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 群落的演替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第3节 群落的演替 课件+分层练习-《精讲精练》26版高中同步新教材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备课资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55:05

文档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
1.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下列关于演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光裸岩地发生演替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B.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到森林群落
C.湖泊演替成森林经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生物出现
D.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题组二 群落演替的类型
3.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演替到青冈栎林阶段后,群落中不能再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
4.澳大利亚山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大火煅烧后容易萌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过后植物群落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
B.失火前后的物种均有桉树,故该地区没有发生群落演替
C.火灾过后演替成的植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D.火灾过后桉树有可能再次成为优势种,原因是高大的桉树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5.(易错题)通过实施生态保护,过度砍伐的森林恢复了往日生机,该演替历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一些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
B.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种间关系复杂化
C.优势种更迭,顺序为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D.群落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增强
6.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图。据图回答问题。
(1)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
                    (至少答出两点)。
(2)该火烧地上发生的演替与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类型   (填“相同”或“不同”)。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3)火烧15年后,草本植物、灌木物种数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4)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5)若研究④中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不定项选择)。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题组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7.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工作,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图是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该区域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C.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水平结构未变
D.群落内种群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影响群落的演替
8.某山区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科研人员在该地区进行相关研究,将某区域平分为两组,A组实施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利用等措施,B组仍沿用原利用模式。十年后,对两地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进行测定,获得图1所示结果。图2中甲、乙、丙分别表示A组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植物优势种群。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代表A组生物量的是    (填“S1”或“S2”)。从群落的空间结构来看,图1中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组成的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
(2)甲、乙、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    。在演替过程中,甲和乙没有消失,仅表现为优势上被取代,相较于甲和乙,丙的优势是
              (写出两点即可)。
(3)退耕还林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许多野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将会    。在退耕还林实践中,人们发现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群落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会提前,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来看,说明人类活动                 。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群落的演替
1.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B.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
C.开垦的农田中,利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群落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
2.在群落演替的顶极学说中,演替发展到最后阶段会出现稳定的成熟群落即顶极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会影响群落演替
B.在初生和次生两类演替中,只有初生演替可以形成顶极群落
C.形成顶极群落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其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
D.在某环境中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结构一般最复杂、最稳定
3.(不定项)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
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
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
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
4.高寒荒漠区可通过麦草沙障固定沙丘,采取青杨、乌柳和沙棘混交造林。为研究高寒荒漠区典型人工混交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以贵南县黄沙头分别治理了25年、20年、15年、10年的人工混交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治理年限群落中的生物量和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治理 年限 乔木生物量 灌木生物量 总生 物量 草本植物 的优势种
青杨 沙棘 乌柳
治理 25年 1.27 6.84 0.83 9.79 膜荚黄芪、苔草、赖草
治理 20年 0.39 60.91 0.76 62.71 苔草、早熟禾、膜荚黄芪
治理 15年 0.10 36.71 0.17 37.44 苔草(高度可达50 cm、耐阴性强)
治理 10年 0.01 0.40 0 0.69 针茅(高度可达80 cm、喜光也耐半阴)
A.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C.在治理的10~15年间,苔草由于耐阴性强代替针茅成为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D.治理25年时,沙棘大量死亡,导致群落总生物量降低
题组二 群落及其演替
5.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湖泊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该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群落类型多样,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规律性改变,这体现了群落的    。
(2)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答出1点即可)、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分布;在垂直结构上,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动物分层现象更为复杂,原因是                 。
