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8 10: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
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
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A!辅助诊断系统在3秒内完成CT影像分析,当远程手术机器人跨越千里精准操作,
医学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疗生态。2024年,国家领导人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卫生健康事业短板,加快医学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这一指示不仅
点明了科技对医疗的赋能作用,更引发人们对科技伦理与人文关怀的深层思考。
科技的革新深刻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在甲状腺癌治疗领域,医学专家通过改良腋窝入
路无充气手术,将手术疤痕“藏”于腋下,使4万余名患者重获自信:在基层医疗中,A
健康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健康数据,实现慢性病早筛与用药指导,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
域限制。更值得关注的是,5G远程诊疗系统已在偏远地区落地,让边疆患者能实时连线北
京专家,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愿景。某县医院引入该系统后,疑难病例转诊率下降
65%,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2%。
然而,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同样不容忽视。当医疗大数据遭遇隐私泄露风险,当A!诊断
算法因数据偏差导致误诊,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成为关键。例如,某医院曾因患者信
息系统漏洞,导致数千条病历被非法获取,引发社会对医疗数据安全的担忧。此外,过度依
赖智能设备可能削弱医生的临床判断能力,某三甲医院调查显示,年轻医生通过影像A!诊
第1页,共10页
断的准确率虽高,但独立阅片能力较十年前下降23%。更严峻的是,算法偏见问题在特定群
体中尤为突出一某研究发现,针对皮肤癌的A!诊断模型对深色皮肤人群的准确率比对浅
色皮肤人群低18%。
面对挑战,医学科技的发展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伦理审查,
建立医疗A!分级评估制度,确保算法透明可控:另一方面,应注重医患沟通的温度,避免
诊疗过程沦为“人机对话”。正如全国人大代表葛明华所言:“科技是工具,医生的仁心才
是治愈的根本。”某儿童医院推出的“智能问诊+人工复核”模式,既利用A!快速分诊,又
保留医生与患儿的情感交流,使误诊率下降12%,患儿就医恐惧指数降低35%。这种“人机
协同”的诊疗方式,为科技伦理困境提供了可行解。
未来,医学科技的发展需在三个维度持续突破:一是深化“精准医疗”,利用基因编辑
技术攻克遗传性疾病:二是构建“主动健康”体系,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疾病早筛;三是完
善“智能监管”机制,建立医疗数据跨境流动规范。唯有将技术创新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
才能让医学科技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温暖力量。
《科技赋能医疗:在创新与反思中守护生命之光》
材料二:
从湖南益阳的稻壳基绿色建筑到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由科技
驱动的深刻变革。2024年,某临空经济区总部基地项目展示了智能建造的最新成果:混凝
土墙面打磨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作业,四足巡检机器人在工地自由穿梭,BM协同设计将施
工周期缩短40%。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标志着建筑业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
的跨越。
科技对建筑的重塑体现在多个维度。在材料领域,生物合成材料、光伏地砖等创新应用,
使建筑兼具功能性与生态性。例如,浙江大学研发的“菌丝体砖”,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
抗压强度达普通红砖的1.5倍,且可降解:在施工环节,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完整别
墅,建筑机器人集群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在运维阶段,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
监测超高层建筑的健康状态,让“带病运行”成为历史。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智能阻尼器系
统,在台风中自动调节2000吨配重,保障大楼稳定如磐,正是科技力量的生动注脚。
然而,建筑科技的发展也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当智能建造大幅减少人力需求,建筑
工人的职业转型迫在眉睫。某建筑企业调查显示,引入机器人后,现场施工人员减少60%,
但掌握A|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薪资上涨300%。此外,当生物材料替代传统建材,古建筑保
护与修复技术遭遇新挑战。某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中,因过度使用现代材料,导致百年老宅
的木质结构受损,引发公众对“科技入侵”的争议。对此,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警示:“建筑
是凝固的历史,任何技术都不应割裂文明的传承。”
在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建筑科技的发展需寻找平衡之道。一方面,要拥抱数字化、
绿色化趋势,推动BM、装配式建筑等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应传承“天人合一”的传统
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