丙两个
物种出现生态位重叠,故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