(3)调查发现,沙化地区的优势种是骆驼刺等树冠低矮、根系发达的灌木,请结合灌木的上述特点解释其适应沙化环境的原因:                       。
(4)退牧还草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保护措施之一。退牧还草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与另一演替类型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演替类型    (答出3点)。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   。
6.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    (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          。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
    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    。
(3)经调查研究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物群落,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的能力。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基础过关练
1.B 
选项信息 选项分析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是同一物种内部的生长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A错误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浮叶根生植物和挺水植物属于不同物种,挺水植物的出现意味着优势种可能发生变化,群落正在进行演替,B正确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发生在荷花生长的过程中,是荷花这一物种的自然生长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C错误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此过程中不涉及两个物种之间的更替,不属于演替,D错误
2.B 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A正确。弃耕的农田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若弃耕的农田所处地区的气候不适宜,将无法演替到森林群落,B错误。一般来说,从湖泊演替为森林大致经过浮游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生物出现,C正确。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D正确。
3.D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灌丛一般比杂草更高,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要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C正确。演替到青冈栎林阶段后,群落中仍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错误。
4.D 火灾过后,存在植物能生存的土壤条件,还有植物的种子等,因此,植物群落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失火前后的物种均有桉树,不能说明该地区没有发生群落演替,B错误。火灾过后演替成的植物群落既有垂直结构又有水平结构,C错误。
5.C 依题意可知,过度砍伐的森林恢复了往日生机,因此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种间关系逐渐复杂化,使得群落空间结构的复杂程度增加,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增强,B、D不符合题意。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和物种丰富度等发生变化,因此一些物种的生态位会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过度砍伐的森林恢复往日生机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该过程中,地衣、苔藓不会成为优势种,C符合题意。
6.答案 (1)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 (2)相同 垂直 (3)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照逐渐减少 (4)阔叶树 (5)ABCD
解析 (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2)火烧后,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植物种子等,火烧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也是次生演替。与①(草本植物、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阶段)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4)阔叶树的树叶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可以加快氮磷循环。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最好补种阔叶树。
(5)研究不同生物的生态位,研究内容不同。
7.D 弃耕地存在原有土壤条件等,在该区域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该地“退耕还林”(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增大的方向进行,B错误。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C错误。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D正确。
8.答案 (1)S1 垂直 (2)种间竞争 植株高大,争夺更多阳光;根系发达,争夺更多水和无机盐等 (3)增大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解析 (1)由图1可知,S2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低于S1,实施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利用等措施的A组生物量要更大,故代表A组生物量的是S1。(2)图2中,甲、乙、丙分别表示A组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植物优势种群,所以甲、乙、丙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依次为甲、乙、丙,相较于甲、乙类型,丙类型植株高大,可争夺更多阳光;根系发达,可争夺更多水和无机盐等。(3)改善生态环境可使许多野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增大;由题干关键信息“时间将会提前”可知,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能力提升练
1.B 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A错误。题述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即群落演替的方向是由结构复杂到结构简单,人类过度开垦后,群落演替的方向依然是由结构复杂到结构简单,即群落演替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人类的活动加快了演替的速度,B正确,D错误。应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错误。
2.B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A正确。只要条件适宜,时间足够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均可形成顶极群落,B错误。
3.ABD 题述石块是灭菌后的裸石,石块上没有任何生物且没有土壤条件,所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多,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B正确。
演替达到稳定后,生物与环境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D正确。
4.A 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而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A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在治理的10~15年间,草本植物的优势种由针茅转变为苔草(高度低于针茅,耐阴性更强),C正确。治理25年时,青杨和乌柳的生物量有所增加,沙棘的生物量由60.91减少为6.84,总生物量由62.71减少为9.79,沙棘大量死亡,导致群落总生物量降低,D正确。
5.答案 (1)物种组成 季节性 (2)地形的变化(或光照强度的不同) 镶嵌 森林群落植物种类更多、分层现象更复杂,为动物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也更多、更复杂 (3)灌木树冠低矮,可以抗倒伏;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 (4)次生演替 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 (3)沙化地区灌木树冠低矮,可以抗倒伏;灌木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且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水分,从而适应沙化环境。(4)退牧还草过程中,群落发生的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时间短(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6.答案 (1)次生演替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种间竞争 在演替的前20年,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相对稳定 (3)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 (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可知,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则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3)生理整合现象的存在,使克隆植物在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4)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共14张PPT)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知识点 1 群落演替
必备知识 清单破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始条件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过程举例 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特点 经历时间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 经历时间短,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实例 在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影响因素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的活动等 结果 一般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特别提醒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
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1.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
而决定的,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2.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会对群落演替产生不同影响

知识点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影响结果:人类的许多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掌握群落演替规律的应用: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
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结果:实现了我国从毁林毁草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性转变,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
越穷越垦”的局面。
知识点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知识辨析
1.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是否正确
不正确。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中,一个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是否正确
不正确。演替过程中,一个阶段优势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优势种
消亡。
3.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演替成森林,是否正确
不正确。群落一般会向着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
稳定的状态。在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演替为森林群落,在干旱等环境中,无法
形成森林群落。
提示
提示
提示
4.在乔木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是优势种的更替,而不是完全取而代
之。
5.光裸岩地演替成草原与火烧后草原的演替所经历的时间相同吗
不相同。光裸岩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起始条件极为贫瘠,而火烧后草原上的演替是次生
演替,起始条件较肥沃,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光裸岩地演替成草原经历
的时间比火烧后草原的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6.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最大的吗
不一定。在没有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
因素的影响。
提示
提示
提示
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物质变化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群落演替的分析
方向 简单→复杂→相对稳定 复杂→简单→相对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的演替(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被破坏的群落的演替
物质 变化
2.群落演替的易错点分析
(1)群落演替的实质: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优势种取代的过程。
特别提醒 群落的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
有灌木、草本植物等。
(2)演替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并非所有的群落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群落的演替最终可以
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荒漠等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
  拟寄生是指幼虫期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后期将宿主杀死,成虫营自由生活的现象,
如《诗经·小雅·小宛》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学科素养 情境破
素养 科学思维——种间关系
情境探究
问题1 拟寄生和寄生有什么区别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宿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提示
问题2 拟寄生、寄生和捕食三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拟寄生、寄生和捕食都是一方从另一方获取营养物质(与能量)。
提示
问题3 杜鹃产一枚卵于某种其他鸟的巢中,并将巢中原来的一个卵扔掉,从而保持巢中卵的数
量,这种现象是拟寄生吗
根据拟寄生的概念可知,杜鹃的卵没有寄生在其他鸟的体内或体表,因此,这种现象不
属于拟寄生。
提示
讲解分析
1.种间关系的汇总
  两种生物之间既可以彼此影响,也可以互不干扰。如果彼此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可以是
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无利也无害,那
么两个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如表。
关系类型 物种 关系特点
A B 中性 0 0 彼此互不影响
负相 互作 用 种间竞争 - - 彼此互相抑制
捕食 + -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中的一些个体
寄生 + -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对B有害
偏害 - 0 对种群A有害,对种群B无利也无害
正相 互作 用 原始合作 + + 彼此互相有利
互利共生 + + 彼此互相有利
偏利共生 + 0 对种群A有利,对种群B无利也无害
(1)偏害:对一种生物有害,而对另外一种生物无利也无害的种间关系。例如,青霉菌可以产生
青霉素,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2)偏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
也无害的共生现象。例如,某些海产蛤的外套腔内共栖着豆蟹,豆蟹偷食蛤的残食和排泄物,
但不对蛤构成危害。
2.拟寄生
(1)概念:幼虫期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后期将宿主杀死,成虫营自由生活的现象。
(2)与捕食的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因此拟寄生属于广义的捕食。
(3)应用:可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有些拟寄生生物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也是控制农林害
虫数量的重要因素,各种拟寄生蜂和拟寄生蝇常被用于进行生物防治,如用黑青小蜂防治棉
红铃虫,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典例呈现
例题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解题思路 螟蛉是一种小虫子,而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螺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
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将螟蛉作为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
啃食植物,体现了捕食关系。“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体现了老鹰与兔子之间是捕食关
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豆苗和杂草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